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明代王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明代王府明代的王府分散在全国各地,明帝的儿子除太子外一律封亲王且世袭罔替,并不递降。亲王世子袭封亲王爵位,其余诸子皆封郡王,皇子成年后,若不能成为太子,就要被封王然后前往封地就藩,称“之国”,也就是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居住。明代亲王封地都是大城市,亲王终生在那里度过,不许随便出城或回京。[1]

[]

建筑规制

亲王府 按照明朝的规定,亲王府的周长是三里三百零九步五分。城高二丈九尺,下宽六丈,上宽二丈。另一种规定是,东西阔一百五十丈二寸二分,南北长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折算后差不多是33万平方米(南京故宫是101.25万平方米,北京故宫是72万平方米),将近有500亩。

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四周同样围绕高大的城垣和四个城门,城楼上覆以青色琉璃瓦,大门饰以丹漆金涂铜钉,俨然是皇都南京应天府紫禁城的缩影。王府四城的正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

进入城中有基高六尺九寸三组正殿,依次是承运殿、圜殿和存心殿。朱元璋反复告诫亲王们能睹名思义,承担起藩屏帝室的任务。前殿承运殿最高大,阔达七间,是整个王府建筑的主体,紧接着是圜殿和存心殿。整个格局与紫禁城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相同(明代三大殿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朝改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亲王举行庆典和行使权力的场所。所有宫殿都是窠拱攒顶,中画蟠螭,饰以金边,画八吉祥花。殿中的座位用红漆金蟠螭,挂帐用红销金蟠螭,座后壁则用画蟠螭彩云。

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其他居室只饰丹碧。

承运殿两庑为是左右二殿。自存心、承运,周回两庑至承运门,为屋百三十八间。殿后为前、中、后三宫,各九间。宫门两厢等室九十九间。凡为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廊房饰以青黛。此外还有顶门楼、庭、厢、厨、库、米仓等共数十间。社稷、山川坛位于王城内的西南,宗庙位于东南,位置与南京紫禁城相同。

郡王府 明代的郡王府与亲王府相比要低一等,建筑规模也小得多。

据《明史-舆服志》中记载:“郡王府制:天顺四年定门楼厅厢、厨库、米仓等,共数十间而已。”

在《明会典》中记载:“天顺四年定郡王府制:郡王、每位盖府屋共四十六间。前门楼三间、五架。中门楼一间、五架。前厅房五间、七架。厢房十间、五架。后厅房五间、七架。厢房十间、五架。厨房三间、五架。库房三间、五架。米仓三间、五架。马房三间、五架。”总计四十六间。

南昌王府

宁王府

宁王府在南昌市星火路。为明宁献王朱权改封南昌后所营建。权系朱元璋第十六子(《明史》说是第十七子)原封大宁,朱棣“奉天靖难”夺取皇位后,遂被改封南昌,建宁王府。府第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十分华美。因年代之远,风雨侵蚀,都已倒毁,仅头门尚存。头门两壁还嵌有明娄妃所写的“屏翰”二大字,高8尺,宽6尺,用青石刻成。为历代宁王居住之所。正德年间(1506—1521)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反失败后宁王府废。清代改为藩署。建国前后,南昌市政府、江西省文艺学院后改革者文艺学校)均曾设于此。今为江西省京剧、话剧、歌舞三团团址。

湖广王府

楚王府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次年开始在武昌高观山(今蛇山)南侧建王府,历时9年竣工。楚王府位于高观山南麓,坐北朝南,背依高观山,东西宽2里,南北长4里,占地8平方里,相当于当年的半个武昌城。从后世的零星记载中可知,当年的楚王府内遍筑宫殿、楼阁及水榭庭院,宫殿、宫室、堂库、宗庙等800余间。周围垒石为城,高二丈九尺,号称“王城”;开四门,正门称镇楚门,俗称公衙门,位于今湖北医学院一带,尚有地名曰“王府口”。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正门、前后殿、四门城墙饰以青绿,廊房饰以青黛。四城正门,以丹漆,金涂铜钉,豪华壮观,犹如皇宫。清初曾有文士吟咏楚王府“朱甍绣瓦倚斜曛,楚歌燕舞镇目闻……离宫别馆连天起,王砌金铺辉月明”。可见当年楚王府之繁华。

