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敦煌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敦煌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10公里处。初创于西晋(280—289年),始建者竺法护。《法华经》的最早汉译就从这里诞生。该寺是西安留存下来的最古老寺院,对研究早期佛教具有重大历史价值。至隋、金时扩建整修有加,金皇统年间、明正统、成化年间曾多次修葺,“文革”后期亦曾重建。 据康熙御碑文记载,敦煌寺现存传承法系属黄教格鲁派道场,其祖师为宗喀巴大师。该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残破不堪,寺内主要地面仍被工厂占用,难以举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佛塔一座,为“敦煌砖塔”,高七级,砖表土心,不能登临,竺法护,人称“敦煌菩萨”,此塔是竺法护在此译经的见证。寺内另有碑该二块。 敦煌寺现任主持刘兴隆,陕西省西安人,1996年出家。

中文名 敦煌寺

始建于 西晋太康七年,即公元286年

位 置 在西安市汉城乡青西村南侧

属 于 陕西现存最古老的寺院

历史沿革

据南朝梁代(502-557)僧佑所著《出三藏记集》记载,“太康七年八月十日,敦煌月氏菩萨沙门法护手执胡经,口宣出《正法华经》二十七品[1] 。”“元康元年,长安孙伯虎以四月十五日写素解。”此处尚未说明翻译《法华经》的具体地点。梁代慧皎的《高僧传》中记载,竺法护“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布,声盖四远,僧徒数千,咸所宗事”。这里却没有说《法华经》就是于此翻译而出。唐代著名佛教史学家道宣在《妙法莲花经弘通序》中说:“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敦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佛祖统记》卷37中说:“晋武太康七年,竺法护来长安青门《正法华》及《涅盘》藏等经210部。”竺法护原籍月氏,本名支法护。出生于敦煌,8岁时出家,拜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遂改为师姓,名竺法护。据说他每日诵经万言,过目不忘。后随师游历西域各国,遍通各国语言。当时,中国内地大乘经典十分缺少,竺法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于是携带大量经典,来到长安。因其世居敦煌,人称“敦煌菩萨”。所以,他在长安青门外立的佛寺也称敦煌寺。综合以上资料,可证明,敦煌寺为译经大师竺法护于公元286年建立。此前,竺法护曾于西晋太始二年(公元266年)十一月八日至十二月三十日在长安青门内白马寺翻译《须真天子经》2卷,传言者为安文惠、帛元信,笔受者为聂承远、张玄泊、孙休达。此为梁代僧佑的《出三藏记集》所载,应为真实史实。如此,则竺法护先是在长安青门内白马寺翻译佛经,后又在青门外另立一寺,此即敦煌寺。至于白马寺为何时所建,就不得而知了。但它肯定早于公元266年,也就是说,长安的白马寺最迟也是在三国(公元220至280年)以前建立的。该寺与洛阳白马寺是什么关系,尚无明确的历史资料说明。估计与东汉时期的“白马驮经”有关,如此,则该寺的创建应在东汉,甚至以前。史料明确记载早期在长安建寺的还有帛法祖。据梁代慧皎的《高僧传》记载,晋惠帝(290-306年在位)末期之前,帛法祖“于长安造筑精舍,以讲习为业,白黑宗禀,几且千人”。但具体何时不太清楚。其弟死于303年,享年57岁,则生于246年。据此帛法祖则生于246年以前。史载其年少出家,估计在长安建寺在3世纪60年代。该寺建于何处,现亦不得而知。史载竺法护曾在长安西寺译经,西寺应位于长安城西边,是否为帛法祖建立的那座精舍,尚不敢断定。根据以上资料,长安最早佛寺应是青门内的白马寺,其次是青门外的敦煌寺和帛法祖所建的不知具体位置和名称的精舍。由于白马寺、长安西寺早已无存,所以,现存陕西最早的佛寺便只有敦煌寺了。

景点特色

敦煌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敦煌菩萨竺法护在此翻译出《法华》、《光赞般若》、《渐备一切智经》、《弥勒成佛经》等重要经典,他一生共翻译佛经154部,322卷。有的资料则说是175部,354卷,或210部394卷。此前中国的佛经翻译都是零星的、小规模的。可以说,竺法护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大规模翻译佛经的人,敦煌寺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场所。梁代僧佑说:“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据寺内碑文《圣严寺并入广仁寺管理记》记载,隋代曾重修该寺。金代皇统五年(1145)政公法师重建。金代大定二年(1162),赐寺额“圣严禅寺”,故又以“圣严”名之。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寺中住持和尚了庵法师和他的弟子性福法师相继增修。明成化十一年(1475),性慧法师、觉成法师再次扩建。当地信士张宗器将寺院附近三十亩良田捐献给敦煌寺,作为寺僧常供之产。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和弘治十六年(1503)又有两次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建广仁寺于原唐长安城西北隅,作为达赖和班禅进京途中的住锡之地。寺内一切轨制均尊藏传佛教,迎请喇嘛住持,传习藏地密法。此时,敦煌寺住持为修习藏地密法的尚经巴喇嘛,他认为同广仁寺法味相同,便以敦煌寺所有地产尽归广仁寺管理,从此敦煌寺便成为广仁寺的下院。清同治(1862-1874)初年的战乱中,寺宇曾遭严重破坏。“文革”前,寺宇占地9亩多,整个寺院坐东向西,当时尚有山门3间,伽兰殿1间,大殿3间,内供释迦牟尼佛。大殿后有古塔1座,6角形,共7层,砖表土心,高约20米,底层每边长约2米,高约3米,底层檐下每边有5块砖雕,为各种动物造像。底层东面有一门洞,高约1米,宽约0.6米。四层以上每角有风铃。塔身用砖中时见“敦煌塔砖”字样,或许此塔即名“敦煌塔”。此塔始建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山门北边有一偏院,占地约2亩,为广仁寺达喇嘛王玺禅师的塔院。寺内还存有碑石4块,其中明代碑2块,清代碑1块,近代碑1块。“文革”期间,该寺宗教活动停止,寺院殿堂被毁坏,寺址先后为石灰厂、酿造厂占用和汉城乡板纸厂占用。

现存状况

现存古砖塔1座,底层受化学物质侵蚀严重,风铃大多坠落,塔身上面“敦煌塔砖”字样依稀可辨。距此塔约50米的北端,有一西藏式塔,高约3米,为陕西省佛教协会第一届(时称“西安佛教协会”)副会长关符清喇嘛塔,建于1989年,形制奇特,西安少有。喇嘛塔西南有大殿3间,僧房2间。大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寺院旧址现被分为两部分,古塔现位于汉城乡板纸厂内,喇嘛塔及大殿、僧房在秦光卫生纸厂内。寺址西南约60米处有古汉城遗址[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