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城村(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城村

[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 新城村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

新城村隸屬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位於赤石鎮東南部,距鎮政府約 3 千米。與下陂村、傅圍村相鄰。始建於元末明初,因移民逃避戰亂,群遷合建而形成,建村之初取名為元新寨。清康熙年間洪晨孚考中翰林回鄉省親,為報答鄉恩,特升城牆三尺,並取名為升城,後因方言中「升城」與「新城」同音而取名新城村。村莊面向筆架山,背靠公子帽山,村旁有一座燈盞地山,海拔 300 余米;村東北有赤石河流過,流經該村約 900 米;有 1 座里坑水庫和烏坑、酸蘭、圓仔嶺、羌地蘭 4 個水塘。 [1]

歷史沿革

元代,屬惠州路海豐縣。明、清代,屬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1914 年,屬海豐縣楊安都赤石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海豐縣第四區赤石鄉;1958 年,屬鮜門人民公社赤石管理區;1960年 3 月,屬赤石公社;1987 年 4 月,屬赤石鎮新城村;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赤石鎮新城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人口民族

該村開基村民已經搬離。現村民主要為陳、洪、李、曾姓。第一大姓為陳姓,清初從福建遷至廣東赤石鎮洋坑村;清中期,從赤石洋坑村、水口村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洪姓,明代從福建遷至廣東赤石鎮圍仔埔村,清代遷至新城村。李姓、曾姓遷移情況不明。村民均為漢族,潮汕民系,通用方言為閩南話、尖米話。 2020 年末,該村戶籍總戶數 205 戶,戶籍人口 875 人,其中男性 450 人,女性 425 人;80 歲以上 23 人,最年長者 92 歲(女);實際在村人口 650 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 11 人,台灣同胞 1 人。

經濟發展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作物有水稻、番薯、葛薯、花生等。現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等。特色農產品有柑桔、葛薯、紅番薯。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衫粿、冊粿。 20 世紀 90 年代通水、電、電話,2000 年通互聯網,200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建有籃球場、休閒公園廣場; 有 農 家 書 屋, 藏 書 2000餘 冊。 村 內 建 有 新 城 小 學,2020 年末,有 6 個年級,6 個班,在校學生 107 人,教師 13 人。

歷史文化

傳統民居現存 130 座。代表性民居為新城古寨。古寨平面呈長方形,坐北向南,東西面闊 90 米,南北進深 118 米,開東、西、南三個寨門,南為正門,東西為側門。三門各建面寬 5.75 米,進深 5.4 米,高 6.5 米的門樓。門樓分內外門,外門高 2 米,門柱採用花崗岩石製作,門左右兩邊門硂對稱各作一行圓孔,並在圓孔中放木棍,形成門閘,起護門防衛作用。更具特色的是,門扇前面的門硂石開一條槽,槽溝 5厘米,可放木板,起到類似水閘閂的作用,防止水患進入寨內。古寨四角各建一座角樓,均有小門通往寨內。寨牆採用灰沙夯築,厚 0.7 米,高 5 米,整座古寨恰似軍事城堡。該寨對於研究明代古寨建設和開發旅遊事業有着重要的意義。因年久失修,原寨牆、民居等殘舊;人為破壞和違規拆建使得寨牆破損,部分古平房民居被拆後建成樓房。古寨於 2012 年 9 月被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評定為「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廣東省古村落赤石古村落群(新城寨)」,2016年 3 月被汕尾市委宣傳部、文聯、汕尾日報社、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汕尾十大最美古村落」。 新城小學門口有 1 棵木棉樹,樹齡 113 年。赤石河河堤邊有 1 棵榕樹,樹齡 143 年。村中主要有陳氏宗祠、洪氏祖祠、李氏祖祠、曾氏祖祠。其中陳氏宗祠保存較好,規模較大。陳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清同治二年(1863 年)、1999 年、2005 年多次重修。面寬 10.1 米,進深 9.3米,占地面積 94 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第一進面闊三間,門樓式,明間開凹斗門,門額書「陳氏宗祠」。門內有 2 扉屏風門,立 4根圓柱。天井較寬,兩側各有一廊房,左側廊房牆壁鑲嵌歷次重修芳名碑。後堂三開間,方形石檐柱,檐步架為一斗三升,木雕瓜果形柁墩,神龕上掛木匾,書「潁川堂」,供奉陳氏祖先牌位。洪氏祖祠,始建於清代,1984 年、2005 年兩次重修,現占地面積約 240 平方米。李氏祖祠,始建年代不詳,重修於 1999 年,占地面積約 150 平方米。曾氏祖祠,始建年代不詳,占地面積約 150 平方米。各宗祠現仍在使用。該村有水井,井口用麻石條圍砌而成,呈六邊形,井內壁用石塊砌成。現已無人使用。 村內陳姓的「北溪精舍」,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 年),有 3 間教室,3 間宿舍,1 間廚房,占地面積 250 平方米。當時有任教先生 1人, 學 生 20 人。1969 年 當 地 黨 政發動群眾自籌資金 4800 元,政府撥款 5000 元,全面修整「北溪精舍」,將其改為新城小學,下設洋坑分校。曾姓於清代建有 1 間私塾,名為登 雲書室,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現已荒廢。 該村修有《洪氏族譜》《陳氏族譜》。《洪氏族譜》由洪應祺編著,成書於 2005 年。《陳氏族譜》編纂情況不詳。 村 正 北 方 建 有 協 天 宮( 關 帝廟),始建於元末,重建於 2018 年,供奉協天大帝(關公)。農曆五月十三為關帝誕辰,村民各自祭祀關帝並集體請戲班演戲慶祝,邀請外地親戚好友前來做客。 新城村還流傳着 1 個民間傳說。相傳洪晨孚中翰林後,有一年康熙壽誕,朝中大擺宴席,滿 朝文武入朝祝賀,唯不見洪翰林來朝。翌日早朝,皇上過問,洪翰林聽後惶恐跪奏道:「昨日剛好是鄙人賤辰,在家奉敬雙親,故未上朝拜賀,請皇上恕罪。」康熙聽後脫口而言道:「恰與寡人同庚。」洪翰林聞言,忙磕頭謝恩。康熙見洪翰林聰穎過人,有心結交,遂賜金絲竹籠一隻,視為同庚兄弟。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 年),洪翰林衣錦還鄉祭祖,見祖籍元新寨圍牆太矮,於是捐資將圍牆升高三尺,並改元新寨為「升城」。不久,這個消息傳到縣城,海豐知縣聽說元新寨未經批准改為「升城」,大為惱火,遂派人前來問罪,當探知是天子同庚洪翰林命的名而只好作罷,不再追究。 村民喜愛白字戲。2008 年 6月,村民請來海豐縣戲團在關帝廟內演白字戲。白字戲,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汕尾等粵東地區。起初白字戲和潮劇都稱白字戲,白字戲名為「海陸豐白字」,後來白字戲一名用來專指海陸豐白字。 1940 年農曆六月二十四下午三點,赤石發生大颱風,風停雨下。晚上 12 時洪水泛濫,新城村浸水達 3.4 米。 1951 年 4 月,海豐縣第四區區委書記陳仁榮等配合南下大軍 30 多人,組成土改工作隊進駐赤石,大隊部設在新城村。 1990 年 8 月底,新城村發動群眾集資 9.8 萬元,興建新城自來水塔。2015 年 11 月 15 日,新城村舉行村民服務中心及村前廣場揭牌儀式。捐建單位為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