洪武十四年(1381),朱桢正式就藩武昌。朱元璋期望朱桢的武昌藩地成为拱卫京师(南京)的战略要地,一旦天下有变,即可率大军顺江东下,讨伐乱臣贼子,屏蔽皇室。故当年朱桢所统护卫竟多达6500人,比赫赫有名的燕王朱棣所统之5770人犹有过之。朱桢自就藩武昌起,直至建文帝即位的17年间,曾多次统帅大军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就连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开国元勋都受朱桢的节制,对朱桢俯首称臣,朱桢实质上成为朱元璋在湖广的一个化身。

朱桢临终前嘱咐子孙遵循遗训,忠于朝廷。他的子孙恪守其嘱,在与帝系关系日疏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奉承帝系,使楚王藩封得到绵延,明终始楚王世代盘踞武昌城达262年之久,与秦、蜀、周并称为明代富甲天下的四大藩封。楚王一宗人丁兴旺,至明末子孙不下万人。随着明朝的衰落、府库的空虚,也时常饥寒交迫,岁供禄米不足糊口,而朱元璋所立“祖训”又不允其从事四民之业。故明末楚王旁支庶宗中人,公开抢劫,暗中偷盗,甚至盗掘自家祖坟的,大有人在。朝廷也并不因为他们是朱元璋的裔孙而宽容他们,还是下令地方官吏将其中的危险分子捆绑而沉入大江。崇祯十六年春,张献忠攻破武昌城,明朝官员弃城而逃,杀尽楚宗室,将楚王朱华奎囚入铁笼沉于大江之中,放火烧毁楚王府。

明朝历代楚王均居于楚王府内,历代楚王的子孙均受封为郡王与将军之衔,郡王名目虽有通城、汉阳、大冶、寿昌、崇阳之类,却都是虚人其名,那里并非其封国,他们也都居于武昌城内。楚府郡王前后共封15位,诸郡王府多建于武昌城,其建筑亦甚华丽,如崇阳王府在崇福山,清代称为“霭园”,是武昌城内的游乐胜地。又有永安王府,王府中的花园内有一座风格绮丽的御风亭,是当年永安王朱蕴钟蓄养的歌姬们之排练场地。

楚王在武昌的活动场所远非那座8平方里的楚王府,可以说早期武昌和近城之设施都是以楚王生活起居为中心。楚王府前有歌笛湖,是楚王种芦取膜为笛簧之处,北湖亦因此而名。榛子园是因楚王种植引自湖南武冈的榛子而建。黄鹤楼旁所建武当宫,是楚王祭祀神灵祈求降福之地。洪山背后有“放鹰台”,是楚王出城游乐时放鹰之处。山川、社稷坛是供楚王春秋祭祀之备。南湖“老人桥”为楚王行猎路过时所架设,武胜门外有供楚王府厨膳专用的养鱼池,名“鳇鱼濠”,城东有一座楚王别墅“桃溪小隐”。今武昌有名的“广埠屯”,乃当年楚王府护卫军屯田自给之处及所建广埠仓之故地。而设在武昌的省、府、县各级衙署,均环绕楚王府而建。

兴王府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王的藩府,也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出生之地;现位于钟祥市郢中王府大道南端皇城门街、钟祥二中校园旁。时过境迁,历经风风雨雨的兴王故宫,仅存一座凤翔宫,属砖木结构,红墙绿瓦,飞檐翘壁,气势宏伟。

其实,兴王故宫是一组宏大的古建筑群。据《承天大志·宫殿纪·龙潜旧邸》载:“初,献皇帝封国,拟居德安,后请改安陆(今钟祥),弘治四年始建府第,七年献皇帝之国遂定居焉。今上皇帝入继大统,命内臣留守。嘉靖十八年,命有司重加修饰,其制俱视帝都宫阙,凡诸名额皆上所亲定云。龙飞殿即旧承运殿,在郡城正中,后为穿殿,又后为启运殿,殿前为左右廊,又东西各有回廊,正南门曰龙飞,其外左为东顺,右为西顺,又南为丽正门,门之外左为鼓楼,右为钟楼,又南为重明门,是为外朝之制。卿云宫即旧前寝宫,在启运殿之北,前为卿云门,门内东出为日升门,西出为月恒门,后为穿殿。凤翔宫即旧后宫寝宫,在卿云宫之北,后为凤翔门。由凤翔门而北为弘载门,门内东为关睢门,西为麟趾门。周垣之内为六所,六所之外为连房,为盐库等房,是为内宫之制。”

