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斜滩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斜滩村
6428709902468365959.jpg斜滩村.jpg

来自 寿宁新闻网 的图片

地名: 斜滩村

行政区类别: 村

所属地区: 福建省寿宁县斜滩镇

面   积: 2.16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 1万人

气候条件: 平均气温17.8℃ 

斜滩村为福建省寿宁县斜滩镇政府所在地,四面环山,溪流蜿蜒,钟灵毓秀、风光旖旎。从宋代开始 ,斜滩就有游、汤、程、毛、虞、梁6姓先民在斜滩定居,尔后数百年间,6姓绝没于洪水灾害。元末明初,先有张、郭两姓后有卢、何、周3姓相率迁入斜滩定居。境内人口绝大部分是卢、何、周、郭4姓,从周边陆续迁居斜滩的姓氏有二十多姓,2000多户,1万多人口。斜滩被称为双龙会聚之风水宝地,地灵人杰。近、现代以来,这里走出 了 许多仁人志士, 有称为“卢家四杰”的进士卢赞虞,举人卢金琦、卢雁秋,趣人“爱尔登先生” 卢少洲;有原国民党中常委何宜武、国际著名机电专家何宜慈、骑兵将军周孝培、著名律师何隽、教育家郭公木等,这些人中,有的甚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杰出人物,闻名一时。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全村已有2 0多人获博士学位、3 0多 人获硕士学位,40多人被提升为副处级以上领导岗位,按人口平均为国内少见。 斜滩风景优美,域内的山、水、桥、古树、古道、古关隘等颇具地方特色。主要风景区有:五龙过溪、车岭古道、马尾飞瀑、虎口滩声、坑底龙井、狮潭晚照、仙洞朝云、屏山泼翠、平氛古关、古榕群等。[1]

村史

斜滩村相传元朝末年,寿宁县茗溪村一张姓商人南下经商,途经长满松林和芦荡的斜滩坂尾时,所随家犬东窜西走,任凭呼唤不肯离去,商人无奈,只好独身继续南下。数日后返回原地,家犬欢快摆尾倍表亲热,只是仍留连该处不愿返归故里。商人似有所悟,仔细踏勘观望,只见这里潭水深深,沙洲宽阔,一片沃野荒原,是一个值得垦拓开发的好地方。几天以后,张姓商人举家迁至坂尾洋开基创业。此后,郭家从大安菜坑、周家从平溪、卢家从沈洋、陈家从南阳仔等处相继迁来,逐渐形成村落。后人称张家肇基之山为张家龙岗,称郭家肇基之山为郭家龙岗。两山从南阳并排逶迤而下,延绵数十里,最后汇聚在河边,形成双龙抢珠之势,遂取名为龙江。这些先民在这里垦拓耕耘,繁衍生息,经商仕宦,耕读传家,文武英才各领风骚,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卢、何、周、郭四大家族。直至清初,斜滩一直称龙江。后改称龙滩,最后以斜滩定名沿用至今。 斜滩村先后隶属长溪县、福安县;寿宁建县后,斜滩村隶属寿宁县坊隅三图;明弘治年间(1488-1505),渔溪巡检司移驻斜滩;清代先属东南乡,乾隆时恢复坊里都图,斜滩隶属不变;民国时期多次变更,1934年,斜滩建镇,这个时期内,斜滩村分别属斜滩区(镇、乡);1949年属第二区斜滩区;1959年属斜滩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镇,属斜滩镇。

村文化

建国前,寿宁公路未通,交通滞后,斜滩由于有着龙江这个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水路交通十分方便发达,赢得了闽东北及浙西南物资集散地的地位。 成为 闽东四大古镇之一而闻名遐迩 ,其影响甚至远达海外。其时斜滩商业、交通、加工业等异常发达,商旅云集,产品远销海内外,茶行 回收的茶叶箱子,只要打上“斜滩”二字,就可以辗转直达斜滩。“斜滩”品牌信誉卓著,知名度很高,萨镇冰等许多达官贵人均以斜滩产茶叶馈赠亲友为荣。 当时的斜滩有“门迎云路三千客”盛况和“小上海”之称。 清朝宋际春《咏斜滩》诗云:“岭势从天下,滩流委地斜。风烟团一市,竹木绕千家。夜剧村偶逢,春寒县闭衙。鲤灯今夕见,百里最繁华。” 斜滩的数百座古民居 仍保留有明清时代的建筑 风貌。最具特色的 何家巷,是一处集居住、生活、生产、读书、聚会、休闲、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城堡建筑群,占地面积约5300平方米。外 依 涓涓溪涧,流水潺潺,巷内 “ 之 ” 字型排开的8座楼宇,厝厝相连,门门相通,曲径通幽处,首先看到的是高高的防火墙,幽幽的小曲巷,座座耸立的古建筑,幢幢古色古香的古民宅,顿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何家巷形成于清朝道光十九年(1838)前,巷里的民间古宅建筑时间迄今至少有160至200年的历史。人丁兴旺时居住着五百多人口,平均每幢民宅都住有六七十人,大多是四代、五代同堂。此外,还有郭家大厝、卢家进士第、郭公木故居等古民居以及清代 妈祖庙、明代 大帝宫、万福庵 等古建筑,古朴精湛,精雕细刻,气派壮观 。

视频

被称为“闽东小上海”的斜滩镇,水路畅通商贸繁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