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斑胸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斑胸鹟(学名:Muscicapa griseisticta) (Swinhoe,1861),鹟科鸫属的一种鸣禽。

体型略小(14厘米)为褐灰色。眼圈白,下体白,胸及两胁满布深灰色纵纹。

额具一狭窄的白色横带,并具狭窄的白色翼斑。翼长,几至尾端。

较乌鹟而无半颈环,较斑鹟体小且胸部多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叫声据称是响亮悦耳。

形态特征

灰纹鹟雌雄羽色相似。上体从头至尾灰褐色

头顶各羽中央较暗形成暗色中央斑纹。背具不明显的暗色羽轴纹。

眼先和眼周白色或棕白色,前额基部和两侧白色,两翅和尾羽暗褐色,

大覆羽羽端和三级飞羽羽缘淡棕白色或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淡色翅斑。

颊、脸暗灰褐色,颧纹黑色。下体白色,胸、腹和两胁有明显的灰色或黑褐色长形斑点或条纹,胸部纵纹较细。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较淡,脚黑褐色

生活习性

迁徙: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为夏候鸟,其他地区均为旅鸟,

台湾部分冬候鸟。每年5月初至5月中旬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迁。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树冠层中下部枝叶间

尤以早晨7:00-8:00点和下午2:00-3:00点活动较为频繁,

常在树冠之间飞来飞去,或停息在侧枝上,不时飞向空中捕食飞来的昆虫,很少到地面活动和觅食。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常见的食物种类有蛾、蝶等鳞翅目幼虫、以及象甲、金龟甲等鞘翅目昆虫和其他幼虫。

叫声:叫声据称是响亮悦耳的chipee, tee-tee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定义“翼长”:飞羽末端到三级飞羽末端的长度。

定义“尾长”:尾羽末端到尾上覆羽末端长度。

北灰鹟、乌鹟和灰纹鹟的区别:

北灰鹟“翼长”不长于“尾长”;

乌鹟“翼长”长于“尾长”;灰纹鹟“翼长”几乎是“尾长”的2倍

北灰鹟尾最长;乌鹟其次;

灰纹鹟尾最短

栖身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100-2200米的山地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亚高山岳桦矮曲林中迁徙期间也栖息于阔叶林和次生林。

生长繁殖

繁殖期6-7月。迁来繁殖地后不久即成对开始觅找巢位和占区营巢,

每年繁殖一窝。5月末6月初即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针叶林中鱼鳞松和冷杉等树上,

巢多置于侧枝枝杈上距主干在1-2米远,距地高8-23米。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

巢主要由松萝、苔藓编织而成,内垫有细草茎、草根、柔软的树皮和松针等,

结构精致,在侧枝小枝间隐蔽亦很好,不易发现,每个巢需6-7天即可筑好。

巢呈杯状或碗状,大小为外径8-8.5厘米,内径5.5-6厘米,高5-6厘米,深3厘米。

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4-5枚。卵淡绿色、光滑无斑,微具光泽。

卵的大小为17-17.5毫米×13-14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

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5-16天,离巢后的最初几天幼鸟仍接受亲鸟喂食。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迁徙至婆罗洲、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不常见。繁殖于中国极东北部的落叶林,但迁徙经华东、华中及华南和台湾。

中国主要分布省份: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

四川、甘肃、台湾、香港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