“隆庆殿即旧家庙,在正殿之东北,东南为神厨,为宰牲亭。初,正德十六年四月,上入继大统,且行奉安献皇帝神主于其中,命守臣以四孟及朔望致祭。嘉靖元年五月设祠祭署,二年二月钦定四孟祭,用笾豆、牲宰俱如大庙之仪,朔望常祭如奉先殿之仪,乐舞用八佾,命工部造送祭器、乐器、祭服,三年七月迎献皇帝神主至京师,奉安于观德殿,而家庙止设神位。十三年八月更今名,十八年三月,大狩至旧邸,上诣献皇帝神位前行谒见礼,后以回銮行祭告礼并设献皇后神位。纯一殿即旧书堂,在龙飞殿之东。初,献皇帝别号纯一道人,又岁时祷祀必致斋于此,诚敬纯一遂以为名。中正斋在卿云门之西,上在潜邸时,讲学于此,今仍旧名。泰禋殿嘉靖十九年补建,在邸内之东北隙地。嘉靖十九年,上以旧邸世子府制未备,乃命补建,定以今名,殿之前为门曰泰禋殿,后为永配殿,后垣之左门曰保和,右曰太和,又后为宫,宫之前殿曰受命、御极之殿,后殿曰青霄殿,宫前门曰启祚,后门曰福宁。外有库楼连房,其西通隆庆殿之路为门曰光熙门。山川坛、社稷坛,俱在邸内之西南与旧邸同建。嘉靖十八年,大狩命督臣重修,上亲临祭告焉。”

由此可见,兴王故宫当时的建筑规模之大,宫殿设计之巧,殿、门之多,具有它独特古朴的建筑风格。

相传,宪宗辞世前,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以金册封已满11岁的朱佑杬为兴王。宪宗辞世后,孝宗朱佑樘继位登基,弘治四年(1491)十月命建兴王府,同年十二月册指挥使蒋𢽾女为兴王妃,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已满18岁的兴王朱佑杬携蒋妃从北京出发就藩湖广安陆州(今钟祥)。正德二年八月十日中午,嘉靖帝在凤翔宫降生。这样,从弘治八年二月兴王正式入驻兴王宫,到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离开兴王宫到北京承继皇帝位,兴王父子共在兴王宫生活了26年。

如今保存完好的凤翔宫,面阔6间(22.4米)、进深3间(12.4米),为砖木结构。宫前有一圆形荷花池,池上有一石孔桥,长13.6米,宽2.3米,池壁周围有出水石雕龙头6个。此外,还存云龙丹墀2块,故宫后宰门石门框1座。1992年12月,兴王府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王府 1370年(洪武三年)封第八子朱梓为潭王,在长沙城正中首建藩王府。此后随着藩王府的不断更主,王府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长沙城建史上的一奇观。

1403年(永乐元年)成祖徙封其弟朱于长沙,称谷王,建谷王府。1425年(洪熙元年)仁宗封子瞻善为襄王,建襄王府。1457年(天顺元年)英宗封第七子见浚为吉王。吉王府在潭王府故址上改建。当时吉王才两岁。到1478年(成化十四年)才正式就藩长沙。吉府就藩之初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湘城访古录》云:“考明藩邸制,五殿三宫,设山川社稷庙于城内,城垣周以四门,堂库等室在焉。总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故省会几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藩府在城中占地如此之大实属罕见。明长沙王府仿南京故宫的形式。亦建有紫禁城,在长沙城内形成了一个城中之城,且在王城之外还有相应的建筑

清《长沙县志》云:“明吉藩堆石成山,名紫金山,嵌空磊,石径逶迤。”这是长沙园林史上首次出现的人造石假山。

明代的王城,建在长沙古城的中心,占去长沙城大部分地方,宫墙外的城市所剩无几,戒备森严的王府将长沙古城四分五裂,给当时的百姓造成的不便和困难不言而谕,但这种状况竟然维持了200多年,占踞王城200多年的王孙公主们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淘汰,他们的宫苑宅第也已灰飞烟灭。但王城的建设在长沙古城的发展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不少街道仍保存着当时各景点的名称就是历史的见证。

襄王府 襄王府座落在湖北省襄阳城南的绿影壁巷东端。襄王为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朱瞻墡。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王府由长沙迁移襄阳城内东南隅,重新营建,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正厅3间,后堂5间,大门、仪门各3间,左右榜房18间,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当年大兴土木时建造了这座王府前的照壁。

