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並不快樂(陳德民)
作品欣賞
日並不快樂
這天,是若予45歲的生日。這是一個平常的讓他把自己生日都忘記了的日子。
中午,他的手機「嗶」的一聲,一家他在那裡開戶的銀行給他發了一條「祝您生日快樂」的賀信,若予才幡然想起今天是他的生日!
其實,這天他的心情相當鬱悶。
他的兒子小石以低的可憐的分數與一所理想的重點高校失之交臂。昨天小石得知這一消息後,至今不見影蹤;他的妻子最近一直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和他冷戰,已經回娘家「休整」了,是不是以圖再戰,尚未可知;他的女兒昨日星期天的下午帶着對弟弟落榜的遺憾與惆悵回她的大學上課去了。
家中只有若予一個人在家。一個人過生日,讓他想的最多的還是兒子的事。昨日下午考生高考成績公布後,他打電話給小石,讓他回家查分。
小石說,不查了,沒考好。
若予說,興許能過線呢。
小石便將准考證告訴了他。他一查,整個人便懵了。考分只有300來分。這是一個連大專都入不了的分數!
不一會,小石打來一個電話,說他報考的那所大學錄取分數線才559分。但當若予把他的分數告訴他時,小石還沒讓父親把話說完就掛機了。此後,整個人竟然蒸發一般,當晚沒有回家,第二天上午和下午,若予給小石打了幾次電話均關機。若予認為,想必兒子已經懊悔了,也許兒子現在正和他的那班學習都不怎麼棒的同學又在什麼地方借酒澆愁了!
讓若予不明白的是,兒子多次揚言對上大學無所謂,怎麼果真上不了大學,又顯得如此失落呢?
若予對兒子沒考上大學心有不甘。他打電話給部隊的兩位軍、師級朋友,企求他們能幫助兒子上學的事情想想辦法。
朋友說,如果達到分數線或相差一二分,辦法還是有的,可以幫你孩子進軍事大學深造。但你孩子目前的這個分數實在難辦了。
最後一絲希望之火熄滅了。放下電話,若予十分沮喪,他開始為兒子的前程擔憂了。
一天下來,若予接了好幾個親戚朋友的電話,詢問小石的高考情況。若予自然沒有了去年女兒上大學時的榮耀,都很尷尬地回復他們說小石沒有考好。親友們免不了一番寬慰,叮囑他讓小石明年再考。這讓若予從心眼裡感謝這些親友還能記得牽掛他兒子今年參加高考的事情。
回顧幾年來兒子在校的表現,若予認為小石之所以會出現今天這種結局,也屬該當如此。小石長期貪玩成性,對自己的學業幾乎是躺平了,若能考上大學才算怪事呢!
小石自從初二迷上網絡遊戲「傳奇」後,他的成績就從班裡的優等生一路下滑。一次,家裡來了一位多日不見的老友,若予便和小石同住一室,一起入眠。但他在後半夜睡醒時發覺腳頭的兒子不見了,還以為他去衛生間了,但好長時間沒有一點兒聲響。若予不放心地起床尋他,竟看見小石正全神貫注趴在客廳的電腦桌上玩「傳奇」遊戲!自然免不了一頓狠批。他說,小石兒,你如果能把這種玩遊戲精神的十分之一二用在功課上,你的學習成績也不至於下滑!
