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

斯比克斯金刚鹦鹉
原图链接

斯比克斯金刚鹦鹉 (学名:Cyanopsitta spixii):是鸟纲鹦鹉科的攀禽。又名小蓝金刚鹦鹉。是一种原产于巴西的金刚鹦鹉。[1]它最早由德国博物学家Georg·Marcgrave于1638年在巴西伯南布哥州所记载,它的命名来源于德国自然学家Johann Baptist von Spix。1819年,此人在巴伊亚州的东北部,里约圣弗朗西斯科,收集到第一个标本。

此物种自然栖息地非常有限。主要生存依赖是金风铃树(Caraiba)的种子和坚果,和卡丁加群落的优势植被——各种大戟科(Spurge)的灌木。由于活动范围有限,和特殊的栖息地之中的森林砍伐行为,加上在当时许多贵族对于这种漂亮的蓝色鹦鹉羽毛的喜爱,导致此种鸟儿在整个二十世纪以来被大量猎杀,制成标本或拔取羽毛。而人工所饲养的鸟儿数量也变的越来越少。分布于巴西东北部。该鹦鹉已经没有野外种。


目录

形态特征

斯比克斯金刚鹦鹉体长55-57厘米,翼展64厘米,体重295-400克,寿命28年。成年雄性和雌性从外观上看是完全相同的。眼睛附近的裸皮和脸颊为暗灰色,耳羽和前额附近的羽毛为浅蓝灰色,体羽大部份为暗蓝色,前胸和腹部带点亮绿的色调,背部和尾巴上方为深蓝色,尾巴和翅膀内侧的羽毛为暗灰色,鸟喙为黑色,虹膜为黄色。

眼睛在小鸟时期为黑色,长大后逐渐变白。它们有著灰蓝色的头羽,淡蓝色的下半身和亮蓝色的上半身、飞羽和尾,尾和飞羽的背面为黑色。腿与爪为浅灰色,小鸟为深灰色。成鸟裸露的面部皮肤是灰色,喙完全是深灰色,而虹膜是黄色的。幼鸟类似于成鸟,但裸露的面部皮肤是浅灰色,虹膜是棕色,而且它们有一个沿著喙部峰沿的白色线条,这些线条会在1-2年后消失。

栖息环境

斯比克斯金刚鹦鹉栖息于巴西的紫葳科金风铃木(风铃木属)的林地,沿著小溪,被称为“卡廷加”(caatinga)的干燥灌丛林带。

曾有一些理论认为,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偏爱生长有曲叶矛榈树(Mauritia flexuosa)的地区,因为它们的饮食中包括这些棕榈树产生的坚果。但是,在鸟类数量减少之前,就在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地区Juazeiro / Curaco地区发现了鸟类,该地区称为银钟花(Tabebuia caraiba)林地,几乎找不到棕榈树。该地区的植物丰富,被称为卡廷加群落(caatinga)植被,由像巨型多肉植物(Euphorbiaceae)的棘刺,法希耶罗(Cereus squamosus)等仙人掌,多种仙人掌类型以及沿著水道生长的高大的克拉伊贝拉树(Craibeira)组成。这些鸟类似乎更喜欢克拉伊贝拉树的死冠作为栖息地,这表明它们是斯比克斯金刚鹦鹉的重要巢穴。

由于三个季节性河道的存在,银钟花林地的栖息地与众不同,三个季节性河道为克拉伊贝拉树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栖息地,因此也存在有斯比克斯金刚鹦鹉。树木沿著河岸以约10米的规则间隔生长,周围有卡廷加群落植被。树木和植被的格局以及河道的多变性,创造了一个完全独特的栖息地,这是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毫无疑问,这自然增加了斯比克斯金刚鹦鹉的数量。

生活习性

斯比克斯金刚鹦鹉主要以特定树木金风铃的种子为食,也吃些水果和其他植物的种子当作副食,在野外是很吵杂的鸟。这是一种非常注重日常活动的鸟类,每天遵循相同的飞行路线,并进行清理活动和沐浴。即使在彼此之间以及与其他鸟类的互动中,也会遵循常规。例如,每天晚上可以观察到野外的单身雄性在日落时护送它的伴侣,雌性斯比克斯金刚鹦鹉回到巢穴,然后返回自己的巢穴。如上所述,斯比克斯金刚鹦鹉更喜欢成对或成群结队地沿著季节性河流旅行,寻找食物,然后在树梢上栖息和筑巢。它们总是非常害羞,但在飞行中常常被与它们自己喧闹的“克拉...克”的呼叫声所识别。

因为野外仅发现生存有一只斯比克斯金刚鹦鹉,所以很难估计其在野外的领地面积。尽管它们是具有攻击性的动物,但科学家只能推测其实际上具有领土性,单只斯比克斯金刚鹦鹉可以在其领地上自由统治。因此,只能假设它的边界仅受到靠近其巢穴和伴侣的需要的限制,而栖息地所施加的限制——塔比布亚craibeira树仅存在于20公里宽的区域中。它们被认为是留鸟,并且表现出昼夜活动模式。