那时的王府,红墙绿瓦,壁垒森严;王府之前,百官叩拜,好不威风。朱瞻墡在当时地位是相当高的。据有关资料记载,1449年“土木之变”(今河北省怀来县)英宗被俘,在朝政遭遇危机之时,朱瞻墡上书皇太后乞命皇太子(英宗之子)朱见深居摄皇位,以郕王朱祁钰(英宗之弟)监国,并急发府库,募勇敢之士,务图迎复。可是当这份上书送到京城时,朱祁钰已称帝多日了。1450年英宗返驾京师,后成功复辟,见此上书后被皇叔的一片忠心所感动。因此,朱瞻墡当时所获礼遇之隆,诸藩所未有。别具一格的襄阳王府和特殊艺术风格的绿影壁就是最好的例证。

崇祯十四年(1641年)王府全部被李自成烧毁,唯照壁保存。高7.6米,宽26.2米,厚1.6米,系仿木结构,面阔3间,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是石刻中珍贵的艺术品之一。王府旧址上,现已新建王府大门、正殿,陈列着襄樊市及所属各县出土的文物。

惠王府 辽王本来就藩于辽东广宁。靖难之役后,明成祖迁辽藩于江陵(今荆州)。辽王府的宫殿本来是原来湘王的。隆庆元年(1567),第八代辽王朱宪(火节)因被告发犯有淫僭诸罪,被废藩,自此国除。辽王府先是归了张居正,后来又归了新来的神宗第六子惠王朱常润。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攻克荆州,惠王被杀,王府被毁。

岷王府 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十月,岷王朱鞭(朱元璋第18子)从云南迁武冈州城,翌年建王邸,世袭14代,历时272年。

清顺治四年(1671年即南明永历元年)四月,桂王朱由榔迁武冈,以岷王府为皇宫,改武冈州为奉天府;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武冈复为州。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岷王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岷王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前总理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山西王府

晋王府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开始了明朝的统治。朱㭎是朱元璋的第三子,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父皇封为晋王。朱㭎委托其岳父谢成修筑晋王府,几经考虑才决定在宋建太原城外东北面修建起一座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晋王府,晋王府的落成时间在公元1376年前后。虽说,晋王府比不了南京故宫,但这三皇子也想在天高皇帝远的太原享受一下当皇帝的感觉。在朱㭎的内心里这晋王府就是他的皇宫。从上世纪60年代初绘制的想象图上可见,在晋王府这座方形城池内南北中轴线上及周围建有宫殿无数,其格局类似皇宫。内城即宫城,辟有三个宫门,即仍称呼的“东华门”、“西华门”和“南华门”。北面有“后宰门”,那是为方便王府人员行走而开的王府后门。晋王府的宫城外围还建有四道城墙,就是仍称呼的东、西、南、北肖墙,“肖”实为“萧”,即“萧墙”。晋王府的西南有天地坛,是晋王祭祀天地的场所。东南和南面有“杏花岭”和“松花坡”,那是王府花园。西有典膳所,是管理王府膳食的地方,而晋府店则是供应王府生活用品的机构。明朝初年,晋王朱㭎还修建了万寿宫(皇庙),新建和扩建了祟善寺等寺庙和祠堂,当年的兴旺可见一斑。朱㭎的儿孙们当然是世袭为王,他们又在自己的领地内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并代代相传。称“府”的街名流传下来就有:“宁化府”、“临泉府”、“方山府”、“二府巷”等。至于平阳府、广昌府、宁河府、河东府、靖安府、荣泽府等王府现今已很少能听到了。“七府坟”则因朱㭎的七子朱济(火高)与嫔妃刘氏、杨氏的合葬坟墓而得名。晋王朱㭎死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葬于南郊黄陵。“黄陵”应为“皇陵”,它是朱㭎及其后裔诸晋王的皇家陵墓。从明初朱㭎修建晋王府始,至明朝灭亡后的第三年,历史的年轮已经走过了260多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的春天,晋王府不知何故突然烧起了大火,经久不息。这次火灾的结果使巍峨豪华的晋王府化为灰烬,晋王府从太原城内消失了。如果不是这场莫名的大火,不知晋王府是否可能仍然矗立?20年以后,清康熙五年(1666年),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来到太原,看到晋王府破败荒凉的样子,十分伤感地写下《望晋恭王园》诗一首,其中有“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的句子。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在晋王府废墟上修建起数千间兵营房舍,驻扎清军绿营兵精骑营。后来,人们就把这个驻兵的地方简称为“精营”了。恐怕是再难寻到晋王府的任何痕迹了。流传下来的只有称作“东丹墀”、“西丹墀”等许许多多的地名而已。

