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斑鱼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斑鱼狗
斑鱼狗
原圖鏈接  

中文学名:斑鱼狗
拉丁学名:Ceryle rud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佛法僧目
亚目:翠鸟亚目
科:翠鸟科
属:鱼狗属
种:斑鱼狗
亚种:4亚种
分布区域:亚欧大陆及非洲北部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

斑鱼狗(学名:Ceryle rudis) [1],是翠鸟科、鱼狗属的中型鸟类,体长27-31厘米。头顶冠羽较短。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翅上有宽阔的白色翅带,外形和冠鱼狗非常相似,通体呈黑白斑杂状,但体型较小,飞翔时极明显。下体白色,雄鸟有两条黑色胸带,前面一条较宽,后面一条较窄,雌鸟仅一条胸带。白色颈环不完整,在后颈中断。具白色眉纹。斑鱼狗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平原溪流、河流、湖泊、运河等开阔水域岸边,成对或结群活动于较大水体及红树林,喜嘈杂,是惟一常盘桓水面寻食的鱼狗,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斑鱼狗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斑鱼狗雄鸟前额、头顶冠羽、头侧黑色,缀以白色细纹;眼先和眉纹白色。后颈呈黑白色斑杂状,颈侧各具一大块白斑。背、肩及两翅覆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形成黑白斑驳状。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色翅斑。内侧次级飞羽除基部和端斑白色外,外缘亦缀有白色斑。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色次端斑。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下体白色,胸具两条黑色胸带,其中前面一条较宽,后面一条较窄。两胁和腹侧具黑斑。斑鱼狗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仅具1条胸带,且常常在中部断裂,仅胸两侧具大型黑斑。斑鱼狗的虹膜淡褐色,嘴黑色,脚、爪黑褐色。大小量度:体重♂102克,♀100-130克;体长♂273毫米,♀280-286毫米;嘴峰♂40毫米,♀50-52毫米;翅♂136毫米,♀139-140毫米;尾♂74毫米,♀74-75毫米;跗跛♂10毫米,♀10-11毫米(云南亚种)。

栖息环境

斑鱼狗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平原溪流、河流、湖泊、运河等开阔水域岸边,有时甚至出现在水塘和路边水渠岸上。

繁殖方式

斑鱼狗的繁殖期为3-7月。在繁殖季节会持续鸣叫,激烈捍卫自己的巢和配偶 。通常营巢于河流岸边沙岩上,自己掘洞为巢,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3-6枚,多为4-5枚。卵白色,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大小为28-32×23-25毫米,平均30×24毫米。雌雄鸟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眼睛看不见,但5天后就可以看到东西并长出羽毛。

生活习性

斑鱼狗成对或结群活动于较大水体及红树林,喜嘈杂,是惟一常盘桓水面寻食的鱼狗。多在距水面几米至十几米的低空飞翔觅食,时而贴近水面,时而升起,来回振翅飞翔。一见鱼群,立刻收敛双翅,一头扎入水中,然后又急剧升起。休息时多栖息于水边树上,特别是枯树和岩石上,或突出于水面的岩石和树枝上。同时注视着水中动静,一发现鱼类,立即冲入水中捕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叫声为尖厉的哨声。

分布范围

斑鱼狗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斑鱼狗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斑鱼狗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視訊

金門斑魚狗(班翡翠)Ceryle rudis



參考文獻

  1. 斑鱼狗.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