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新富町文化市场

新富町文化市场照片来自

新富町文化市场 新富市场本体以其由日治时期保留至今的建筑被指定为市定古迹。但她原本市场作为买卖、社交与生活的场域意义,因为空间定位的丕变而面临转换。2017年新富町文化市场全新开放,希望透过适当的文化资产活化模式与运作机制再设计,阶段性、渐进式地回应在地社会需求,并延续场所精神,为老市场建筑寻找更具积极且足以持续发展的公共意涵,因此,基本经营思维可归纳为三大方向:

1将市场建筑转换为饮食教育的场域
2使古迹作为在地社会议题讨论的基地
3让场馆成为连结在地与外部社群的沟通平台[1]


1935年成立的老市场,新富町文化市场U-mkt,日据时代古迹整装再出发,充满特色的马蹄形的空间轮廓、独栋木造日式建筑、清水模建筑与日式古迹共存,不需费用免费参观,台北西区的新文化据点,也是外拍写真的绝佳取景地点。新富町文化市场U-mkt成立于1935年日据时代,前身为“绿町食料品小卖市场”,市场移地改建后,更名为“新富町食料品小卖市场”。 1986年,新富市场正门外的“东三水街摊贩集中场(东三水市场)”合法成立后,与新富市场完全重叠,导致市场内部日益萧条,逐渐没落。


新富市场长期的发展停顿,反而保留下日治时期的建物原貌,于2006年正式被指定为市定古迹,数年后,古迹内的摊商陆续迁出,并于2013年由台北市市场处完成空间修复。2017年新富町文化市场重新对外开放,从大家眼中的破落市场,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空间。[2]


新富町文化市场历史沿革

1935-1945台湾人的、日本人的市场
新富市场前身为“绿町食料品小卖市场”,为解决绿町市场因位处偏远而长期经营不善的问题,日治政府选定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现址,将市场移地改建,更名为“新富町食料品小卖市场”。 1935年1月7日,新富市场动工兴建,同年6月28日正式开业,除了市场本体之外,另外也配置了事务所、管理员宿舍、脚踏车停车场、垃圾场及公厕;馆内则有肉品、鲜鱼、蔬菜、杂货、烟酒、糕点与食器等30多个摊位。摊商组成与客源台人与日人兼有,市场的商品与生活也台日交融,昔日市场口油炸肉圆的小贩、习惯在傍晚走进市场采买晚餐食材的日本主妇们、每逢除夕市场中回响的日本歌谣,至今仍是耆老们念念不忘的一页回忆。 然而,新市场的荣景不长,开幕后不久便受到附近流动摊贩的生意挤压,虽然政府为了解决经营的困难,1937年时刻意将外部摊贩收容至市场内部统一管理,暂时缓解了市场内摊商凋零的问题,1940年代,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人民生活在空袭的阴影中,又加上官方采行民生物资配给制,新富市场的运作于是在时局的影响下陷入停顿。


1945-1970热络的生活场域
战后,市场重新开放营业,摊商们再度聚集到新富市场以及一旁的三水街。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带来的大量军民,使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加上婚丧喜庆采用外烩办桌的风气兴盛,这些军队伙食与民间宴席食材采办的需求,一度使新富市场的经营走向高峰。除了一般的买卖之外,这里应该也曾是重要的社区空间,据新闻记载,1960年代便有一些地方性的国庆表演或剧团的义演选择在新富市场演出。 除了万华在地摊商之外,许多从中南部北上发展的青壮年,也纷纷在新富市场周边落户,他们在市场本馆外围的空地上搭起矮房,将一楼作为宰杀鸡鸭或预备商品的后场,俗称“半楼仔”的小阁楼,则成为一家人生活起居的斗室。走向全盛期的新富市场,环境局促而热络,她不只是人们营生的场域,同时也是许多市场孩子出生成长的家。 在新富市场的发展同时,市场外三水街的摊贩也随商机而聚集,逐渐影响新富市场本馆内摊商的营运。为了解决这个状况,