代王府 明朝第一代代王朱桂在大同就生活了50多年,他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代皇帝,与巩固明朝基业的永乐皇帝是平起平坐的亲弟兄,再加上永乐皇帝娶了开国大将军徐达的大女儿,而朱桂则娶了徐达的二女儿,又是连襟,这样便是亲上加亲,因此朱桂在大同城是颐指气使,当地官员也畏之三分。甚至后来的英宗皇帝对他的这个曾叔祖也不敢怎样。一些受过朱桂责打和怨气的官役上告到英宗皇帝,皇帝只能下旨传曰:“曾叔祖春秋已高,宜在府内安享富贵,乐善循理,以表率诸王。”但在行动上,也不动他一个指头。他甚至可以和其兄永乐皇帝争建九龙壁,只不过永乐皇帝要他把龙爪雕成四只而已。如此代王,所建府邸之豪华,可见不是一般,与其他王府相比,它堪称“天下第一王府”。朱桂子孙繁衍旺盛,在他临终之前,大同城已有朱氏嫡系人氏千人,而且多为王子、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郡主、浩命夫人等等。一些人员虽封为广灵王、怀仁王、潞城王等,但仍是久居大同城内。明代中叶大同城内大小王府之多,处处皆是,如十府街、三王府巷、稍竹巷、翠花宫等都是当时的皇亲国戚后妃居住之地。当年,大同城居住朱家贵族人氏之多仅仅次于北京的皇城,明代的皇城气象在大同尤为突显。

代王府是在辽金国子监和元代府学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国子监是古代的太学,是当时西京皇家的最高学府,也是国家的学术研究机构,有时皇帝亲临现场,或讲学或监考,可见此处不是一般地方,其风水是稳坐城东,虽不在城内中轴线上,却在太阳出处,又是八卦中占有利地位的地方(艮方),而且王子不能与天子同位,因此,以国子监为方位建王府是非常合适的。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时年朱桂18岁,他就来大同就藩,开始建立代王府,并在王府之东又设立大同前卫和后卫,每卫拥兵8500人,当时,老城内兵员就有1.7万人。只是因为后来的建文帝和永乐帝几次削藩,他只剩下了不到一个连的护卫队,但是王府周围的气派也是规模很大的,官员过之要下马,平头百姓过之不敢正视一眼。

代王府的建筑群分为三条主线,它的四围红墙与故宫的如出一辙。内部建筑中轴线从南到北建有裕门、(这里所说的门实际上是个过道的大殿)、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后来这里留下一个巷子,叫广盛店巷。东轴线从南到北建有广赡仓、长春宫望亲楼清暑殿、宗庙、[[]]燕居之殿、东后殿。西轴线从南到北建有戟门、社稷坛、风云雷雨坛、大成之殿、谨德殿(此殿内还建有东西南三配殿)、西后殿等。此外,东建体仁门,西建成西华门,如此豪华的建筑足可与两京故宫(即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媲美。

山东王府

鲁王府 太祖庶十子朱檀。洪武三年封,十八年就藩兖州府,鲁王府规模相比其它王府较小。崇祯十五年,清兵再次入关破兖州,鲁王朱以派及诸郡王宗室千余人被害。其弟朱以海南奔浙东,清顺治三年,被张国维等推为监国,清兵入浙,朱以海南下投靠郑成功,后病死于台湾。

衡王府 在青州城南门里西侧,被称为“西皇城”的地面上,耸立着两座宏伟壮观的石坊,当地群众称它为“午朝门”。午朝门往东,还有个地方叫“东华门”:往西,有个地方叫“西华门”;往北,有个地方叫“后宰门”。假如以这四个“门”为中心,各向左右延伸取一条直线,四条直线所构成的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稍短的长方形,恰好是明朝衡王府的旧址了。这个衡王府在历史上很有点名气,不光当地民间有许多关于它的传说,就连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上也曾出现过它的鼎鼎大名。《聊斋志异》一书中的《林四娘》、《绿色女》、《王成》、《马介夫》等名篇,更是以富丽堂皇的衡王府为背景创作而成。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见深封他的第五子朱祐楎为衡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衡王就藩青州。在朱祐楎还没有到达青州之前,这里就大兴土木,为他修盖了一所富丽堂皇的王府。这王府,不令是建筑气派极力模仿北京皇宫,就连里面的摆设、机构设置以及随从人员的配备等等,也都跟皇宫差不多,只是规模小些、定员少些罢了。诸如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代所、公正所,还有什么伴读、教授、引礼、典服、承奉、宫女、内监等等,一应俱全,俨然是国中之国。