像许多其他金刚鹦鹉一样,斯皮克斯金刚鹦鹉也具有模仿能力。它们可以模仿人的声音,是所谓的“会说话的”鸟。它们活泼嘈杂,很少飞出几英尺以上而不会发出“ kra-ark”的叫声。尽管很少有人在超过2-3只的小群中观察到它们,但是怀疑它们一次以最多15只鸟成群旅行,因此这种持续不断的口头交流绝对必要。

分布范围

斯比克斯金刚鹦鹉野外曾经仅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东部的巴伊亚州。曾经仅在巴西西北部内陆的皮奥伊南部、马拉尼奥南部、戈亚斯州南部和巴伊亚州西北部的一些小块地区发现。

繁殖方式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是单一配偶,终生交配。专家怀疑,当该物种变得更加丰富时,雄性就争夺配偶和筑巢点。但是,这种鸟类非常罕见,几乎不可能观察到自然行为,特别是因为人们认为野外只剩下一只雄性斯皮克斯金刚鹦鹉时。

在野外,斯比克斯金刚鹦鹉的交配需要一些求偶仪式,比如互相喂食和比翼双飞。这一过程与其他大型金刚鹦鹉类似。交配通常持续时间为2-3分钟,交配时并排在一起,由雄鸟处在高身位上,一条腿(通常是右腿)支撑在雌鸟的尾根上。交配时的鸣叫声可以描述为"whichaka"的声音。声音从腹部发出,由低沉的声音逐渐到高音调的声音。这是一种重复的短而急促的声音。这也伴随著一些嘎嘎叫(squawking)的噪音。

它们会在11月至来年3月之间繁殖。每窝通常产2-3个卵,通常把巢筑在高大且成熟的金风铃(Caraibeira)的树洞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使用这个巢。这使它们特别容易被盗猎,因为偷猎者会注意到巢穴的位置并在每个繁殖季节返回。由于它们可食用的农作物极少,因此与其他小型金刚鹦鹉相比,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幼鸟需要更频繁地喂食。在这段时间内,成年的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必须不受干扰,因为它们可能会伤害或破坏其卵,这一点至关重要。大多数鸟卵在1月被孵化,与1-4月的雨季相吻合。通常一次会产下2-3枚卵,孵化期间约26天,羽毛长成约2个月,在雏鸟离巢后亲鸟仍然会喂养3个月。

圈养的繁殖也有成功的例子。在人工饲养中,繁殖于8月开始,没有求爱的迹象。而是通过相互喂养,较长的踩踏时间(通常5至10分钟)和对饲养员的攻击性增强来发出繁殖信号。每窝产2-4个卵(与野外相同)。卵平均大小为40毫米×30毫米,重约20克,白色椭圆形。并不是所有的卵都可以繁殖。只有雌执行孵化任务,孵化为25-28天,幼鸟的抚育期是70天内。100-130天之后,小鸟可以独立生活。在7年内达到性成熟。

基于有限的数据得出,斯比克斯金刚鹦鹉的寿命范围大概在20-35年,平均年龄在28-29岁,据估计人工饲养的鸟能够比野生鸟的寿命长10年左右。野生斯比克斯金刚鹦鹉的寿命依然是未知的,唯一有记录的鸟(最后一只野生雄性),活了20年以上。截至目前(2015年初)人工饲养的最长寿命的鸟最高约为40岁(2014年去世。而之前的最高记录是35岁,从1976-2010)。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ver 3.1——极危(CR)。

  • 种群现状

截至2015年4月份,约有100只处在人工饲养情况下的斯比克斯金刚鹦鹉。ICMBio为此专门发布了一张海报,来庆祝这一伟大时刻。其中的87只正在参与巴西政府自然遗产部门所主持的国际育种计划。馀下的13只斯比克斯金刚鹦鹉则散布在瑞士的私人所有者手中。而据推测,可能共有约120只左右的斯比克斯金刚鹦鹉仍存活在世界上,这包括了可能潜在的未被政府发现的鸟。

仅在以下地区被圈养:德国沃尔斯罗德·伯德帕克(Walsrode Birdpark)4羽,西班牙洛罗·帕克,特内里费岛(Loro Parque, Tenerife)2羽,意大利那不勒斯动物园(Naples Zoo) 1羽,巴西圣保罗动物园3羽,菲律宾私人饲养4羽,瑞士北部私人饲养18羽,卡塔尔私人饲养4羽,巴西私人饲养20羽,以及美国、日本、葡萄牙和南斯拉夫的其他站点。

  • 保护措施

在2009-2010年的繁殖季节,Loro Parque基金会在特内里费岛、加那利群岛和在德国Giessen大学的合作研究中采用了开发的新技术,为斯比克斯金刚鹦鹉和其他许多鹦鹉物种进行了精液采集和测试。只不过,并没有使用人工授精的技术。直到德国Giessen大学博士教授Michael Lierz的工作小组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大型鹦鹉精液采集与人工授精的技术,并于2012年首次试验于Al Wabra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斯比克斯金刚鹦鹉。在2013年的繁殖季节,来自德国鹦鹉生殖医学方面的兽医和科学家进行了一次战略性的斯比克斯金刚鹦鹉的人工采精与受精实验,这次实验成功产生了世界上第一枚人工授精的斯比克斯金刚鹦鹉和小蓝雏鸟,实验在Al Wabra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下进行。此次实验共获得两只雏鸟,而第一只雏鸟被命名为“Neumann”,这是这次任务中为它执行人工授精的兽医的名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