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昆虫形态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昆虫形态学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2]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名词解释

昆虫形态学是研究昆虫的结构、机能、起源及演化的一门学科。包括:昆虫结构形态学、昆虫功能形态学、昆虫发育形态学、昆虫超微形态学、昆 224 虫动力形态学等分支。昆虫种类多,而且由于昆虫长期演化过程中为适应生态环境,其形态、机能可改变,即昆虫的结构上出现千 变万化的现象,这说明形态和功能之间存在 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研究昆虫形态,必 须要进行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特性的分 析和探讨,才能发现昆虫形态结构的同源关 系,以便准确、无误地作出昆虫的鉴定和分 类,利于法医昆虫的鉴定。

形态学

Insect morphology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样。这种多样性是昆虫长期演化过程中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结果。生活条件的改变引起新陈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最后导致外部结构的改变。这说明形态和功能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辨证关系。因此,尽管昆虫形态结构上有千变万化的复杂性,但“万变不离其宗”,这无非是某种基本形式历史演变的结果。找出昆虫形态结构的同源关系是研究昆虫形态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结构的同源关系,必须追根溯源,研究昆虫的祖先或有亲缘关系的一些别的节肢动物,甚至环节动物等。

昆虫体躯各个构造之间,不论其外形或功能,也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关系。所以研究昆虫形态不能孤立地只研究某一个构造,必须以整体的概念去分析局部构造的成因和功能,进行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昆虫的种类分化是外部形态变化相联系的。所以,昆虫形态学的发展是同昆虫分类学的发展互为因果的。外部形态是分类学的重要依据,但不能单纯用外部形态,忽略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分类也是搞不好的。学习昆虫的外部形态是为昆虫分类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其他昆虫分支学科打基础。

纲特征

分节分段

昆虫的身体是由一系列的体节(Somite)所组成。这些体节分别集合为三个体段,分别是头、胸和腹。组成头的体节已经愈合不能分了,而每个体节上的附肢(Appendage)则特化形成口器和触角。胸部三个体节分为前、中、后胸,这三节紧密相连,不能自由活动。每节各具一对附肢——足;腹部11节,其附肢大部分已退化,并且依不同类群保留了一些附肢。

体面骨化

昆虫的整个身体或每一个体节大体呈圆筒形,以肢基节为准,其上面为背面,下面为腹面,两侧着生肢基节的为侧面。成虫的体壁大多硬化,称为骨化(Sclerotization)。体壁的骨化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支撑身体,而且着生肌肉,是重要的运动机械。每个体节的骨化区为:背面的叫背板(Tergum),腹面的叫腹板(Sternum),两侧的叫侧板(Pleuron)。这些骨板上常被褶和膜分割为许多块,相应的叫作背片(Tergite)、腹片(Sternite)和侧片(Pleurite)。 为了增强骨板的强度,同时也为了着生肌肉,在骨板上发生了一些皱褶,在表面上留下的褶叫沟(Suleus)。沟下的陷入叫内脊(Ridge),向下伸达较长或分叉的叫作内突(Apodeme)。这些Ridge和Apodeme 构成内骨骼(Endoskeleton)。缝(Suture)是由两块骨片相接而留下的分界线。在昆虫中可能仅“外咽缝和后颊缝”两条,但也不是真正的缝。

分节方式

相邻的体节之间形成环状的凹褶(节间褶),可扭曲和伸缩身体,是与胚胎中的分节方式相一致,这种叫初生分节,其节叫初生节(Primary Segment).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叫后生分节,其节叫后生节(Secondery Segment),其以节间膜作为相邻体节的分界。 在后生节中,包含初生节中的节间褶,但节间褶已经骨化形成一条沟。在背板中,该沟叫前脊沟,内方叫前内脊,沟前骨片叫端背片(Acrotergiye),沟后叫主背片。端背片往往仅仅是一个窄条。腹面相对应的为端腹片和主腹片。在初生分节的体节上,其肌肉着生在节间褶上,当肌肉收缩时,整个体节向内收缩变短;在后生分节中,由于体壁已经强烈骨化,无法缩短,当肌肉收缩时,将节间褶特化而形成的前脊沟前的膜质部分向后拉,后节套入前届中,肌肉着生在前内脊上。

昆虫附肢

节肢动物的名称是由其具有分节的附肢而来。原始的附肢是用于行走。在胚胎中,除头前叶和尾节外,均具有一对,但在发育过程中,一些消失了。在进化中,一些移作它用,例如触角、口器、生殖器等等。它们虽然同源,但不同功。因而形状差异极大。附肢是身体附器的一部分,很多附器不是附肢,例如:口器中的上唇、翅、复眼等等。 昆虫的附肢一般不超出7节,以足为例,从下向上依次为基节Coxa 、第一转节first trochanter、第二转节 Second trochanter、腿节 Femur、胫节 Tibia、附节 Tarsurs和前附节Pretarsus;相当于甲壳纲动物的足的基肢节 Coxopodite、底肢节 Basipodite、坐肢节 Ischiopodite、股肢节 Meropodite、胫肢节 Carpopodite 、跗肢节Propodite 和趾肢节Dactylopodite。每一节在基部都有控制各节活动的肌肉。每一节往往又分为许多亚节,如附节又分为1-5节,触角的鞭节可多达40节。

昆虫体向

为了能够正确的描述昆虫特征,尤其是新种描述,因而有必要介绍一下体向:以朝向某一方向,将体向分为头向、尾向、中向、左向、右向、背向和腹向在描述昆虫的某一器官或部位时常用到:基部—以靠近虫体的部分为基部,相反,远离的部分叫端部。胸部各节用头向,以靠近头为端来描述前、中、后胸。鞘翅目的翅则以尾向,靠近前胸为基;小盾片也用尾向。各种器官以与体躯纵轴比较接近的一边为内叫内边,远离的一边叫外边。例如直翅目的听器、天牛的胫节沟,以及哪一边具刺等等。当附器与体轴垂直时,靠近头的一边为前缘,远离的一边叫后缘,如翅的前缘和后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