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魏来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早春》是中国当代作家魏来安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早春
雪开始融化,向阳的山坡上已有点泛绿。此时,我不由地想起唐人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咏春诗,最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我是农村的孩子,没有诗人的洞察力。但,我自小就知道“五九六九河边看柳。”这句农家的彦语,它提示着春天将要来临。每到这个季节,沉睡了一冬的杨柳,就稍稍地泛出了青绿,柳枝上的尖芽仿佛听到了春风的呼唤,它带着点鹅嫰,探头探脑地顾视四周,想看看“闹春”的新燕是否已经归来。
地里的雪在融化,湿气腾腾,洇湿的土地,已开始解冻。春风唤醒了麦苗,唤醒了沉睡的生命。一切仿佛又是那么小心翼翼!
溪边的果园里杏树的枝条开始繁茂,遍身挤满了鼓胀的花蕾,有几枝已迎风绽放,粉面含春,姿态婆娑,尖刀似地绿叶已从花间伸出;杏蕾尚小,然粒粒饱满,胭脂点就,捻三聚五的堆满枝条,展示出不可抗拒的生命力。还有猩红的点点海棠,将媚眼藏在碧叶里,窥伺着游人,使人心神不定,那些不知名目的树枝头,已花蕾饱满,构思烂漫开放的美梦。
小河边杨柳的枝条吐着新芽,如串串绿兰花,参差不齐地直垂到水里,轻拂着春水。冰雪融化了,水涨起来了,柔柔的碧波到处乱流,冲倒了刚刚睡醒的小草,不时的有小鱼探出水面侦查,却往往被婉转的鸟声惊得仓皇逃窜。
在山坡的一角,有一处十来户的人家。人们出出进进,时而传出几声牲畜的喧闹声。一只大黄狗汪汪叫了两声,二刘家的老黄牛被牵出圈门。在阳光下,二刘给它刷刷身上灰浊的毛,仿佛是给它换了件春的衣裳。大地已让得意的春风,刮走了所有的疲倦。二刘取下挂在墙上的犁铧,正用磨刀石打出原本属于它锋利的亮色。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天刚蒙蒙亮,隔壁的二刘家就有了响动。牛棚的门被打开,紧接着就是犁铧的碰撞声。我知道,勤劳的二刘已经下地了。在老婆的催促下,我也准备下地。家雀的吵闹声活跃起来的时候,原野里早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耕地的老黄牛呼哧呼哧喘着白气,踱着不紧不慢的步伐拉着犁铧从这头到那头,随着犁铧翻滚出来的昆虫,被这突如其来的打扰惊醒。它们欣喜又惊恐地大口大口呼吸着早春的空气,几只喜鹊在新土上觅食。二刘扶着犁把,一边吆喝着牛,一边看着他的女人。他女人围着头巾,端个盆,顺着犁沟不停地撒着肥料。
早春的太阳已升起两杆高,二刘的额头上渗出颗颗晶莹的汗珠,二刘的汗珠有的落在犁上、有的落在土里。目睹此景,我想起唐朝李绅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时的牛也出了汗,沉重的步伐愈发不想迈开,于是,人和牛都停下来歇一会。
二刘就地坐在田埂上,打开他女人早为他准备好的布袋子,里面有女人早就准备好的馍和白开水,他开始享用这份幸福。粗茶淡饭,也依旧可以吃的有滋有味。歇下的老黄牛也嗅嗅地埂上的枯草,它却也发现了枯草里的几缕嫩芽,便伸出舌头想把嫩芽卷入口中,终归还是短了些,它无奈地放弃了。叽叽喳喳的麻雀,好像是家养似的,围在二刘身边,不住地低头啄食他吃掉下来的馍渣。
早晨,原野里显得有些空旷,我与二刘相距不足二十米。他招呼我去吃馍喝茶,我没推辞,也拧着我家女人给我准备的食品走了过去。“馍不吃,咱俩先抽袋烟。”我不客气地点上一根香烟,喷出一口快乐的烟圈。“茶也喝了,馍也吃了,烟也抽了,再犁二亩地。”二刘忽地起身,惊起的麻雀呼啦一下全飞到了远处的树上,喳喳唧唧地诉说着刚才的惊吓。二刘仍就扶着犁,勤奋的牛,开依旧迈着悠然的步伐,随着犁铧缓缓地移动,地上又划出亘久的曲线和年复一年那古老的痕迹。
晌午了,远处村庄里有了炊烟。二刘卸下犁铧,扛在肩上,女人牵起老黄牛的绳往家走去。“吃午饭了!”二刘招呼着。“好,犁完这垄就回”,我也带着饥饿和疲倦回二刘的话。
回到家,满脸全身都是土。我洗了把脸,女人正在做饭,我取了草料去喂牛。男耕女织不过也就是这番光景。
庄户人的日子,就忙个春种秋收。俗话说,人误地一春,地误人一年。我午饭还没吃完,就看二刘拾起农具,又上地去了......
小孩和狗也跟二刘来到地里。小孩总是爱热闹,到处乱窜,二刘嫌小孩碍事,骂他远处玩去。小孩很听话,拿着从家带来的小铁铲子,去田埂上挖能吃的狗脊头根。小孩和家里的狗玩的很好,小孩在田埂上挖狗脊头根,狗也殷勤地跟在后面,伸着长长的红舌头,不时用嘴碰碰小孩的脚后跟,痒的小孩咯咯笑了,有时惹恼了小孩,转过身去踹一脚,狗倒噌地跳开了。老黄牛也转过头看一眼这边,哞......伸长脖子低沉地叫了一声。[1]
作者简介
魏来安、男、安徽省定远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