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旧街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旧街隶属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地处大别山南麓余脉,距邾城15公里,距武汉市中心70公里,是新洲区东部山区大街,全街人口约8.3万人。

简介

旧街隶属武汉市新洲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旧街位于本街区域中西部,是著名的团(风)麻(城)古道往来的必经之地,旧街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很早以前河西就有集市,因常年遭水灾,有人迁到河东开设店铺,但生意不及河西兴隆,群众仍习惯到原来的老街进行贸易,所以称原来的河西街(即现在的正街)为旧街。旧街街周围原来有青、麻色石块垒成的古城,由北至南是一条正街,北门和南门均有城楼,有一个西门,两个东门,城内西北有一座“庆福寺”古庙(现在街政府礼堂),约建于明朝隆庆六年至万历二年(即1572年-1574年),解放后,古城已废弃。解放后,旧街街的建设发展较快,已成为全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级公路吴四线由街西新建街道通过,北达徐古至麻城境内的吴国进,西抵四合庄,与106国道相连可达新洲、团风、黄州、浠水等地,交通便利,著名的大广高速和京九铁路从境内通过。

1951年7月设立新洲县第二区(旧街):辖柳林镇和旧街、利河、黄林二庙王屋福禄、干堰、段山、李寨、梅大、王兴、岳摆、腾山等13个乡。1953年1月,合并为旧街、王屋、黄林、新八、楼寨5个乡。1955年划入新集乡,1956年1月划入贺桥乡,全区辖旧街、楼寨、黄林、王屋、新集、新八、贺桥7个乡。1956年改为旧街指导组,辖旧街、新集、新八、楼寨、黄林5个乡。1957年5月,原顾岗指导组的王屋、贺桥2乡划入旧街指导组。1958年改为旧街公社,下设7个大队(1959年5月改称管理区)。1961年,旧街公社改为旧街区,所辖管理区改为公社,区辖楼寨、黄林、旧街、王屋、新集、新八、贺桥7个公社。1975年改为旧街公社,下设旧街、楼寨、黄林、王屋4个管理区。1984年1月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旧街区辖旧街(与楼寨合并)、黄林、王屋、新集、利河(原新八改称)、贺桥6个乡。1985年5月,旧街、新集由乡改为镇。

1986年1月撤区并乡,分为旧街镇(原旧街镇和黄林、王屋2个乡)、新集镇(原新集镇和利河、贺桥2个乡)。1996年,旧街镇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4.5万人,辖王屋、寨岗山、戴家山、肖家畈、七里岗、二四岗、高家山、曾家畈、王家寨、左家河、洪家山、茶亭湾、程家河、旧街、楼寨、九城岗、石堤河、石头咀、梅家河、姚家河、冯家岗、团上、李家寨、黄林墅、段家山、大山垴、戴家湾、四合庄、孔子河、清水塘、凤凰山、烽火山、莲花塘、得胜山34个行政村和振兴1个居委会;新集镇面积46.8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辖利子河、狮子岩、粟树山、汪家山、祠堂湾、杨家山、大雾山、新八冲、道观、九明湾、新集、李家湾张家寨、徐家畈、刘家畈、细河口、三角山、曹家井、三河口、王兴寨20个行政村和新城1个居委会。

1999年12月,撤销旧街镇,设立旧街街道。2001年5月,撤销新集镇,并入旧街街道。2004年,办事处驻旧街,人口75195人,面积114.34平方千米,辖新集、振兴2个居委会和王屋、寨岗山、戴家山、肖家畈、高家山、曾家畈、王家寨、左家河、洪家山、茶亭湾、程家河、旧街、楼寨、九域岗、石堤河、石头咀、梅家河、姚家河、冯家岗、团上、李家寨、黄林墅、段家山、大山垴、戴家湾、四合庄、孔子河、清水塘、凤凰山、烽火山、莲花塘、得胜山、利子河、狮子岩、栗树山、汪家山、祠堂湾、杨家山、大雾山、新八冲、道观、九明湾、新集、李家湾、张家寨、徐家畈、刘家畈、细河口、曹家井、三河口、王兴寨、七里岗、二四岗、三角山、熊畈55个行政村。[1]

历史沿革

大革命时期

1926年9月至12月,成立区党部和农民协会,夏志哲同志任旧街区农协委员。1927年王志刚同志任旧街区委书记,组织农民演新戏,搞革命文艺,妇女放脚(即不再裹脚),并一举打倒了三庙河的王松山、利子河的王宽廷、旧街的赵斋三个臭名远扬的土豪劣绅。1927年农历六月初六,新洲区长张育才、秘书长张尚元、自卫队长王南初带领区武装队三千余人配合峰火山农协会员五六百人围攻李裕寨反动组织“白枪会”,在声势浩大的包围下,将李玉堂、李泽之首恶分子抓获并处决。1927年四月间,在洪国生、樊希谷(女)领导下,由张良才、章香山、涂素珍(女)发动会员一万多人,在省农协派来一个营的兵力的配合下,功打了反动头子,何月楼和点传师,敌人大败,坚持不住,逃跑了。五月中旬,中央农民讲习所的武装学生,一大队的学生军痛击白枪会会匪,并击毙点传师,谭志道匪首二人,一举消灭了保何家寨、李家寨的反动武装“红枪会”,活捉会匪数十人,毙杀匪首七、八个。1928年中共利河党支部在培龙寺成立,胡德发任书记,积极发展党员和青年群众参加革命。1936年在程万鹏、刘天元的领导下,在旧街镇发展共产党员数十名,成立旧街苏维埃政府便衣队,在党的有关领导下,坚持革命斗争。同年5月,黄冈县三区区委在境内利子河新屋湾成立,正负书记分别由王福堂王寿堂兄弟担任,分别在胡家冲,利子河,新屋湾,杨家山,杨家岗,长家山,汪家山发展党小组,筹集钱粮从事革命活动。

