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
原图链接

文化特质(Culturaltrait),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亦称文化元素。例如,一只茶杯,一张弓,一个动作和一个符号等都是文化元素。

  • 由于最小单位的确定是相对的,故文化特质或元素亦有其不确定性。
    • 如果将文化特质界定为文化的一个最小的功能单位,把它视为一个较大的文化复合体的基本元素,则只有能够发挥一定文化功能的元素才是文化特质,而组成它的更小的元素就不能视为文化特质。
    • 如一只茶杯是文化特质,而制造茶杯所用的原料则不是文化特质。
  • 文化特质是研究者抽象出来的概念,它舍弃了组成文化复合体的基本单位的不同性质,没有显示出文化的功能。
    • 有些学者尤其是功能学派反对使用这个概念,认为这样会把不同性质的元素当作相同的元素对待,并且“元素”的划分是不确定的,使用这个概念没有意义。
  • 多数学者认为,一个文化复合体的繁简是由它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的多少来衡量的,使用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概念来分析文化,有利于对文化进行定量分析。
    • 文化元素的组合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有时在这个意义上,也称某种文化为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
  • 文化(日语:文化/ぶんか Bunka)是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灵魂的培养”,由此衍生为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环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环境及经济生产方式的人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潜意识的外在表现。
  • 在心理学中,特质理论是研究人类人格一个主要的方法。
    • 特质理论家主要的兴趣在于测量“特质”,这可定义为行为、思想和情绪的习惯性模式。
    • 特质从时间的角度而言相对稳定,个体之间是不同的(如有些人是外向,而另一些是内向的),并会影响行为。

客家族群的文化特质

  • 1.不畏惧艰钜群力合作的拓荒精神。
  • 2.合作社式的祭祀公业培养了共存共荣的风气。
  • 3.有创建埤圳智慧特别注重水利的观念。
  • 4.自卫自治认份守法的美德美风。
  • 5.忠勇义烈爱国保族的精神。
  • 6.望子成龙好学进取的风气。
  • 7.勤俭朴实自食其力。
  • 8.尊祖敬宗维护道统的精神。
  • 族群特性而与其他族群有不同的文化特质,可归纳为:
    • (一)族群精神
      • 1.长期迁移、开垦的过程,在不安定的环境中追求生存之道,勤劳、刚强、吃苦、保守、团结、善用智慧得特质。
      • 2.有强烈的根源意识,表现在重视于族谱、祠堂、堂号、堂联以及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如堂祭、墓祭、祠祭及谢天的作福习俗。
      • 3.六堆人语言的同质性高,而且特别强调四县话为族群生命的象征必须传承下去。
      • 4.为了求生存发展,特别的重视子女的教育,也鼓励子女读书考试,已显扬父母与祖宗,并且改善生活,甚至改变命运,所以从事公职、教师的人比较多
    • (二)家庭制度与客家妇女的角色
      • 1.六堆是以父系传承为主轴的家庭制度,形成强大大家族结构。
      • 2.客家妇女和男性的家族成员一样,也必须大量投入劳务,协助农作,分担家计,教育子女,对家庭的贡献也很大。
    • (三)社会组织
      • 六堆人强调族群意识,血缘相同的家族往往成立祖尝、尝会(祭祀工业),聚落中则有神明会、伯公会、清明会……等组织,有社会互助与礼会救助的功能。
    • (四)宗教观念
      • 崇拜自然之神如三山国王(山神),河神、义民爷,这些神祇具有浓厚的移民开垦背景,重视农耕崇祀五榖大常与伯公(土地信仰)。
      • 敬重文明、尊重知识的崇祀为六堆人惜字崇文的思想,像祭拜文昌帝君、韩文公、仓颉圣人,六堆人已敬奉祖先为主,拜庙神次之,故产生“神在庙、祖在堂”得信仰观,厅下、祠堂都供奉祖宗牌位,多使用俊号作为堂号。[1]

