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文武天皇

於 2019年12月13日 (五) 15:15 由 Zardweeb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原圖鏈接文武天皇:日本第42代天皇,在位年自697年8月22日(文武天皇元年8月1日)至707年7月18日(慶雲天皇4年6月15日)。

文武天皇,男,日本第42代天皇,在位年自697年8月22日(文武天皇元年8月1日)至707年7月18日(慶雲4年6月15日)[1]

原圖鏈接文武天皇:文武天皇的本名是珂瑠

文武天皇的本名是珂瑠。和風諡號有兩個,一個是《續日本紀》707年(慶雲4年11月12日)記載的「倭根子豐祖父天皇」,另一個是《續日本紀》797年(延曆16年)追諡的「天之真宗豐祖父天皇」。[2]

原圖鏈接文武天皇陵

目錄

生平

即位前後

輕(文武天皇)是草壁皇子(天武天皇次子、母親是持統天皇)與阿陪皇女(即元明天皇)的長子。[3]

父親草壁皇子還只是皇太子時就去世,並沒有即位,所以輕本來並沒有資格稱為「皇子」,而應該被稱為「王」(當時日本的習慣是只有天皇之子才能稱為皇子,皇子之子稱王,王的地位要比皇子低)。但祖母持統天皇是輕的後台,所以在輕被立為太子之前,也是被稱為輕皇子,享受皇子待遇。 [4]

草壁皇子在689年5月7日(持統天皇3年4月13日)去世。696年8月13日(持統天皇10年7月10日),輕皇子的伯父高市皇子也去世。

697年3月13日(持統天皇11年2月16日),輕皇子被冊立為太子。697年8月22日(文武天皇元年8月1日),持統天皇讓位於輕皇子;8月17日(9月7日),輕皇子即位。因為當時文武天皇只是個15歲的少年,所以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太上天皇持統上皇讓位後,仍然充當文武天皇的監護人,與文武天皇並座,處理政務。[5]

因為藤原不比等在697年(文武天皇元年)有擁立草壁皇子之子輕皇子(文武天皇)即位之功,並作為文武天皇的保護人而登上了政治的前台。因此,藤原不比等得以繼承藤原氏,其異母兄弟只能姓舊姓中臣氏。

去世

704年6月16日(慶雲元年5月10日),文武天皇改元為慶雲。708年2月7日(慶雲5年1月11日),文武天皇去世。

政績

大寶律令

大寶律令是參考大唐的永徽律令(651年制定)而編成的日本史上最早的「律」、「令」(關於刑罰的條文稱為律,把關於國家政治制度的條文稱為令)齊全的法典。

701年(大寶元年8月3日),大寶律令完成。參加律令選定的人有刑部親王(忍壁皇子)、藤原不比等、粟田真人下毛野古麻呂等人。

為了大寶律令在全國範圍內施行,701年(大寶元年8月8日),朝廷向西海道以外的6道(當時的七道指的是本州島中部太平洋沿岸的東海道、九州島的西海道、四國島及紀伊的南海道、本州島中部日本海沿岸的北陸道、本州島南部瀨戶內海沿岸的山陽道、本州島南部日本海沿岸的山陰道、中央山脈的東山道,當時的北海道、東北地區不在中央朝廷的控制之內)派遣明法博士,講解新法令。第二年的702年(大寶2年2月1日),文武天皇向諸國頒布大寶律令;10月14日,向諸國頒布大寶律令。

改新後建立起來的封建制生產關係和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體制以及階級關係,這時已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下來,這意味着日本封建制度的確立。奴隸制的滅亡,封建制的確立,並不等於奴隸制剝削形式的徹底消除。日本封建制代替奴隸制是在生產力很低的基礎上進行的,自然會把奴隸制的不少東西承襲下來,印法律明文規定「賤民」制度以及品部和雜戶沒有完全擺脫奴隸的地位等。

其它政績

文武天皇還廢止了混亂的冠位制,設定新的官位制。大寶年間以前,日本只有零散的年號記錄,在大寶年間,年號制度成形。

評價

續日本記》評價文武天皇天縱寬仁,慍不形色,博涉經史,尤善射藝。

家族成員

關係表

祖父:天武天皇

祖母:持統天皇

父親:草壁皇子

母親:元明天皇

同母姐:元正天皇

同母妹:吉備內親王(長屋王妃)

夫人:藤原宮子(藤原不比等之女)

嬪:石川刀子娘

嬪:紀灶門娘

子:聖武天皇(藤原宮子之子)

子:廣成皇子(石川刀子娘之子)

子:廣世皇子(石川刀子娘之子)

特殊的后妃記錄

在《續日本紀》中,沒有文武天皇的皇后、妃的正式記錄。皇族出身是當時的日本成為皇后、妃的必要條件,文武天皇的妻子中,夫人(夫人是當時日本的一種后妃等級,比皇后、妃要低)藤原宮子的地位是最高的。皇后必須是皇族出身是當時的社會常識,當初內定皇位繼承人的時候,沒能考慮到輕皇子沒有應該成為將來的皇后的皇族出身的妃,或許出於某種特殊的原因,或者是史料記載遺漏了。