1968年
曾有新富市场与三水街摊商代表向市府提出新富市场扩建案,希望透过综合市场大楼的兴建,统一收容新富市场摊商及在地流动摊贩,唯扩建计画最后并未实行。


1970-1990竞争求生的年代
1970年前后,新富市场的生存压力在各种竞争下逐渐明显:首先是1978年开幕的环南市场,环南市场为批发市场,其商品品项多元、价格低廉的优势,自然是主打零售的新富市场所不能及。再者,日治时期就存在的私有摊商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去聚集龙山寺广场、三水街一带的摊贩,对消费者来说动线方便、价格又较便宜,直接削弱了民众走入新富市场消费的意愿。到了1986年,新富市场正门外的“东三水街摊贩集中场”(在地人与摊商惯称其“东三水市场”)正式合法成立,过去的私有摊商不再受取缔威胁,东三水市场的营业时间从早上6点到下午1点,与新富市场完全重叠,导致市场内部更是日益萧条。


1988年北市首座农产品直销中心在新富市场成立
借此,政府希望活络起老市场的商机,也作为与地方农会合作推广的实验案例,却因农民运销成本过高等问题,未能有明显成效。


1990-从破落的市场到文化资产
1990年代起,台湾整体社会结构变迁,比例增高的职业妇女们,无法在传统市场营业时间前往消费,一般小家庭外食情形越来越频繁;另外,民众在教育水准提高后,对于饮食卫生的要求也更严格,陈旧的传统市场空间逐渐被整洁明亮、营业时间较长的现代化超级市场所取代。 社会环境的转换,加重了新富市场的困局。多数新富市场摊商在生存压力下被迫迁出、另寻营业地点,市场内的摊位被当成置物、预备食材的后场,仅剩位于大门附近、紧邻东三水街市场的杂货店、猪肉摊与裁缝店,依靠地利之便勉力经营著。前代的摊商经营者逐渐年老退休,他们的孩子多半离开市场、另谋生计,市场内的昔日活力终于无以为继。


2005年过后是新富市场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被看见的转折时期
新富市场从大家眼中的破落市场,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空间。新富市场长期的发展停顿,反而保留下日治时期的建物原貌,于2006年正式被指定为市定古迹,数年后,古迹内的摊商陆续迁出,并于2013年由台北市市场处完成空间修复。 新富市场建筑特色 新富町食料品小卖市场落成于1935年,属于日治时期较后期完成的公有市场,市场内的建物涵盖了当时期的各种建材。马蹄形的市场主建物平屋顶由钢筋混凝土梁支撑,墙体为加强砖造。另外,附属建筑物有木造的日式宿舍与砖造的公厕,公厕的出现也象征当时市场现代化的过程,可惜在时间推移间并没有完整保留下来。 1930年,台北州政府公布了〈食料品小卖市场规则〉,基于卫生的考量,对于市场建筑的构造、空间配置进行了详尽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富食料品小卖市场”落成了;同时期兴建的太平町食料品小卖市场(1938,今已废除)、幸町食料品小卖市场(1938,今“幸安市场”)及入船町食料品小卖市场(1938,今“直兴市场”)都已改建或废除,使新富市场成为日治时期公设市场建筑中,表现新式卫生标准与建筑式样的珍贵案例。


2013年台北市市场处修复后室内状况
新富市场兴建时基地约506坪、建物约199坪,市场基地四周则围绕著高约160公分的红砖墙。市场本馆墙体为加强砖造,外墙以洗石子做出洗练的水平饰线,每一个入口处上方都设有雨庇,屋顶以混凝土浇制,并以钢筋混凝土梁支撑。整体建筑风格简洁、少有装饰,并且拥有很强的机能性,例如它的马蹄形平面,在全台公设市场中相当罕见,不只创造了一个流畅的购物动线,独特的中央天井,也同时满足了市场内部通风与采光的需求。当时作为管理员的办公及宿舍空间,虽然一栋建筑结合两种功能,但公私两种空间的动线,被清楚地切分开来,事务所出入口朝西、紧邻市场本馆大门,便于摊商洽公;居住单元则有独立出入口朝北,可直接通往东三水街,日式建筑四周的围墙,也让居住者的生活,能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新富市场前身(1930s前) 市场初创(1930s-1940s) 鼎盛期(1950s-1960s) 衰微期(1970s-1990s) 价值转换(2000s-2010s) 空间活化(2014后) 1918.12.25|市场前身|新富市场前身“下坎庄市场”设置于今万华区公所位置。 1922|市场前身|配合町名改正,下崁庄市场改名“绿町市场”。 1931.04.25|市场前身|绿町市场更名为“公设绿町食料品小卖市场”。