最后的一代衡王朱由椰,贪吝懦弱,既腐化又无能,后来干脆投降了清兵,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廷指责衡王府子弟叛乱反清,将朱由椰召进京去“对质”,实际上则是把他囚禁了起来。第二年,干脆给他加上个反叛的罪名砍了脑袋。在朱由椰被杀的同时,青州的衡王府被抄,富丽堂皇的宫殿顷刻夷为平地,其建筑物料和豪华的摆设,“半归禅刹,半入侯门”,有一部分用于修建了宏伟壮观的法庆寺,有一部分归了官司宦人家。

衡王府留下的痕迹就是正门外通道上的那两座石坊。这两座石坊的规模,形式完全一样,宽十一点五米,高近五米,八条方形石柱的底部,各有两只名字叫嚣的怪兽守候,柱顶横梁上则是双龙戏珠的浮雕图像,四面横额分别镌刻着乐善遗风,众贤永誉和孝友宽仁,大雅不群的奖誉之词。这两座石坊造型弘阔,刻工精细,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陕西王府

肃王府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其庶十四子朱楧为汉王,初驻平凉。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又改封为肃王,二十五年置肃王府于甘州(今张掖市),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模就藩于甘州。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府从甘州迁至兰州。移兰县县治建置于城西南150步(原永昌路百货大楼及其院后驻地),而以城北原兰县旧治所在地改建为肃王府。

肃王府在清康熙年间改为巡抚署。乾隆二十九年。又改作陕甘总督署。后经甘肃巡抚刘斗,靖逆侯张勇,陕甘总督那彦成等人的迭次改建,将旧址扩建为后苑、四堂、三堂、二堂、大堂。大堂前为肃王府朝房午门(即今甘肃省人民政府大门,其式样依旧未改)。

整个王府周筑府墙千米(北墙为兰州城垣),墙高2丈有余,周长3里之围,坐北朝南。中部为府署,东、西、南三面均有府门,南门为王府正门,府门前方立四根高大旗杆,旗杆下为牌楼,牌楼后为“朝房午门”。“朝房午门”清代为陕甘总督署之“南辕门”,第二南门为棂星门,其左为府之东门,右为府之西门。在棂星门之后有端礼门,左右有廊,有过门二,分在端礼门内的东、西侧。端礼门之后为承运门,承运门之后是承运殿。再后便是存心殿。肃府王宫(也叫寝宫)在存心殿后,建有东、西二宫,东宫在东过门内之东北;西宫在西过门内之西北。承运门之右即为肃王宗庙。

“承运殿”,即省政府院内的“中山堂”。是肃王发布政令、举行典礼的殿堂。该殿为七架梁双坡悬山顶套前厅四檩卷棚顶结构,正殿七间,前厅五间,面阔25米,进深8米,琉璃瓦屋面,饰雕花正脊一条,弓脊二条,垂脊四条,各脊端均饰吻、兽。木构件绘青绿云子彩画。

肃府王宫的东北面为宫苑,统称“凝熙园”,是肃王和妃嫔游息之外。凝熙园的北面是肃王府的北围墙,原是兰州旧城北城墙的一段,城墙顶上建有拂云楼。书堂、碑亭俱在承运门内东。在《皇明祖训录》中规定诸王不许有离宫别殿,所以在构建肃王府第时力求将园林与府宅融为一体。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部将贺锦攻克兰州,肃王朱识𬭎被处死,其妃颜氏率幕府宫人200余人想由北苑奔赴北城,投河殉难。因追兵跟踪而至,来不及投河,颜氏即碰此碑而亡,其余200多人全都殉难。