梅原猛的《黃泉之王》中,根據《萬葉集》中紀皇女(天武天皇之女,文武天皇的姑姑)就是文武天皇的妃的記載,提出紀皇女因為與弓削皇子(天武天皇第九子)私通,所以妃的身份被廢的假說。

關於紀皇女的記錄差一點完全沒有保留下來,將來的皇后有偷情這種理所不容的事,所以名字從官方正式記錄中被抹去,真相併不清楚。

在文武天皇時期,日本律令制國家正式形成

在文武天皇時期,日本律令制國家正式形成。其標誌,就是大寶元年(701年)頌布的(大寶律令)。據《續日本紀》記載:「(大寶元年)八月癸卯(三日),造三品刑部親王、正三位藤原朝臣不比等、從四位下下毛野朝臣古麻呂、從五位下伊吉連博德伊餘部連馬養等撰定律令,於是始成,大略以淨御原朝廷為準正,仍賜祿有差。」

值得關注的是,「大寶令」的編纂者系由上層官僚、對唐文化有造詣的中下層官僚(其中有多名渡來人和渡來系人)共19人組成,文武四年(700年)完成;「大寶律」則在大寶令完成後開始編纂,于大寶元年(701年)完成。《大寶律令》的制定和施行,標誌律令制國家正式形成。

8世紀初,亡於慶雲四年(707年)的威奈大村墓志銘稱:「大寶元年,律令初定」;至9世紀,人稱:「昔我文武天皇大寶元年甫制律令,施行天下」;「律令之興,蓋始于大寶」。重要的是,《大寶律令》在以後很長的歷史時期規定了日本的國家政治體制,具有劃時代意義。此後,在養老年間由藤原不比等雖領銜編纂《養老律令》並於天平寶字元年(757年)施行,但其實質上只是《大寶律令》體系原封不動的翻版。

在持統太上皇「山陵崩」後,大寶四年(704年)5月,因天現祥瑞之慶雲,故文武天皇詔令將大寶四年改為慶雲元年。慶雲三年(706年),文武朝廷頒布了7條改革詔令,開始推行以減輕民眾負擔、提高貴族官員階層待遇、調整官員設置、晉升和處罰條件三項為核心內容的一系列改革。史稱「慶雲改革」。慶雲四年(707年),文武天皇晏駕。

是年正月,文武天皇曾讓文臣五位以上之高官議「遷都之事」,然未及實現,文武天皇便以25歲之年輕生命「晏駕」。其母、同時亦是其後繼者阿閣皇大妃(元明天皇天智天皇的女兒)根據兒子的遺詔登基後,即遵從「先王」遺願,於翌年頒遷都詔書,並於710年正式遷都平城京(今奈良)。

日本歷史自此開始進入以文化璀璨聞名於世的奈良時代

相關影片

TW

0:01 / 6:41

歴代天皇ゆっくり解説 第四十二回 文武天皇

日本天皇

第一系

神武天皇 ( 前660-前585) ▪ 綏靖天皇 ( 前581-前549) ▪ 安寧天皇 ( 前549-前511) ▪ 懿德天皇 ( 前510-前477)

孝昭天皇 ( 前475-前393) ▪ 孝安天皇 ( 前392-前291) ▪ 孝靈天皇 ( 前290-前215) ▪ 孝元天皇 ( 前214-前158)

開化天皇 ( 前158-前98) ▪ 崇神天皇 ( 前97-前30) ▪ 垂仁天皇 ( 前29-1970) ▪ 景行天皇 ( 1971-130)

成務天皇 ( 131-190) ▪ 仲哀天皇 ( 192-200) ▪ 應神天皇 ( 270-310) ▪ 仁德天皇 ( 313-399)

履中天皇 ( 400-405) ▪ 反正天皇 ( 406-410) ▪ 允恭天皇 ( 412-453) ▪ 安康天皇 ( 453-456)

雄略天皇 ( 456-479) ▪ 清寧天皇 ( 480-484) ▪ 顯宗天皇 ( 485-487) ▪ 仁賢天皇 ( 488-498)

武烈天皇 ( 498-507) ▪ 繼體天皇 ( 507-531) ▪ 安閒天皇 ( 531-535) ▪ 宣化天皇 ( 535-539)

欽明天皇 ( 539-571) ▪ 敏達天皇 ( 572-585) ▪ 用明天皇 ( 585-587) ▪ 崇峻天皇 ( 587-592)

推古天皇 ( 592-628)

第二系

舒明天皇 ( 629-641) ▪ 皇極天皇 ( 642-645) ▪ 孝德天皇 ( 645-654) ▪ 齊明天皇 ( 655-661)

天智天皇 ( 661-671) ▪ 弘文天皇 ( 671-672) ▪ 天武天皇 ( 673-686) ▪ 持統天皇 ( 686-697)