若予的腦海里都是有關兒子這幾年上學的事,若當初念初中的兒子能聽進他的忠告,今天的高考成績絕對是另一種景象。因為貪玩網絡遊戲,中考時小石的成績與重點中學無緣。但若予仍對兒子抱有希望,夫妻倆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上高中後應該能明白過來。於是,若予便央求他在一所縣中做校長的老師,安排小石到這所國家示範級高級中學學習,以圖他能潛心求學。
可事與願違,小石在小學乃至初一時的學習興趣再也找不回來了。他在學校和老師吵架、逃課成了時常上演的鬧劇。由此小石成了那所學校的「名人」了。若予從幾百里外的省城專程趕到學校,對兒子進行耐心的說教,小石說他受不了縣中迎戰高考的這種辛苦。若予便以「十年寒窗」、「頭懸樑錐刺股」、「梅花香自苦寒來」諸如此類的激勵語言反覆勸說開導兒子,但小石哪能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他依然我行我素,毫無悔改之意。在好不容易經歷一學年後,他只好將兒子帶回省城。這件事氣得他一度不想再給兒子找學校了。但看到兒子獨自跑到城郊鄉下的中學聯繫上學,若予夫妻倆大喜過望,以為兒子能悔過自新,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了!於是,夫妻倆商量,還是把他送到好一點的學校吧!遂通過熟人的關係,讓小石到一所條件優越的寄宿學校,以求他能安心苦學。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又白忙了。在校期間,小石能以種種理由呆在寢室而不去上課,他們夫妻倆就成了老師經常「邀請」到校的常客。面對小石的表現,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高中生,竟還能做出連初中生都很難做出的逃學這種幼稚的舉動。在老師面前,他們夫妻倆覺得顏面掃盡了。
高考臨近的這個學期,小石覺得單憑文化分上大學是沒戲了。就報考了一所大學的高水平運動員,通過他的努力和父親的老師的加持,他取得了報考資格。
小石緊張地投入籃球訓練,拜師學藝,冬練三九,流了不少汗水,但小石卻非常開心,連課本的邊也索性不粘了。若予反覆提醒兒子,不能因為練了籃球到時文化分不達標就前功盡棄了。小石胸有成竹地說「沒事!」但以父親對兒子的了解,若予還是要求兒子制定好學習計劃,每天保證複習文化課的時間。小石點頭應允,誰知他訓練之餘不是玩電腦就是倒騰他的「體育用品生意」,若予看不下去了,為此兒子還與他頂了一次。這令若予越發傷感不已,對兒子的高考前景憂心忡忡。
體育統考那天,小石憑他對藍球的天賦表現不俗,克服之前腿部摔傷的巨痛,以7個3分球的高水平發揮,獲得了旁觀者的喝彩!連大學招生辦的領導也連夸「不錯!不錯!」他的體育成績順利過關了。
誰都期待,接下來只要小石能把心思全部用在文化課上,堅持兩三個月時間把文科的幾門課程系統地複習一兩遍,憑着教育部門對中學生高水平運動員的考分優惠政策,做個大學生籃球運動員是不會成問題的,也可以圓小石從小就希望做運動員的夢想。但是,這個整日痴迷於體育與網絡遊戲的考生對文化課終不能靜下心來好好複習。在他就學的那家學校,因語文老師一句不得體的話傷了他的「自尊」,小石便要求父親幫他抓緊另找學校複習。在這個節骨眼上,若予自然不敢輕舉妄動,要求他慎重考慮,給他講了不同的學校課程安排可能都不同步,更何況到別的學校學習,因無法住校需要每天來回往返,耽誤時間,對靜心學習不利。但小石卻向他下了最後通牒:「不轉學就放棄語文複習!」
若予感到兒子對待學業的態度真是無可救藥了。沒有辦法,他只好硬着頭皮再次懇請他在省城任教的老師將小石安排到其任職的那所教學比較先進的四星級高級中學,讓小石進行高考前的衝刺。臨來之前,小石向老師和父親保證「遵守校規,好好學習」。但在後來的實踐中,貪玩成性的小石又一次讓大家失望了。他有時白天不去上課,晚自習後還常跑到麥當勞吃西餐聽音樂,甚至在學校附近親戚家住宿時,用親戚家的電腦長時間泡網。若予和妻子得知情況後,苦口婆心地對兒子進行說服、規勸,讓他珍惜體育考出的分數,認真複習文化課程備考。但兒子竟不耐煩地說:「不要煩了,是我高考還是你們高考?」一句話險些把若予給噎死。不僅如此,在備考期間,小石又偷偷地對做「體育用品生意」樂此不彼,竟然暗地裡掙了兩三千元。這些行為肯定要耽誤他很多寶貴的學習時間。高考剛結束回家,他就乘父親不用電腦時,把父親的筆記本拿去,連同他房間裡的那台小電腦,一個人看了兩個電腦忙活他的所謂「網上貿易」了。不幾天,一個個包裹從天南海北湧向家裡,然後被他迅速出手,儼然一個「小商人」了。前兩天中午,小石向父親炫耀:「這幾天掙了二千多,一個月賺四千元沒問題!」看着兒子沉醉其中,把高考的得失忘得一乾二淨,若予並沒有給兒子以讚許。在父親眼中,兒子沒有上大學之前,他一概認為這些都是搶占寶貴學習時間的「禍源」而不予支持。
最終的結果不出意料,小石失去了一次難得的低分便可上大學的機會。
對此,若予常想,人的命運其實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人生美好的機遇並不多,如果能夠把握住,就能改變自己;如果不去努力,不去準備,縱然有再好的機遇都會從眼前溜走。若予一直鼓勵兒子要加強文化課的學習,既能陶冶個人情操,提升自身素養,又能靠知識主宰自己將來的命運。不然,即使在體育上取得一點成就,但要取得出類拔萃的突破不太可能;而一般運動員即使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艱辛,但隨着年齡的增加也不會有什麼好的前景。這樣,如果再沒有文化的衣缽加身,最終只能把自己搞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失敗者了。君不見有的奧運會冠軍退役後,靠在街頭變賣金牌過日子嗎?
