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節幼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無節幼體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無節幼體(nauplius)是低等甲殼類孵化後最初的幼體,但高等甲殼類在更高的發育階段才開始出現(十足目、糠蝦目)甲殼綱之幼體中,身體尚不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呈扁平橢圓形,在正中線前方有無節幼體眼1個,其後方有口和消化管(肛門尚未開啟),左右具第一觸角、第二觸角和大顎等3對附肢,這一階段稱為無節幼體。第二觸角和大顎為雙叉型,其原肢上均有朝向內方,即朝向口之突起(顎基,gnathobase),司捕食和咀嚼之功能。附肢均由數個關節構成,具游泳剛毛。繼無節幼體期為後無節幼蟲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