文武天皇 ( 697-707) ▪ 元明天皇 ( 707-715) ▪ 元正天皇 ( 715-724) ▪ 聖武天皇 ( 724-749)

孝謙天皇 ( 749-758) ▪ 淳仁天皇 ( 758-764) ▪ 稱德天皇 ( 764-770) ▪ 光仁天皇 ( 770-781)

桓武天皇 ( 781-806) ▪ 平城天皇 ( 806-809) ▪ 嵯峨天皇 ( 809-823) ▪ 淳和天皇 ( 823-833)

仁明天皇 ( 833-850) ▪ 文德天皇 ( 850-858) ▪ 清和天皇 ( 858-876) ▪ 陽成天皇 ( 876-884)

光孝天皇 ( 884-887) ▪ 宇多天皇 ( 887-897) ▪醍醐天皇 ( 897-930) ▪ 朱雀天皇 ( 930-946)

村上天皇 ( 946-967) ▪ 冷泉天皇 ( 967-969) ▪ 圓融天皇 ( 969-984) ▪ 花山天皇 ( 984-986)

一條天皇 ( 986-1011)

第三系

三條天皇 ( 1011-1016) ▪ 後一條天皇 ( 1016-1036) ▪ 後朱雀天皇 ( 1036-1045) ▪ 後冷泉天皇 ( 1045-1068)

後三條天皇 ( 1068-1072) ▪ 白河天皇 ( 1072-1086) ▪ 堀河天皇 ( 1086-1107) ▪ 鳥羽天皇 ( 1107-1123)

崇德天皇 ( 1123-1141) ▪ 近衛天皇 ( 1141-1155) ▪ 後白河天皇 ( 1155-1158) ▪ 二條天皇 ( 1158-1165)

六條天皇 ( 1165-1168) ▪ 高倉天皇 ( 1168-1180) ▪ 安德天皇 ( 1180-1185) ▪ 後鳥羽天皇 ( 1183-1198)

土御門天皇 ( 1198-1210) ▪順德天皇 ( 1210-1221) ▪ 仲恭天皇 ( 1221-1221) ▪ 後堀河天皇 ( 1221-1232)

四條天皇 ( 1232-1242) ▪ 後嵯峨天皇 ( 1242-1246) ▪ 後深草天皇 ( 1246-1259) ▪ 龜山天皇 ( 1259-1274)

後宇多天皇 ( 1274-1287) ▪ 伏見天皇 ( 1287-1298) ▪ 後伏見天皇 ( 1298-1301) ▪ 後二條天皇 ( 1301-1308)

花園天皇 ( 1308-1318) ▪ 後醍醐天皇 ( 1318-1339) ▪ 後村上天皇 ( 1339-1368) ▪ 長慶天皇 ( 1368-1383)

後龜山天皇 ( 1383-1392) ▪ 光嚴天皇 ( 1331-1333) ▪ 光明天皇 ( 1336-1348) ▪ 崇光天皇 ( 1348-1351)

後光嚴天皇 ( 1352-1371) ▪ 後圓融天皇 ( 1371-1382) ▪ 後小松天皇 ( 1382-1412)

第四系

稱光天皇 ( 1412-1428) ▪ 後花園天皇 ( 1428-1464) ▪ 后土御門天皇 ( 1464-1500) ▪ 後柏原天皇 ( 1500-1526)

後奈良天皇 ( 1526-1557) ▪ 正親町天皇 ( 1557-1586) ▪ 後陽成天皇 ( 1586-1611) ▪ 後水尾天皇 ( 1611-1629)

明正天皇 ( 1629-1643) ▪ 後光明天皇 ( 1643-1654) ▪ 後西天皇 ( 1654-1663) ▪ 靈元天皇 ( 1663-1687)

東山天皇 ( 1687-1709) ▪ 中御門天皇 ( 1709-1735) ▪ 櫻町天皇 ( 1735-1747) ▪ 桃園天皇 ( 1747-1762)

後櫻町天皇 ( 1762-1770) ▪ 後桃園天皇 ( 1770-1779) ▪ 光格天皇 ( 1779-1817) ▪ 仁孝天皇 ( 1817-1846)

孝明天皇 ( 1846-1866) ▪ 明治天皇 ( 1867-1912) ▪ 大正天皇 ( 1912-1926) ▪ 昭和天皇 ( 1926-1989)

明仁天皇 ( 1989-2019) •德仁天皇(2019--)

參考文獻

  1. 本朝皇胤紹運錄.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所藏平松文庫,古籍無出版年份.
  2. 續日本紀:卷第一文武紀 .古事記~往古之追慕~[引用日期2012-11-21]
  3. 大日本史:卷之一百十四藤原不比等傳 .古事記 ~往古之追慕[引用日期2012-11-21]
  4. 梅原猛.黃泉の王 私見・高松冢.日本:新潮社,1973年
  5. 《續日本紀·卷第三·文武天皇》:五月甲午,備前國獻神馬,西樓上慶雲見。詔大赦天下,改元為慶雲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