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时期的台北州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日治时期的台北州厅
是一栋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的衙署建筑,于日治时期为行政区划台北州的行政中心。日治时期初期,台湾总督府于台湾北部设置的台北县及其后的台北厅均以清治时期的台北府府署为办公厅舍,到了后期才于原厅舍的正东方规画建筑新的厅舍——即又称为“台北厅新厅舍”的台北州厅。
“台北州厅舍”的原址均是稻田,稍东数百公尺即有灌溉用的瑠公圳。在起造前即已做好都市计画,命名曰桦山町,划定道路,西侧紧临“三线道路”,宽约四十公尺,为当时台湾最宽广的道路。此乃一创新道路,中央为一快车道,宽十二公尺,两旁为两条慢车道,以安全岛隔开,形成两条绿带;绿带上各植一排由苗圃移种的樟树,并竖立水银灯杆,夜晚两侧灯火通明;两边人行道铺以水泥方砖,种植了由枫树组成的行道树,花木扶疏,整齐美观,蔚为台北奇景,成为舆论歌颂、新闻播报的对象。甚多机关单位选址于该路两侧,因“台北厅厅舍”即在四通八达的“三线道路”旁。[1]
迁沿
1906年至1915年,期间建造。
新厅舍兴建时是在第五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任职期间,即是,佐久间总督新官上任辞行前,明治天皇要求做好两件事,一是充实食粮,一是使全台同沐恩泽。他任内致力产业的发展与提升,被称为产业总督;更大力推行新建厅舍、公署、学校、医院、宿舍等,大型建筑如总督府厅舍,预定工程费二百五十万元,总坪数二千馀坪,五层的摩天大楼;中型的如中央研究所,小型者如学校的校舍、职员宿舍等,“台北厅”厅舍也是在其任内决定兴筑的,以其规模大小及工程经费而言,属于中型建筑。
1915年4月24日,举行落成式启用,隔年再继续扩建。
1920年,地方行政区划变更,成立台北州,直至日治时期结束为止,本厅舍则称“台北州厅舍”交由行政机关使用。
1958年,行政院进驻台北市役所,对街的台湾省政府台北连络处再度改作为监察院厅舍使用直至今日。
1998年7月30日获内政部“台内民字第8778042号函”指定为国定古迹至今,当前每星期五上午09时至12时、下午02时至05时,开放一般民众参观。
2005年10月,台北市政府新闻处举办市民票选“台北市十大建筑”活动,台北101、美丽华摩天轮中正纪念堂、圆山大饭店、总统府、国父纪念馆、西门红楼、新光人寿大楼、中油大楼与台北之家等十座建筑获选代表台北市的特色建物,监察院厅舍与台北市市政大楼则分别名列第11、12位。[2]
建筑
外观
监察院厅舍为台湾总督府技师森山松之助的作品,监造部分系由台北厅所属技师任监督技师的三浦庆次所担任;施工则由泽井组承包,依主体工程分为第一、二期,后续工程为第三期共三期施工。台北州厅的第一期工程自1912年启动;第二期工程接续第一期工程,于1915年完工,并于完工同年的4月24日以“台北厅落成式”为名举行落成仪式;第三期工程则自1915年启动,在台北州厅的西南侧兴建了一栋衔接州厅西翼的两层高黑瓦砖造建筑。
建筑风格属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在规画上,以木桁架作为结构,外墙为红砖墙面;是一座以“曲尺”型平面设计的建筑,厅舍的平面呈现“曲尺”型,由位于九十度转角的圆顶主入口处向左右延伸,拥有相同而不对称的立面。墙面上装饰有椭圆突起、四周以花草纹饰的徽章壁饰;同样以花草纹饰的拱顶石造型圆窗,并设有以圆形拱窗、圆窗、拱形雨庇、贝壳饰排列而成的拱型雨庇。
内部
在监察院厅舍的大厅入口处置有八根托次坎柱式圆柱支撑门廊。挑高15公尺的大厅上置有一座以钢骨桁架支撑、四周设有12个半圆形“老虎窗”作为通气之用的突出扁形铜制圆顶,圆顶的外皮以长方形铜片铺设而成,大厅内则环立4对托次坎柱式双柱,并设有一座“M”字型的楼梯通往二楼。
视频
整修3年, 终于完成~国定古迹原台北州厅舍 (监察院),顺访济南教会、台大医学院旧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