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大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斯蒂芬大教堂: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的象征,它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维也纳心脏”之称,教堂塔高136.7m,其高度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1]。教堂始建于公历十二世纪,最早的建筑部分是现在的大门和左右两侧的门墙,为罗马建筑风格。哈布斯王朝统治奥地利后,又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修建了南北两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m之高,具有哥德建筑风格。北塔后建,又具有文艺复兴的味道。十八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天,一场大火将大教堂严重烧毁,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开放。二战后,所有的联邦省份都为它的复建作出了贡献。高大的南塔为歌特风格的典范之作,高达136米,在世界上排名第三,被亲切地称为Steffl(小斯蒂夫),教堂巨大的钟被昵称为普默林(Pummerin)。新年时,在奥地利广播与电视上都能听到普默林的钟声。铺反的屋顶上引人注目的由黄、绿、黑三种颜色组成的臂章图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
中文名称:圣·斯蒂芬大教堂
外文名称:Stephansdom
地理位置:维也纳
开放时间:早7:00-晚9:00
门票价格:无
别 称:圣·斯蒂芬大教堂
建筑风格:哥特建筑风格
开建年份:1147
教 派:罗马天主教
概述
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Wien Stephansdom),又称作“圣·斯蒂芬大教堂”。 为人所喜爱的维也纳城市的标志,常被选作奥地利国家生活中大事的地点。斯特凡大教堂是维也纳市的标帜,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一九九七年,斯特凡大教堂庆贺了它八百年诞辰的纪念。它那一百三十七米高的尖塔是继科隆大教堂之後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
简介
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的象征,它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维也纳心脏”之称,教堂塔高136.7m,其高度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
斯蒂芬大教堂始建于公历十二世纪,最早的建筑部分是现在的大门和左右两侧的门墙,为罗马建筑风格。哈布斯王朝统治奥地利后,又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修建了南北两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m之高,具有哥德建筑风格。北塔后建,又具有文艺复兴的味道。十八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
斯蒂芬大教堂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是维也纳人的灵魂归属。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天,一场大火将大教堂严重烧毁,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开放。二战后,所有的联邦省份都为它的复建作出了贡献。高大的南塔为歌特风格的典范之作,高达136米,在世界上排名第三,被亲切地称为Steffl(小斯蒂夫),教堂巨大的钟被昵称为普默林(Pummerin)。新年时,在奥地利广播与电视上都能听到普默林的钟声。铺反的屋顶上引人注目的由黄、绿、黑三种颜色组成的臂章图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
建筑风格
位于维也纳市中心的圣斯蒂芬大教堂高136米,高度次于德国科隆和乌尔姆教堂。这座教堂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欧洲各种古典风格建筑的混合体,也是建筑艺术互相包容、折中调合、兼收并蓄的代表。教堂始建于12世纪,初为罗马式风格,以后扩建了两座塔楼,南塔为尖顶挺拔的哥特式风格,北塔为文艺复兴风格。18世纪再次扩建,同时对墙壁的建筑风格加以整修。二战以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历经4个世纪不断地改、修、扩建工程,使这座教堂成为世界上一座奇特的混合式建筑。
规模尺寸
总长度:107.2米
总宽度:34.2米
侧殿高度:22.4米
主殿高度:28.0米
三唱诗台高度:22.4米
南塔楼:136.4米
北塔楼:68.3米
异教塔楼群:66.3米和65.3米
顶长:110米
从墙冠起的顶高:38.0米
建筑
南塔(Suedturm)
如果您的体力不错,可以登上三百四十三级台阶的南塔,不仅可以把维也纳内城的景观尽收眼底,而且还可以把斯蒂芬大教堂由二十三万片彩瓦组成的顶部观察得一清二楚。年迈体弱或乐於消遣的游客则可以乘坐电梯登上北塔,去观赏斯蒂芬大教堂的铜钟。
铜钟(Pummerin)
斯蒂芬大教堂塔楼上的铜钟重达二十吨。一六八三年,维也纳人战胜了奥斯曼帝国的侵略,把缴获的枪炮铸成了这座铜钟。第二次大战後,人们把残片收集起来,重铸了这口大钟。如今,在新旧年交替的那一时刻,成千上万的维也纳人在斯蒂芬教堂前的广场上聆听著钟声,相互庆贺新年。
