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化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化鎮隸屬於重慶市梁平區,地處梁平區東北邊陲,東南接合興街道,北與開江縣廣福鎮接壤,西南鄰星橋鎮,西依龍門鎮,西北鄰新盛鎮,東北與開江縣新街鄉接壤,距梁平區人民政府駐地22千米,區域總面積35.63平方千米。 清嘉慶元年(1796年),文化鎮境域名為螺螄店;1992年9月,由文化鄉改為文化鎮。截至2018年末,文化鎮戶籍人口為17453人。截至2020年6月,文化鎮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文化街道11號。 2018年,文化鎮有工業企業2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個。[1]

建置沿革

清嘉慶元年(1796年),名螺螄店。 民國元年(1912年),始建文化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第一區。 1949年12月,屬城北區。 1953年3月,文化鄉分為文化、和平、信發3小鄉。 1956年12月,3小鄉合併為文化鄉。 1958年8月,文化鄉改為文化公社,隸屬新盛區。 1966年9月,文化公社更名赤衛公社。 1984年10月,赤衛公社改為文化鄉。 1992年9月,由文化鄉改為文化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文化鎮下轄文化、長春、三寨、合家、永遠、和平、雙鹽、齊發8個行政村;下設52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文化鎮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螺螄店社區、合家村、齊發村、永遠村、和平村、雙鹽村、長春村、三寨村,鎮人民政府駐文化街道11號。[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文化鎮地處梁平區東北邊陲,東南接合興街道,西南鄰星橋鎮,西依龍門鎮,西北鄰新盛鎮,東北與開江縣任市鎮接壤,距梁平區人民政府駐地22千米,區域總面積35.6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文化鎮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大部分屬丘陵,少部分為低山,間有平壩;最高點位於雙桂村重慶寨,海拔880米;最低點位於文化村太平橋,海拔450米。

氣候

文化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6.5℃,1月最低平均氣溫5℃,7月最高平均氣溫27.3℃;日照時數1240小時以上,年總輻射83.5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260天左右,最長281天;多年均降水量1180毫米,降雨集中在5—9月,7月最多。

水文

文化鎮境內河道有明月河等3條,屬長江上游支流,最長河流為明月河,河道長8.6千米,年均徑流量4.3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文化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風災、洪澇等,嚴重的一次洪災發生在1985年7月,連續三次暴風雨,受災戶7戶,房屋損毀15間,農作物損毀430畝;風災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1年7月26日,受災戶38戶,房屋損毀103間,農作物損毀120畝,經濟損失260萬元。

自然資源

2011年,文化鎮有耕地面積3萬畝,人均1.8畝。

人口

2011年末,文化鎮總人口1743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66人,城鎮化率10.1%;另有流動人口23人。總人口中,男性9394人,占53.9%;女性8045人,占46.1%;18歲以下4039人,占23.2%;18—35歲4106人,占23.5%;35—60歲6565人,占37.7%;60歲以上2729人,占15.6%;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文化鎮人口出生率22.6‰,人口死亡率7.9‰,人口自然增長率14.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81人。 2017年末,文化鎮常住人口為12135人。 截至2018年末,文化鎮戶籍人口為17453人。 [3]

經濟

綜述

2011年,文化鎮財政總收入791萬元,比2010年增長24.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6.5萬元,比2010年增長28%;人均財政收入454元,比2010年增長23.1%。2011年,文化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965元。 2018年,文化鎮有工業企業2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個。

農業

2005年,文化鎮糧食總產量6435噸。 2011年,文化鎮農業總產值1.22億元,比2010年增長27.6%,農業增加值2600萬元。文化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文化鎮生產糧食8925噸,人均512千克,其中水稻4232噸。文化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花椒、油菜等。2011年,文化鎮油菜產量265噸;蔬菜種植面積1891畝,產量4642噸,主要品種有蓮藕、蔥等。文化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文化鎮生豬飼養量2.68萬頭,年末存欄1.36萬頭;羊飼養量900隻,年末存欄400隻;家禽飼養量45.84萬羽,年末存欄12.84萬羽;畜牧業總產值482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7.9%。文化鎮漁業以養殖鯉魚、草魚、鰱魚、鯽魚為主。2011年,文化鎮漁業總產值41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36%。2011年,文化鎮水果種植面積795畝,產量825噸,主要品種有柚子、柑橘等。

工業

2011年,文化鎮工業總產值為11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9.5%,工業增加值180萬元。

商貿

2011年,文化鎮有商業網點324個,職工654人。2011年,文化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003萬元,比2010年增長19.6%;有農貿市場、竹木器市場、生豬交易市場3個,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45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7.4%。

金融

2011年末,文化鎮有2家銀行在境內開設了分支機構;各類存款餘額為1億元,比2010年增長16%;人均儲蓄5740元;各項貸款餘額694萬元,比2010年增長12%。[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文化鎮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316人,專任教師4人;小學4所,在校生1228人,專任教師6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506人,專任教師3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文化鎮主要學校有文化鎮初級中學、文化鎮英利育才小學。2011年,文化鎮教育經費404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404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文化鎮有各類科技人才6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人,經營管理人才2人,技能人才13人,農村實用人才47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文化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445平方米;公共圖書室9個,建築面積225平方米,藏書3萬餘冊;有鑼鼓、腰鼓、歌舞、龍燈隊9個,從業人員170人,年演出415場次。2011年末,文化鎮有學校體育場6個;87.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5%。2011年末,文化鎮有廣播喇叭40隻,入戶率22.2%,廣播綜合覆蓋率74.8%;有線電視用戶數為65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7%。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文化鎮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9個,其中有鎮衛生院1個,村級合作醫療室8個;病床12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6張;專業衛生人員15人。2011年,文化鎮醫療機構診療1.7萬人次,住院病人416人次。文化鎮重點醫院有文化鎮衛生院,病床12張,執業醫師1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1人。2011年,文化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6萬人,參合率10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文化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51戶,人數125人,支出25萬元,比2010年增長17.7%,月人均200元,比2010年增長17.7%;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04人次,共支出3.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65戶,人數799人,支出65萬元,比2010年增長28%,月人均68元,比2010年增長26%;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8人,支出8.50萬元;農村醫療救助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018人次,共支出8.20萬元,比2010年增長2.8%;農村臨時救濟264人次,支出3.2萬元,比2010年增長4.3%;國家撫恤、補助重點優撫對象113人,支出41萬元。[5]

交通

文化鎮有達萬鐵路過境,設有文化站;118縣道(新梁路)過境,境內長9千米。2011年末,文化鎮有鄉村公路8條,總長30千米。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文化鎮俗稱螺螄店,因該地有一土包狀如螺螄。據傳,附近有一座墳,墳上經常布滿螺螄,取名螺螄墳。後有人在附近修一店子,供過往人食宿,得名螺螄店。清朝時,一個名叫唐子平的團總,時常在螺螄店場口上的文廟裡處理公務,在建鄉時,他把該地取名「文化鄉」。撤鄉設鎮時,沿用名字「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