2017-老市场空间再生
2017年新富町文化市场全新开放,希望透过适当的文化资产活化模式与运作机制再设计,阶段性、渐进式地回应在地社会需求,并延续场所精神,为80年的市场建筑寻找更具积极且足以持续发展的公共意涵,因此,基本经营思维可归纳为三大方向: -将市场建筑转换为饮食教育的场域 -使古迹作为在地社会议题讨论的基地 -让场馆成为连结在地与外部社群的沟通平台 在空间使用规划上,内设置餐桌学堂、巷仔内教室、展演空间、市场史脉络常设展、创意协作空间、进驻办公室、复合式餐饮空间等,引进都市、建筑、艺术、设计、文化等多元创新能量,让新旧使用者、不同时代的使用模式共存其中,借由正向互动转换为具有公共意涵的文化场域。[3]


新富町文化市场──古老市集的新生

日治时期的庶民商场,空间活化重新连结在地记忆
万华龙山寺这一区,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台湾社会中若有所谓独特的味道,这里大概就是那一味了。嘈杂的人声、摊贩吆喝声,汤汤水水的浓郁香味,色彩缤纷的各式招牌,台湾的市场文化,就该是如此,龙山寺把最纯的东西都保留了下来。东山水街市场就在离龙山寺不远的巷弄间,每日熙来嚷往的人群,丰富的庶民饮食,除了在地居民外,近年也成为许多游客探询的秘点。旧称“新富市场”的新富町文化市场,就座落在旁,椭圆的建筑外观,洗石子外墙表面,远看十分醒目,将近80多年的岁月痕迹,在传统街市中,仍屹立著、撑著传统市场一路至今的兴衰。


新富市场,85年历史的时代光影
新富町文化市场建成在日治时期的1935年,当时其实是日本政府为了解决新富市场前身“绿町食料品小卖市场”位置过于偏远并且经营不善的问题,重新选址后建造完成,并更名为“新富町食料品小卖市场”。新市场理所当然的带来地方繁荣,设置之后,各式的生鲜日用品的摊贩聚集于市场内,客人不只有日人,也包括了台湾人,市场中的商品、民众表现出台、日交融的面貌。人多商机就多,无法进入市场的流动摊贩也开始在市场外聚集,最后挤压到了市场内摊商的生意,后来因为二战爆发,经济萧条,当时台北城时有空袭,传统市场因为时代背景,开始没落。


在战后,国民政府带来大批的军民,让台北的人口急遽上升,传统市场因为生活需求,重新又活络起来。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新富町文化市场的主任洪宜玲,坐在现在新富町文化市场中的咖啡座说著这段历史,古老的市场如以缩时摄影拍摄般,整段历程重新回放了一次。


战后经济复苏,很多中南部新移民到了台北城,为了谋生都聚集在市场四周,但是要进入市场内贩卖商品需要有执照,拿不到执照的中、南部年轻人聚集在市场外落地摆摊,久了之后就地搭起矮房,一楼作为生意、预备商品的场所,“半楼仔”的2楼小阁楼,则成为一家人生活的场域,这些应当是违章、违建的私有建物,在当时就是台湾随处可见的风景。


时序变迁,环南批发市场在1978年开幕,低廉的批发价格严重冲击了以零售为主的新富市场;新富市场外的三水街上,流动摊贩依然啃食著新富市场的商业利润,便宜的价格、较为便利的动线,让新富市场受到的挑战日益增加。甚至在1986年时,新富市场外的这些流动摊贩直接就地合法,成为“东山水街摊贩集中场”,90年代因为超级市场的出现,传统摊商又受到另一波的冲击,新富市场没落已无力回天,空摊率越来越高,市场处因此全部回收。


传统市集新生,老建物再造连结在地
新富町市场在2006年被定为台北市市定古迹,由台北市市场处在2013年完成修复,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在2014年取得了9年的营运权。在2015年至2016年间,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完成了新富町文化市场的增建、再装修的工程,找来建筑师林友寒在空间中重新设计,于2017年重新开幕对外营运。


新富市场兴建基地约506坪、建物约199坪,建筑本体为马蹄形,如此设计是为了增加空间的活用、流动,椭圆型的空间能够让摊商、客人都更好行动,洪宜玲解释说:“室内其实不大,我们早期看到他的平面图,大概也只有35摊左右。”中间的天井负责了建筑内部采光、通风的功能,建筑本体以加强砖造,外墙以洗石子做出水平的饰线,屋顶用混凝土浇置而成,并且辅以钢筋混泥土梁作为支撑,可以观察到日治时期由政府公设的市场建物,在新式卫生以及新的建筑技法打造下的成果。新富市场的东北角则附带建造了一幢独栋木造日式建筑,作为市场管理员的宿舍,与市场本体一起保留至今。