地下墓穴(Katakomben)
斯蒂芬大教堂有一座庞大的地下墓穴。当年人们在废除圣斯蒂芬墓地时,把成千上万个维也纳人的尸骨放置在此。此外,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员还把自己的内脏放置在此。
历史
和欧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教堂一样,斯蒂芬大教堂经历了屡遭劫难和几经改建的命运。早在十二世纪初,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就曾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对罗马风格的模仿)的教堂。两次大火之後,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我们见到的西门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我们今天见到的哥特式风格是十四世纪的产物。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逐渐形成了。在以後的几个世纪里,斯特凡大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
十五世纪,南塔的建造完成了;十六世纪,北塔的尾期工作结束了;十八世纪,斯特凡大教堂的高塔完工;十九世纪,教堂的改建和修缮工作一直在进行著。除了一六八三年土耳其人兵临城下,和一八零九年拿破仑大军再次破门而入之外,斯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受到过战争的威胁。对斯蒂芬大教堂最大的破坏是在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後的那几天。遭受炮火袭击使教堂起火,教堂的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份玻璃窗画毁於一旦。战後的奥地利满目疮痍,但是重建家园的工作马上就开始了。斯蒂芬大教堂,维也纳市的标帜,成了全奥地利人奋发建国的象徵。修复工作从一九四八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一九六二年。全奥地利的九个联邦州,分别负责修复大教堂的某一个部分。如今,各州人民精诚团结,共同修建斯蒂芬大教堂已被传为佳话。
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会为其建筑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两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从圣坛背後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画射进了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为巴洛克的圣坛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氛。
从斯蒂芬大教堂的钟楼望出去的新顶1137年,巴奔堡王朝的利奥波德四世(1136—1141)与帕绍(Passau,帕绍也有一座Stephansdom教堂,位于帕绍古城中心,以一台拥有17000根管的管风琴而闻名)的主教管区商定,在维也纳城界外面建造一座新的教堂。10年后,这座斯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的罗马风格的前身竣工了。
斯蒂芬大教堂也是维也纳的象征,是维也纳旅游者的必到之处。当你站在斯蒂芬大教堂门口前,你若仔细的话,可以注意到,在大门右侧的墙上有一个不怎么引人注目的记号“05”?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1939年奥地利合并到法西斯德国,从此这个具有古老文化和历史的国家,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主权,而且失去了自己国家的名称,奥地利不再叫做Oesterreich,而是叫做Ostmark(东部省)。尽管希特勒的统治是以残酷而著称,在奥地利仍然活跃著地下抵抗运动组织。这个组织的使命之一就是提醒奥地利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Osterreich。地下抵抗运动组织的战士在维也纳的许多地方,包括斯蒂芬大教堂的墙上刻下了“05”的记号。“0”代表了字母O,“5”代表了第五个字母,这个字母就是“E”。在那个特殊年代,OE就是代表Oesterreich,代表奥地利依然存在。这是一个非常巧妙,非常有意义的记号,在奥地利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光荏苒,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奥地利人仍然把这个记号保留在斯蒂芬大教堂的墙上。每当岁月的流逝使这个记号面目模糊时,就会有人用白漆把它重新涂写,为的是要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艺术品
倚窗眺望人(Fenstergucker)
左恻的布道坛是教堂内最精美的一座哥特式艺术品。一五一五年,教堂建筑师皮尔格拉姆不仅把四个布道师的半身像塑造进去,而且还把自己以一个“倚窗眺望人"的形象塑造在布道坛的底部。他在这里开出一扇窗户,自己便半倚在半开的窗上,手中还握著他那把心爱的刻刀。
可观之点
●风琴台与皮尔格拉姆的头像
●萨瓦亲王尤金之墓,克鲁茨教堂
●约翰·帕克的西拜斯坦圣徒群像,莱奥普多、弗劳瑞安与罗切斯筑
●弗雷德里奇三世之墓,尼古拉斯·凡·雷登筑
●《忧伤者》—耶酥受难像
视频
斯蒂芬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