抗战时期

1937年,黄冈县党组织派吴醒国到新洲,组织“民族抗日先锋队”,年冬,抗日先锋队夜袭击黄林墅,缴获敌伪军存放的棉衣二百多件送给黄冈县游击队。12月张体学率领挺进队一百多人在旧街同日军作战,活捉日军汉奸一人,日军大败。当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初五),日军在莲花塘坳与疯子凹山头的鄂东游击一大队发生激战,因一大队弹空无后援,日军绕道至胡贤湾,大烧民房八十多栋。并于村南芭茅沟中枪杀村民十四人,此沟被定名为“烈士沟”,9月,由胡少南、胡贯山在刘天元领下,重新将已瘫痪的“人民抗日自卫团”组成“农民协会”。年末,由北平南京天津等城市流亡学生组织来旧街抗日宣传演出。1939年7月22日上午日军十三师团近千人进犯旧街,县自卫中队余锦回配合鄂东抗日游击队一部在腾云山阵地和刀楼寨进行阻击,歼敌10人,日军抛尸回撤。9月日军森岗骑兵联队一部又向我街杨家山进犯,后被国军一七二师及省保安八团联合鄂东抗日游击队击溃。同年9月中旬,程志远在旧街区成立了一个便衣队,队长张幼东、程志远任指导员,便衣队称“冈北便衣队”。5月半,王仲友、王佗子、王老六等在旧街成立便衣队,此时三、四区共建立十六个便衣队,一直坚持与敌作游击战。1941年国军鄂东第18游击纵队三支队近千人盘踞狮子岩,7月新四军十三旅旅长周志坚率37团奔袭狮子岩,歼敌700余人。8月8日,五师四二团一部在旧街等地同顽军作战九次,顽军五十五师有二十一人携枪向我军投降,大获全胜,大大地壮大了我军的军威。是年,黄柳乡组成民兵一万人游行,声援抗日战争,作抗日游击示威。1944年冈麻中心小县县委在新集曹家井陈秀二湾成立。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恢复旧街区委,坚持斗争。1946年,新五军主力突围走后,黄冈中心县委派欧少伦到旧街区任区委书记,区委驻大雾山。欧回旧街单枪匹马一人,积极发展党组织,活动范围扩大到刘家山、长家山、叶家冲、烟李湾,1947年革命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南下,国民党军都龟缩,将随军南下的王凤山留下当区干队长,为了扩大兵源就根据地委书记李友久在三里畈发出的:“重新站队,从头干起,再干再来,立功受奖,首恶必为,概从不同”的指示精神,吸收了一些青年和突围后隐蔽下来的同志参加。队伍扩大后,大力发展贫农团,搞急性土改,这时四区旧街分三个小区。1948年元月1日,旧街区在长家山吃年饭时遭到了国民党包围,大部分同志突围,区委书记刘伯鑫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敌人捉去了王明山,王域应等十几人。是年春,刘邓大军离开新洲,形势紧张,区公所、还乡团转土重来,疯狂清乡、搜山、围剿,贫农团干部牺牲九十多人,区委就采取化整为零,依靠群众坚持斗争。1948年,成立“黄新县武装联合指挥部”,县指挥部在莲花塘(今属黄林乡)一举消灭了举东乡乡公所三百余人,当场击毙了举东乡乡长兼大队长胡锦华,为争取黄冈革命好转打响了第一炮。1949年2月28日,第四野战军南下,一举解放新洲。5月后,解放了新洲全境,至此旧街人民几千年来的暗无天日的日子结束了,人民得到了自由,迎来了光明。[2]

交通

旧街地区的道路起源于很早,据史书记载有二千多年历史。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全国“南巡到过衡山郡郡治邾城,邾城系我县的古称(今新洲城关),旧街与新洲隶属关连表明了我区道路早在两千年前有相当规模,为尔发展的旧街区城内驿道交奠定了基础。举世闻名的古道学府北路就从旧街境内通过,学府北路古道即是从团风到麻城这一段驿道(古时的官道),全长66公里,在旧街地区的路段是从孔子河北上经旧街镇,达道观河,境内长达15公里,境内共建为黄山铺(黄林墅)、石咀村道屋边、久长铺(石堤河)、道观河(道观河村)四个驿站,除著名的古道外,民间小道到处皆是,较长的小道有8条,大大地便利了旧街地区的交通,直至今天,有的古道仍在延用,可见旧街古时交通的便利。解放前,从武汉至鄂东各县有一条长途公路,只是从旧街西南7公里的边缘地带四合庄左经过,未入境内。解放后,为了便于修少潭河、道观河两处水库,1957年由四合庄起修了一条简易公路至少潭河,1958年通道观河,1964年全线修通后可通麻城县的吴国进,当时很少有汽车来旧街。1957年为了庆祝公路通车,有一辆老式解放车来旧街,当时吓跑了很多围观的人,有的竟吓得魂不附体,人问之都说是怪物,有的年迈老人劝阻围观的人说:“万不可观看,那是一头无颈、大眼、多鼻孔的怪物”。自1957年后,旧街搬运站以及好几个大单位分别购置了汽车。80年代以后私人也纷纷购置了汽车,自此以后旧街的公路运输得到了较大发展,运输量大幅度上升。[3]

民间文化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百花仙子的生日,俗称“花朝节”。“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清朝诗人蔡云咏《花朝节》的一首诗。花朝节是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花朝节与气候时令关系密切,早在唐代就把花朝节定为农历二月十五,还成为和“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 中秋节”并列为三个“月半”佳节,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花朝”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花朝节在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到了明、清时期,花朝节仍为文人雅士们时常提及,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我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