因为新富市场是市定古迹的关系,所以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在增建、增修时,要考量到保存建筑整体的完整,因此当时建筑师林友寒采用半透明的厚墙,沿著椭圆的空间将厚墙植入,并且增加了2个夹层空间,让能够使用的楼板面积扩增;半透明厚墙为轻木结构,也是考虑到因为结构轻,不需在建筑物本体额外施工,能完整建物本身保存。在南侧则以清水混凝土的手法新建了半月型新楼,1楼作为公厕,2楼则规划为办公空间。


“在这里要面对的是一个古迹如何活化,如何与这栋建筑本身的角色如何扣合,而且这里跟邻里的关系又比较近。”新富町文化市场附近的摊商还很多,这个空间对他们而言也相当的重要,“空间重新被打开来后,对他们的生活有没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是说我们重新打开来后,对他们的生意会不会有帮助?”洪宜玲表示,新富町文化市场开幕后,首要任务就是与本来生活在这附近的住民建立信任关系。


艺文活动为基础,市场学保留传统记忆
新富町文化市场也规划如市场学的各式活动、讲座以及艺术展览,希望借由艺文活动、创作,将传统市场在时代中的痕迹记录下来,并且让观者、参与者能够思考时代往前走,对没落的传统市场,传统的生活空间,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现在新富町文化市场中还有唯一一名摊商依然在营业,就是大门口旁的制冰室,由名叫爱娇姨的老妇人一人营运著,她依然坚持传统的制冰技法,制作碎冰供给生鲜肉铺的摊商,当时新富町文化市场的团队,并没有对她所在的位置做更动,将其保留下来,并且让她继续营业,希望能让游客了解传统市场中这些特别的摊商。


新富町文化市场自2017年开幕后,越来越多游客会走进来,除了拍照打卡之外,也会走入其他周边的传统市集。这是团队所乐见的,也希望透过新富町文化市场的空间活化,能够持续产生后续的效应,让更多人关注到台北城中传统市场的流变、兴衰,让这样的传统市场保留下更多属于台湾庶民的记忆。[4]


景点介绍

超过80年的市场记忆,重启大门的区域再生。 新富町食料品小卖市场落成于1935年,属于日治时期较后期完成的公有市场,市场内的建物涵盖了当时期的各种建材。马蹄形的市场主建物平屋顶由钢筋混凝土梁支撑,墙体为加强砖造。另外,附属建筑物有木造的日式宿舍与砖造的公厕,公厕的出现也象征当时市场现代化的过程,可惜在时间推移间并没有完整保留下来。


1930年,台北州政府公布了〈食料品小卖市场规则〉,基于卫生的考量,对于市场建筑的构造、空间配置进行了详尽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富食料品小卖市场”落成了;同时期兴建的太平町食料品小卖市场(1938,今已废除)、幸町食料品小卖市场(1938,今“幸安市场”)及入船町食料品小卖市场(1938,今“直兴市场”)都已改建或废除,使新富市场成为日治时期公设市场建筑中,表现新式卫生标准与建筑式样的珍贵案例。


新富市场兴建时基地约506坪、建物约199坪,市场基地四周则围绕著高约160公分的红砖墙。市场本馆墙体为加强砖造,外墙以洗石子做出洗练的水平饰线,每一个入口处上方都设有雨庇,屋顶以混凝土浇制,并以钢筋混凝土梁支撑。整体建筑风格简洁、少有装饰,并且拥有很强的机能性,例如它的马蹄形平面,在全台公设市场中相当罕见,不只创造了一个流畅的购物动线,独特的中央天井,也同时满足了市场内部通风与采光的需求。[5]


网红打卡新地标,万华日治时期古迹:新富町文化市场

新富町文化市场位于龙山寺周边紧邻剥皮寮,于2017年重新开幕,是目前网路社群里新窜起的热门打卡景点。新富市场前身为“绿町食料品小卖市场”是商业地摊聚集的市集,日治政府选定于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现址,改建成楼房形式将市场移地入内,更名为“新富町食料品小卖市场”成为公有市场统一管理。之后和台湾人民一起度过战火猛烈的二战,经历经济繁荣与萧条,在2013年以4级古迹之姿更名为“新富町文化市场”重新展现在大众面前。


