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斑曲嘴鹪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斑曲嘴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1]

生活习性

栖息地非同一般,主要是橡木林或松树和橡树混交林林区。栖居仙人掌和豆科灌木中。从海拔800到2500米的高度都有分布,局部可达3000米之间。斑曲嘴鹪鹩非常活跃易于观察,它们通常在地面或附近寻找食物,通过树皮裂缝或岩石缝隙中翻找。偶尔也上到杉树上离地面管15米的高空。常见聚4至6只的小群,从来没有超过10只。在领土面积超过20公顷的范围组成一个乐队,大家共同维护。主食是无脊椎动物和一些植物种子如仙人掌的种子,据观察还捕捉小蜥蜴。

生长繁殖

鸟巢外观类似棕曲嘴鹪鹩的巢。在北美索诺拉沙漠,巢坐落在一些棕榈树的枯枝上。迄今为止没有观察到亲鸟哺育幼鸟的情景,所以无法描述留巢时间。雌鸟每次产4枚卵。在索诺拉州,产卵季节是6月和7月。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2]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斑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gularis

【命名时间】Sclater, 1861

【英文名称】Spotted Wren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鹪鹩科曲嘴鹪鹩属

外形特征

斑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6-18cm,体重20g。成鸟有斑驳的栗褐色顶冠。肩和背部是红褐色横斑,相间黑色和浅黄色和白色。尾巴棕色至黑褐色有波浪纹。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部是暗灰色、褐色和浅黄色,有交替的线纹并形成明显的斑纹。尾部的上表面为灰黑色与众多褐色小斑点。外尾羽的下部是黑棕色及灰白色。眼眉是山羊皮白色,在眼先和眼睛后面的眼纹是中褐色。有白色绒耳羽。下巴,喉咙及胸部是白色。胸部上覆盖着黑色斑纹,中部和两侧更多。两翼是肉桂色和浅黄色,腹部浅黄色,肛门区没有红色斑点。翅膀的下部是浅黄色。虹膜红色,上下颚是黑色或深褐色。较低的下颌骨是浅黄色,喙基蓝灰色。腿石板灰色。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