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斑条躄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炖狮子头

斑条躄鱼(学名:Antennarius striatus)是躄鱼科、躄鱼属海洋鱼类。体长31.2-101.3毫米。

一般体长在100毫米以下,最大体长达155毫米。体粗短,侧扁,长卵圆形,背缘弧形隆突,腹部突出。

尾柄宽短,尾柄长为尾柄高0.6-1.0倍。眼小,侧上位。鼻孔每侧2个。口大,上位。唇发达。

鳃孔小,圆形,位于胸鳍基部的下方。体无鳞片,皮肤粗杂,密被细绒毛状小棘突。侧线不明显,

由腺孔连接而成。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3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第二鳍棘紧位于第一鳍棘后方,

较粗强;第三鳍棘粗强,位于头的后上方,全为皮膜所包。第二背鳍长大,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

前部鳍条不分支。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假臂构造发达,埋于皮下。头、

体具明显不规则斜纹,腹面斜纹稀,背鳍、尾鳍也具斜纹及横纹。斑条躄鱼体色多变,

鲜活标本淡黄色、橙色、绿色、灰色以至褐色,液浸标本淡黄色、橙色、褐色以至黑色。

斑条躄鱼为近海暖水性小型鱼类,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洋中,常潜伏于海湾滩涂、浅海岩礁、

海藻丛生处及珊瑚丛中,栖息水层自表层至219米,多数生活在30米以下的海域中。

以具假臂构造的胸鳍在海底匍匐爬行。遇敌害时腹部充满空气漂浮于水面。体色随环境而改变,

具拟态特性。常摆动吻触手诱食小鱼及甲壳动物。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及台湾沿海。

中文学名斑条躄鱼拉丁学名Antennarius striatus

别 名带纹躄鱼、条纹躄鱼、五脚虎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硬骨鱼纲

亚 纲辐鳍亚纲目𩽾𩾌目亚 目躄鱼亚目科躄鱼科

亚 科躄鱼亚科属躄鱼属种斑条躄鱼命名者及年代Shaw,1794

外文名Striped Anglerfish、Striated Frogfish保护级别(IUCN)2013年 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背鳍Ⅲ,11-12;臀鳍7;胸鳍10-11;腹鳍Ⅰ-5;尾鳍9。

体长31.2-101.3毫米。一般体长在100毫米以下,最大体长达155毫米。体长为体高1.4-1.8倍,

为头长1.5-2.1倍。头长为吻长3.5-6.6倍,为眼径10.1-17.5倍。

体粗短,侧扁,长卵圆形,背缘弧形隆突,腹部突出。尾柄宽短,尾柄长为尾柄高0.6-1.0倍。

额部在第二、第三鳍棘间具一凹窝区。吻较短,大于眼径,为眼径1.4-1.7倍。眼小,侧上位,

眼间隔宽突,眼间隔宽为眼径1.8-3.5倍。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鼻瓣,较小,圆形;后鼻孔大,

椭圆形;嗅囊具19-21初级嗅板。口大,上位,口裂几呈垂直状,下颌突出。上下颌、犁骨、腭骨均具齿;

颌齿尖锐、细长,梳状;犁骨齿为2横列齿丛;愕骨齿每侧1块,为纵列带状。唇发达。鳃孔小,圆形,

位于胸鳍基部的下方。第一鳃弓背部无鳃丝,腹部仅前半部有鳃丝,鳃丝发达。鳃耙退化。肛门位于臀鳍前方。

体无鳞片,皮肤粗杂,密被细绒毛状小棘突。侧线不明显,由腺孔连接而成,一支侧线由吻端经眼上方沿体背缘延伸,

在胸鳍后上方下弯,伸达尾鳍基,另一支在口角下方沿颊部外缘作弧形弯曲,向上在额部凹陷区侧方与侧线相连。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3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细竿状,位于眼前上方的吻背中央,

其长约等于或稍长于第二鳍棘,为体长的13.6-22.7%,吻触手支鳍骨的前缘在上颌联合的前方;

拟饵体由2-7片皮瓣组成;第二鳍棘紧位于第一鳍棘后方,较粗强,基部为皮肤所包,

其长为体长的11.4-19.0%,棘端较钝,第二鳍棘后方有皮膜连于头部;第三鳍棘粗强,位于头的后上方,

全为皮膜所包,其长约为体长的16.7-29.3%,距第二鳍棘和第二背鳍均较远。第二背鳍长大,

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前部鳍条不分支,后部至多4鳍条分支。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第

六至第七鳍条下方,均为分支鳍条。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假臂构造发达,埋于皮下,均为不分支鳍条。

腹鳍喉位,较小,最后1鳍条分支,余均不分支,腹鳍在头腹面常作水平状向两侧伸展尾鳍圆形,均为分支鳍条。

头、体具明显不规则斜纹,腹面斜纹稀,背鳍、尾鳍也具斜纹及横纹。

斑条躄鱼体色多变,鲜活标本淡黄色、橙色、绿色、灰色以至褐色,液浸标本淡黄色、橙色、褐色以至黑色。

浅色标本头、体及鳍上具不规则形黑褐色带纹和斑块。深色标本斑纹不明显,隐具若干小斑,各鳍深黑色,边缘浅色。

栖息环境

斑条躄鱼为近海暖水性小型鱼类,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洋中,常潜伏于海湾滩涂、浅海岩礁、

海藻丛生处及珊瑚丛中,栖息水层自表层至219米,多数生活在30米以下的海域中。

生活习性

斑条躄鱼以具假臂构造的胸鳍在海底匍匐爬行。遇敌害时腹部充满空气漂浮于水面。体色随环境而改变,具拟态特性。

斑条躄鱼常摆动吻触手诱食小鱼及甲壳动物。 以甲壳类动物和各种底栖鱼类为食,例如比目鱼,虾虎鱼。

摄食行为非常独特。当斑条躄鱼发现猎物时,它就会用眼睛跟随猎物的运动。当猎物靠近时,斑条躄鱼开始移

动它的八角肌,以使吻触手模仿类似蠕虫的生物运动。斑条躄鱼通过跟踪猎物或只是在预期中调整嘴来缓慢

地准备对猎物的突然袭击。实际上,它是通过突然张开下巴来捕获猎物的,这会使嘴的大小增加12倍,

在短短6毫秒内将猎物与水一起吞入。当猎物被吞下时,这些水会通过鳃流出,食管用一种特别适应的肌肉封闭,

以保持对猎物的控制。还可以扩大他们的胃,吞下比自己大两倍的猎物。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主要分布于从塞内加尔到非洲西南部的非洲海岸附近的大西洋东部,

其中包括圣海伦娜也有单条记录。在大西洋西部,从美国新泽西州、百慕大、巴哈马、墨西哥湾以及整个

加勒比海地区到巴西南部都有分布。也在印度太平洋中发现,包括红海和东非沿岸至学会和夏威夷群岛,

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及台湾沿海。

繁殖方式

斑条躄鱼家族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将挤出的卵包裹在带状浮力的粘液团中,称为“卵筏”。

这种结构可以作为在远距离上运输大量卵的一种手段。在产卵之前,雄性和雌性分别穿过底部,

雌性在前,雄性在后部。雄性的鼻子通常与雌性的排气口直接接触。在此期间,雌性鱼会因产卵而肿胀,

通常会膨胀到正常大小的两倍。两鱼冲向水面,卵块从雌体中排出。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这种鱼可能会产卵好几次。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3年 ver 3.1——无危(LC)。[1]

参考资料

  1. 清炖狮子头,搜狗, 202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