此時,若予只能無奈地說,兒子呀,你只顧貪玩,殊不知將來因為你相差的分數,不知要拿出大於你所掙的多少倍的金錢為你的未來買單!
當今的主流社會,哪還有不上大學的人呢?因此,若予對兒子過早的痴迷於商業貿易的行為無法苟同。在他看來,也許,若干年後,兒子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但如果能在青少年求學時代多學點文化,少一些貪玩,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對今後個人的成長和事業的發展不更是如虎添翼嗎!
若予想起書上面有這樣一段話,特別讓他有感觸:「人生必須有目標,但賺錢是最壞的目標。我希望在直接的財富之外,每個人都會看到間接財富;在狹義的財富之外,有胸襟見到廣義的財富,那就是知識。如果你把賺錢當成人生唯一的目標,你只會淪為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三字經》曰:「人不學,不如物。」
若予真的不知道小石經歷這次失敗,還能否迷途知返?人生,隨時都可以重新開始,他非常希望兒子能端正學習的態度,樹立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習的習慣,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為自己的前程和今後的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但轉念一想,兒孫自有兒孫福。若予從沒指望把自己沒有實現的人生目標安排下輩人去做。 小石出師未捷,成了若予後來多年抹不去的陰影。
此時,若予一個人給自己過生日,寂寞是寂寞了一些,但他可以靜下心來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對他而言,45歲,按四捨五入法來講,套用IT業流行的一句話是「奔五」了。這讓他想起小時侯寫作文,常出現「道路上(有時還用'田埂里』)走着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每每及此,他眼前就會浮現一位駝背彎腰、滿臉煙火色的老農正吃力地在田野里侍弄莊稼。也就是說,自己再有四年多,就可稱得上「年過半百的老人」了。想到這裡,他心中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光陰似箭,回顧上半生,轟轟烈烈地打拚,從當初一個普通工人做到機關公務員,再到一個縣機關的辦公室主任,一直發展到今天擁有千萬產業的民營企業主,二十多年有得有失,酸甜苦辣足夠自己品味。論成敗,他讓許多人羨慕。但他自己從不給自己下結論,總感覺得到了一些,但也失去了一些,有時他覺得人生之路如果不這樣走,是不是還有另一種結局?他心情的步履就是在這種交織的矛盾與疑惑中前行。他常跟朋友說,如果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調整自己,可能會使自己稍微開心一些。
一個人給自己過生日,若予祈望自己長命百歲,他給自己做了一碗「長壽麵」。他知道他的家族有癌症史,註定他這輩人在治癌的有效藥物沒有產生前,死於癌症的幾率比一般人要高得多。他的父親和姑姑都死於癌症。而在父親出生前,他的爺爺正值壯年卻「因病」去世了。祖輩是個農民,窮得鍋都揭不開,沒有錢治病。不知道導致爺爺死亡的「病」是否與癌症有關?他父親當年查出胰腺癌晚期,醫生說胰腺癌是「癌中之王」,如果做手術,七十多歲的老人有可能就下不了手術台了,只好通過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老人家只痛苦地活了五個多月時間。後來,一位正國級幹部被查出患了胰腺癌,此消息在海外傳媒披露後,若予以為這樣位高權重的國家領導人或許因有先進的醫療保障而生存下來,但也沒能倖免,這位高幹不到一年就走完了69歲的人生之旅。這個年齡在當今醫療和生活條件下,應該是很遺憾也很無奈的了。
若予曾對妻子說,如果哪一天自己也得了不治之症,就讓醫生給予施行安樂死,讓他早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另一種人生。他真的希望這個願望在今後真的患了不治之症的某一天能在醫生和家人的幫助下得以實現。那樣沒有痛苦,也不需要為苟延殘喘的生命而掙扎,在一場睡夢中就進入另一個無憂無慮的世界,這樣的往生他認為是很人道的,是值得推崇的。
祝你生日快樂。
但若予沒有快樂,只有憂愁和寂靜:憂愁是難以排解的,他為孩子的長遠未來擔憂;一個人獨處,寂靜倒是讓他可以回味自己已經走過的人生旅程,可以讓他想像許多不着邊際的事兒。[1]
作者簡介
陳德民,筆名陳柏年,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華文化》雜誌社總編輯,南京遠東書局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