闽南文化的文化特质

  •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 建筑文化建筑文化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
    • 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 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宫殿式”俗称“古大厝”建筑,座落于泉州南安官桥漳里村的归侨蔡资深民居是其代表作。
    • 该民居建于清咸丰光绪年间,其主体建筑同闽南地区习见的古大厝一样,三开间或五开间,带护厝,突出厅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
    • 纵深二、三、四落三等,以厅为组织院落单元、厅、廊、过水贯穿全院、硬山及卷棚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上铺红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
    • 所不同的是该建筑为群体建筑,且座座雕梁画栋,装饰有透雕、浮雕、线刻或圆雕而成的精美木雕、砖雕、石雕、泥灰雕,雕饰题材十分广泛,雕刻技艺精湛,雕琢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戏剧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 该民居建筑群既沿袭,保留了传统的闽南民族建筑风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中的装饰艺术特点,堪称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与中国域外建筑艺术合璧的杰作。
    • 俗称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楼式”的闽南侨乡民居“番仔楼”也是其代表作。
    •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 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
    • 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闽南传统民俗习惯很多,如有春节拜年、元宵迎灯、清明扫墓、端午竞舟、中秋搏饼、重阳登高、冬至搓圆等民俗风情。
  •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系指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
    • 闽南人除信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间除信仰中华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地公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夲)、妈祖(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师。
  • 宗族文化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 闽南人的生产方式与日常生活 闵南人的生产方式,以农业开发为主,其地主与家族为开发主体,形成各式的组织,而商业经营者,以行郊或寺庙为组织方式。
  • 在日常生活的饮食方面,以米食为主,并相信谷粒中藏有超自然灵力,是为“谷灵”。
    • 逢年节并准备各色特殊米食,用以祈福,并在米食上做出许多吉祥花样。
    • 在生命礼俗及岁时节庆之时,会制作特殊的米食配合:例如各类“粿”。
  • 闽南人的饮食特色福佬人最重要的主食是米饭,包括稀饭和干饭,过去的穷人也用番薯佐餐。
    • 菜肴常用虾、蟹、鱼、贝一类的水产,以及依居住地季节性所产食材烹调,山产、蔬菜、鸡、鸭、鹅、猪、羊也用来入馔,而由于闽南文化过去是农村文化,牛肉一般不常吃,吃牛肉是受到来自广东的影响。
    • 一般来说,闽南菜肴的花式不如粤菜,因此利用既有的食材尽量变化,像是用米做成米粉、汤圆就是一个例子。
    • 较有特色的闽南菜肴有蟹肉油饭、蟹黄粥、清蒸虾、咸水虾、鱼丸、虾球等。
  • 闽南菜肴口味的特点是清淡,较不油腻,花俏也少。闽南人的早餐,常吃的是清粥,配上小菜、酱菜。
    • 过去的人并不富裕,闽南人在盛产期过后,就把过剩的材料加以干制,例如晒鱼干,或者加以腌制。
    • 不论是获得的海产或者菜类,就用各种方式尽量的利用、保藏。一般来说,菜肴的味道有一定程度的咸,而且以香味为主。 *闽南语--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首先是把语言这一文化载体传播到新的居住地。
    • 闽南方言(闽南话)作为闽南人文化的载体,在闽南人移居台湾的过程中,他们首先把自己的母语――闽南话带到了台湾,并世代相传。
    • 由于闽南籍的人口在台湾人口中占大多数,闽南话也就成了台湾同胞语言交流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汉语方言。
    • 福建闽南话在台湾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台湾式的闽南话,也就是近年来在台湾大众传媒中使用的所谓“台湾话”。[2]

目录

参考来源

  1. [h 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32900177/culture_feature.htm 六堆客家族群的文化特质] 请检查|url=值 (帮助). 台湾学校网界博览会. [2020-08-13] (中文). 
  2. 悠悠鬼. 闽南文化特色. Yahoo奇摩知识. [2020-08-1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