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殊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文殊院占地20余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1]

中文名称:文殊院

外文名称:Wenshu Temple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

开放时间:9:00—17:00

门票价格:免费

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历史沿革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

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

宋代仍称信相寺。

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年—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寺名由来

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

大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信相院荒废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因信相院在明末被战火夷为废墟,慈笃禅师便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不久之后,禅师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由于百姓对慈笃禅师密行的仰慕,于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鼎力支持,遂更名为文殊院。

由于慈笃禅师德行高洁,声名远扬,康熙皇帝听闻后十分仰慕,曾三次书诏,邀请慈笃禅师进京,但禅师都委婉谢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空林”绢本横幅,派专使赐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

建筑分布

建筑布局

文殊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

主要建筑

走近文殊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门对面的照壁。据记载,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为慈笃禅师手书。

第一进殿为三门,由慈笃禅师建造,本圆和尚改建,供奉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三大士殿为第二进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

大雄宝殿为第三进殿,慈笃禅师建造,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宝殿高10.56米,单檐歇山顶。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道光九年铸造。

第四进殿为说法堂,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堂中有砖砌的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堂中央宝盖下方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

宸经楼为第五进殿,慈笃禅师创建,道光四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分两层,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经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

1997年,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宽霖老和尚在寺内中轴线最后修建文殊阁,占地一千平方米,由第一层“空林讲堂”、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第三层万佛殿构成。

此外,寺内还建有钟鼓楼、祖堂、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五观堂等殿堂;20世纪80年代宽霖老和尚发愿建造了千佛和平塔,祈求世界和平;放生池、东西花园也让寺院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仅是修行者的圣地,也成为寺院周围老百姓的休闲场所。

旅游胜迹

空林八观

天题瞻榜

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清圣祖玄烨所写“空林”二字横幅,中钤“康熙御笔之宝”朱文玺印一方,左书“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仲冬”,右书“钦赐四川文殊院僧超存”。文殊院因此“空林”二字又名“空林堂”。

缅玉敷龛

寺内大雄宝殿的佛龛中,各供有缅甸玉佛一尊。左侧的玉佛是1923年4月,院僧性麟和尚远从缅甸请回。右侧的玉佛,是1938年院僧登云和尚从缅甸大金塔请回。

群窟涌光

文殊院收藏石刻释迦文佛群像一龛。1922年秋,由文殊院第十五代住持僧禅安和尚从本市西郊报国寺废址中发掘。此群像为公元523年康胜所造,正面中央雕刻释迦立像,背面刻经变故事《维摩示疾图》,全龛共计人像六十个,艺术价值极高,是四川石刻艺术的重要成就,后被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院内,且被列为精器。

双杉表瑞

大雄宝殿后檐阶外,有两株古杉树,各高15米,是寺中最老的古木。相传这两株古杉是古信相院三门前一对和华表一样的大树,当年慈笃禅师就在这两棵树之间结茅。原树1963年枯死,现重植。

田衣绚彩

田衣绚彩又称田妃袈裟,是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所宠爱的田妃所绣,共248尊佛像。传说田妃为仪陇人,所以曾经收藏于仪陇西寺,1922年后转藏于文殊院宸经楼。

舌华涵宝

舌华寺内藏有血书佛经四部,即:《华严经》,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绍基和尚血书;《法华经》,先崇和尚血书;《楞严经》,开明和尚血书;《法华经》,道光二十七年完成,佚名。四部佛经都是由和尚们发愿,刺破自己的舌头取血,长期抄写而成。

发绣披珍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年—1850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发愿拔取秀发,并以金刀割分后,在白缎上绣成水月观音像。绣像长104.4厘米,宽41.2厘米。

窣睹晖金

清光绪八年(1882年),陕甘总督杨遇春曾孙杨光圻发愿为父亲祈寿而作的“金刚经塔”。这部以书写《金刚经》经文而构成的精美宝塔图,长110厘米,宽35.5厘米。作者以全文组成七级浮屠的形状,且将唯一一个“塔”字冠于塔顶。经文一律以4毫米大的细书缮成,楷法细密匀直,设计、制作独具匠心。

空林二圣

“空林二圣”——即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

佛陀舍利

佛舍利是佛教中最为珍贵的圣物,文殊院宸经楼内就供奉有一粒佛骨舍利,为20世纪20年代,蜀中大德能海上师朝礼印度菩提伽耶时,重庆西阳籍僧人佛金法师在菩提伽耶经管香火,佛金法师将其供养的佛骨舍利请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供奉至今。此佛舍利曾藏于寺内密龛中,近年来才建舍利塔供大众瞻礼。

玄奘法师顶骨舍利

寺内宸经楼左侧供奉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南京报恩寺发现,因成都是玄奘法师出家后受戒之地,同时玄奘法师还在此生活过五年。由此殊胜因缘,从南京请回顶骨舍利一份供奉。玄奘法师以其不畏艰险西行求发、不为世困全心阐教的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民族脊梁”。因此,此顶骨舍利不仅是玄奘法师精神的写照,更是“民族脊梁”的象征。

文化价值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等佛教文物。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解放后,多次对该院进行修葺、粉绘,并增种上千株银杏、香樟、梅花、玉兰等花木,又增设了茶座和极有特色的素餐馆“香斋堂”,使之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佛事、游览场所。

宗教活动

文殊院以弘扬“人间佛教”思想为导向,将佛法的精神普及于社会各个领域为宗旨,实践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提升佛教的整体素养和社会价值。

定期开展以下活动:

3月9日:玄奘法师舍利瞻仰法会

3月23日:观音圣诞供灯祈福法会

4月5日:清明思亲追荐法会

5月1日:第九期寺院生活体验营

5月10日:佛诞浴佛法会

7月中旬:第八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7月19日:观音圣诞供奉法会

8月7日至14日:孟兰报恩、水陆胜会

9月12日:中秋晚会

10月1日:第十期寺院生活体验营

农历腊月:精进共修禅七

旅游信息

交通:

文殊院位于文殊院大街,距骡马市购物中心仅10分钟路程,乘坐16、55、64等公共汽车可以到达。

最佳季节:

四季皆宜。

建议游玩:

2—3小时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9:00—17:00

视频

四川成都文殊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