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文翁(公元前187-前110),名党,字仲翁, 国籍中国,出生于安徽舒城县,西汉官吏。

简介

文翁 [1]年少好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吏时已被考察提拔。于汉景帝后期,为蜀郡守,有善者之行, 仁爱并喜欢教导感化他人,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文翁决定在蜀地进行诱导教化,加以改进。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又把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减少郡守府中开支,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 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为了纪念文翁,庐江县建乡贤祠(移建后易名忠义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舒城县将原文冲小学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 。

文翁化蜀|文翁办学的故事

古蜀文字 [2]

曾经,古蜀被认为是“蜀左言”、“不晓文字”之地。但其实古蜀人不但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文字。后来秦灭蜀,蜀语和文字才随着蜀国的消亡逐渐消失,而“言语颇与华同”。蜀人的文字就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出土文物上的“巴蜀图语”。由于这是不同于中原文字的独立的古文字系统,至今也无法解读,因此被称为神秘的“天书”。

蜀学崛起

不过,这段中断的文化只是蜀地文明的序曲。从融入华夏文明的那一天开始,巴蜀文化将注定谱写不同凡响的篇章。一门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学问将横空出世,名震中华大地,传承2000 余年,至今仍绽放异彩。这门学问就叫“蜀学”。而“蜀学”的发端,将从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开始。他的名字叫文翁。 文翁兴学 文翁是西汉时期的蜀郡守。记得还有一个人曾经担当过这个职务,那就是秦时的李冰。李冰在蜀郡守位上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而文翁则在全国尚未对民众开放官学的西汉,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大兴教育。此举使蜀地风气大开,出现“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的盛况,一跃成为全国科学文化先进地区之一。

公元前141 年,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筑成“石室精舍”,创建官学,天府田园从此书香弥漫,琅琅读书声响彻巴蜀大地,故班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图为文翁像。 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千秋。 文翁兴学的重要意义,一是开我国地方政府办学之先河,此后官学在全国推行,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是在蜀地兴起好学之风,这个风气对后世影响极大。仅在汉代,蜀地就出现了“文章冠天下”的赋圣司马相如、“汉代孔子”扬雄以及王褒、严君平四大家。汉以后至今更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故班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三是推动了“ 蜀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辉煌灿烂。蜀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远流长、特色突出并具有全国影响的地域文化。蜀学肇起汉初,衍于晋唐,盛于两宋,晚清复昌。文翁兴学,是蜀学的发端;蜀学在汉代已与齐鲁之学并驾齐驱,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之一。 "蜀地文风比于齐鲁"。文翁功不可没。 后世对文翁兴学评价极高,将其与李冰治水的辉煌业绩相提并论,合称为“李冰治水,文翁化蜀”。李冰治水让我们有了千年丰收的物质保证,而文翁兴学,则让我们以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世代传承。


视频

舒城文翁故里宣传片!


参考来源

外部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