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遮普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旁遮普人
|
|
|
旁遮普族(PUNJABI)属南亚民族。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另外还分布于印度的哈里亚那邦和旁遮普邦等地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该族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63%,是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印度总人口的2.3%。典型的旁遮普人高大魁梧,肤色稍白,略带褐色。语言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西部多方言差别。文字原为16世纪古鲁(锡克教创始人)二世创制的“古尔穆基”字母,后使用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民族来源主要由古代雅利安人、拉其普特(拉贾斯坦人的支系)和古贾尔人等民族长期融合而成
简介
旁遮普人的民族来源主要由古代来自中亚和帕米尔高原西部和兴都库什山区一带的印欧民族——雅利安人、拉其普特(拉贾斯坦人的支系)和古贾尔人等民族长期融合而成。以灌溉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甘蔗、小麦、稻米、棉花和蔬菜等。家畜有山羊、绵羊、牛和驴。轻工业以纺织、制陶和地毯业较著名。
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境内多信印度教和锡克教。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也按伊斯兰教习惯通婚,死后土葬。20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发展,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主要从事农业,纺织、陶器、地毯工业和木刻也很发达。信奉印度教的刹帝利种姓则多从事商业。农民通常穿无领长袖布衫,缠围裤,包长头巾。逢年过节和婚嫁喜庆时,则穿丝绸衣服,头巾的一端或两端垂在耳上。城市妇女穿肥腿长裤、单衫,披披巾。妇女善于绣花,披巾上常绣各式花色图案。以面食为主,在膳食中喜用大量酥油和奶酪。旁遮普人性格开朗,能歌善舞。
旁遮普人是南亚次大陆地区的民族之一,也是巴基斯坦境内的主体民族。据1994年统计,巴基斯坦约有6980万旁遮普人。旁遮普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 具有身体高大健壮,高鼻子,黑眼睛,黑头发,绝大多数人皮肤浅棕色等体质特征(也有白色皮肤者)。“旁遮普”是“五河”之意,因其境内的5条河流而得名。旁遮普人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最富饶的旁遮普省、西北边境省的扎哈拉、德腊伊斯梅尔汗和信德省。其生产方式除了农耕外,还有纺织、制陶等手工业。
旁遮普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服饰。妇女通常穿一种过膝长衫和没过脚踝的灯笼裤,头上或胸前围一条长头巾,颜色艳丽而和谐。少数妇女穿黑色罩袍。男人也穿过膝长衫和灯笼裤,颜色比较素雅。有身份的男人喜欢穿土耳其式外套或西装。在炎热的夏天,农村的男人多穿一种用土布做的汗衫和围裙。
旁遮普人在饮食方面普遍比较简朴。主食为一种用粗面粉做的薄饼,或者是一种用大米和牛油、牛羊肉做的抓饭。土豆、洋葱、西红柿和牛羊肉是他们的主要菜肴。烹调时加入大量香料也是他们饮食方面的一大特色。旁遮普人的传统饮料是一种用红茶、牛奶和白砂糖煮成的奶茶,香甜可口。
与饮食相比,旁遮普人在住房方面的开支比较大。在伊斯兰堡、拉合尔甚至一些中小城市,有钱人的花园别墅式住宅比比皆是。 旁遮普人多使用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文字用锡克教师尊创制的古鲁穆喀字母、阿拉拍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不少人也通用乌尔都语和印地语。
在旁遮普语文学中,诗歌占很大比重。旁遮普人早期的诗歌或描绘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或表达苏菲派的神学和哲学思想。18世纪最有影响的旁遮普语诗是《希尔兰恰的故事》。近代旁遮普语诗歌多以反对殖民统治,宣扬教派团结为主题。巴基斯坦独立之后,许多作家开始重视旁遮普语散文的创作,并出版了文学评论和长篇小说等作品。
生活方式
旁遮普人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服饰方面,妇女通常穿一种过膝长衫和没过脚踝的灯笼裤,有身份的男人则穿土耳其式外套或西装。在炎热的夏天,农村的男人多穿一种用土布做的汗衫和围裙。
旁遮普人的主食为一种用粗面粉做的薄饼,或者是一种用大米和牛油或牛羊肉做的抓饭,土豆、洋葱、西红柿和牛羊肉是他们的主要菜肴,烹调时加入大量香料。在饮食方面,旁遮普人普遍比较简朴。
与饮食相比,旁遮普人在住房方面开支比较大。同样,有钱人的私人汽车在大街上川流不息。而大多数穷人仍住在破旧简陋的房屋里,乘公共汽车。
宗教活动在旁遮普人的日常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天做五次祈祷,人们一般在家里做。政府机关和学校设有祈祷室,工作人员和学生在规定时间去那里祈祷。星期五的“聚礼”一般去清真寺做,清真寺遍布旁遮普城乡各地,拉合尔的皇家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做祈祷。
历史上,苏非派在旁遮普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旁遮普穆斯林至今还保留着崇拜苏非圣徒和圣墓的习俗。在木尔坦、拉合尔和锡亚尔克特等地,有许多苏非的陵墓,每逢节假日,人们都要在这些陵墓前举行纪念活动。拉合尔的达塔清真寺是次大陆最早修建的清真寺,苏非长老胡吉传里(达塔·甘吉·巴赫什)的陵墓安放在那里,人们在他的墓前默念“法提哈”,并许下心愿,求圣人保佑。[1]
参考文献
- ↑ 旁遮普人属于哪个国家?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呢?,欢声笑语说快乐 2018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