现今台北拥有相同功能且保留完善的大楼就是-西门红楼,比新富町文化市场还早20年。早前日治政府规划室内市场特别注重干净卫生,特别在市场本体门口设置制冰室,拥有独立的空间外出入口,以确保生食保温用的冰块不会被污染。新富市场兴建时基地约506坪、建物约199坪,从市场本体加上外围广场共有一百多个摊位。马蹄形的市场主建物平屋顶由钢筋混凝土梁支撑,墙体为加强砖造,外墙以洗石子做出洗练的水平饰线,每一个入口处上方都设有雨庇,屋顶以混凝土浇制,并以钢筋混凝土梁支撑。而马蹄形建筑在全台公设市场中相当罕见,也成为网友争相拍照的地点。虽然不知马蹄形的建筑概念从何而来,但近期的设计师们推测此作法,不只创造了三个出入口的流畅购物动线,还能建构一个独特的中央天井,解决了空气不流通的问题。


整面墙高低不一的气窗,搭配天井和通风孔,确保室内空气流动避免产生市场特有的鱼肉腥味。地板则做了高低设计,走路的时候没有感觉到明显的高低,事实上走道中间略为拢起往两旁略带弧度的倾斜,当摊贩泼水或下雨地板潮湿时,水便会往走到两边低处流动,并顺畅的流入排水系统,确保市场内部的干爽洁净。以不破坏原墙面与地板的前提下,经营团队先使用薄木板和防水防油建材做地板再灌上水泥地坪,不只可以保护原始的磨石子地板也让展间游客更轻松移动;而墙面则是用透明的塑胶版和木板互为卡榫的方式靠在原本的石泥墙上,兼具保护和隔音效果。


这里规划了通透的半间厨房(图片右边),就是为了让外围的新富市场可以和新富町文化市场做结合。透过三水街两个市场自治会的协助开启烹饪课程,共同邀请摊位主人和民众一起逛传统市场,从挑菜、买食材到如何烹饪,都可以借由这个厨房完成。这些体验让大众重新了解传统市场的干净卫生,让摊位主人可以将这些生命的文化传承给大众。


重新规划的新富町文化市场除了保留本馆外,还将当时的管理员办公室与宿舍也保留下来,重新整理成新的自拍打卡场所。日本人公领域和私领域分很开,前面偏洋式的建筑是管理员办公室,搭配如售票口般的窗户,让摊位主人可以从此处与管理员沟通;后半完全日式建筑是管理员宿舍,还包含檐廊和庭院用围墙将宿舍和市场隔开。[6]


新富町文化市场│参观须知

1.场馆内拍照是否需要申请?
户外及室内为开放空间,一般民众非商业性拍照、录影无需申请,为维护场馆安全,禁止使用自拍棒、反光板、三脚架、麦克风、滑轨…等延伸拍摄具,如有特殊拍摄需求,请参阅本网站场地租借页面之摄影类活动申请办法。


2.场馆内可以带宠物吗?
为维护园区清洁与所有访客之权益,除导盲犬外,室内宠物禁止进入,室外区域宠物请勿落地。


3.请问场馆内是否可以携带外食?
本馆公共开放空间除“MOT CAFÉ”用餐区域外,未开放饮食。[7]


新富町文化市场│地址交通资讯

地址:台北市万华区三水街70号。
电话:(02) 2308-1092


交通资讯: 开车、骑车、自行车、公车捷运、火车,皆可利用。
1.使用行车卫星导航或google map可搜寻“东三水街市场”或“新富市场”便可顺利导航前往。


停车资讯

路边停车或周边停车场。

1.艋舺公园地下停车场(台北市万华区西园路一段145号地下室)。
2.万华区行政中心地下停车场(台北市万华区和平东路三段120号地下室)。


公车捷运

1.搭乘公车 1、9、202区、242、624、907、蓝28、和平干线,到“昆明街口”站牌下车,距离约130公尺,步行2分钟即可到达“新富町文化市场”。
2.搭乘公车 9、38区、49、62、201、205、234、242、264、527、601、624、658、蓝29 ,到“龙山寺(康定)”站牌下车,距离约86公尺,步行1分钟即可到达“新富町文化市场”。
3.搭乘捷运板南线至“龙山寺站 3号出口”,距离约240公尺,步行3分钟即可到达“新富町文化市场”。[8]



目录

视频

新富町文化市场 U-mkt (Xin Fu Market)


《新富町文化市场 传统市场复苏术》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