庆王府 明太祖朱元璋封十六子朱栴为庆王,封地宁夏。但因当时宁夏粮饷不足,朱栴于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在韦州城建造。庆王宫府,次年入住韦州。1394年又在韦州置宁夏群牧千户所,也称韦州群牧千户所,隶属宁夏卫,有官兵1120名,专为庆王府司牧养羊、马之业,管理庆王府在宁夏各地牧场。后庆王府迁往宁夏镇城,庆王每年春居韦州,秋返镇城,韦州王府成为庆王避暑行宫。庆王于正统三年(1438年)病逝,翌年安葬在同心韦州的罗山。以后,皇帝亲封的9世亲王和庆藩分封的诸王及嫔妃等70多人先后安葬在此,形成了“明庆王陵”。建文三年(1401),庆王奉命迁王府于宁夏,负责庆阳、宁夏、延安、绥德等地军务,直接管理中护卫。庆王府建于宁夏镇城南薰门内(今银川市中山南街西),萧墙高4.33米,周长1.5公里,内有王宫、东宫、西宫、承运殿及逸乐园、宜秋楼等。设仪卫司、长史司、工正所、典膳所典仪所、广济仓等机构。

瑞王府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朱翊钧封其第五子朱常浩封瑞王,建藩汉中。营造瑞王府,历时26年告竣。宏伟豪华的王府几乎占了汉中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天启七年(1627),之藩汉中。”(《明史·瑞王常浩传》)朱常浩正式就藩汉中。直至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在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后,朱常浩仓皇逃离汉中,翌年在重庆被张献忠所杀。

河南王府

周王府 太祖第五子朱橚,洪武三年封吴王,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据笔者考证,周王府大约在洪武十二年下半年或十三年初春动工兴建,十四年基本完成。

开封周王府是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建造的,它由内外两座城垣组成。外面的墙(即萧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能称作古代城市战略防御体系的城墙),“高二丈许,蜈蚣木镇压,上覆琉璃瓦”,周围九里三十步,“向南是午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北曰后宰门”。实际上这是宋金皇城的范围。

内城即紫禁城,墙高五丈,上有垛口,四周有城壕环绕,四面有门,“南门曰端礼门,北门曰承智门,东门曰礼仁门,西门曰遵义门”。笔者依据现场发掘、现存地上资料及文献记载估计,紫禁城周围五里左右,其范围在今龙亭公园一带,公园大道为其中轴线。大抵为宋宫城的范围。这比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规定要大出许多,而其建筑、布局也与一些王府不同,实为明代为数不多的几个“高等级”王府之一。

开封周王府有如此宏伟的规模,这是与周王的地位、古都开封自身的条件和历史以及主持周王府建设的当事者等诸多因素有关。周王朱木肃为太祖第五子,与其四位兄长均备受太祖和高皇后的喜爱,且太祖对其寄予厚望,在诸子中地位特殊。秦、晋、燕、周四王府的规模大抵相当。开封城(指今城墙内范围)的大小,从唐五代到明清无大变化,到了明代仍是河南省城,可谓河南第一大城,城周长“二十里一百九十步”。而堂堂的古都洛阳,城区变化特大,到了明清时期,河南府城周长仅八里三百四十五步,整个府城还比不上周王府的面积大。福王虽备受万历皇帝的宠爱,但位于洛阳城中的福王府规模,与开封的周王府相比,确有小巫见大巫之感。

河南其他王府的所在城市,南阳城周长六里二十七步,彰德城周长九里一百一十三步,卫辉城周长六里一百三十步,钧州城周长九里,怀庆城周长九里一百四十八步,汝宁城周长五里三十步,其城中的王府大约都没有形成秦、晋、燕、周四王府那种“城中城”、“府中府”的布局。开封周王府的规模,在明代几十个王府中,名列前茅;在河南的十几个王府中,则排在第一位。

福王府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朱翊均封其子朱常洵为福王,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开始在洛阳建造福王府,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福王就藩洛阳。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兵攻占洛阳,焚烧了明福王府,明福王府从此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据考证,福王府遗址在中州路北侧,仍保留着的一对明代石狮守卫着王府大门。进入宏伟的大门,是一条连接大殿约15米至20米宽的中心大道,其两侧为排水设施,在殿堂周围是配殿,其规模和豪华程度在当时王府中首屈一指。福王朱常洵被封洛阳后,“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二十八万两白银”,“日闭阁饮醇酒,所好唯妇女倡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活捉朱常洵并将其处死,福王府也被一把火焚毁。清代在福王府遗址上建成了热闹的衙门。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一度将这一带当做“行都”。解放后,这里先后建成了青年宫、人民会堂等。

四川王府

蜀王府

公元1371年,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从而形成类似南京故宫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皇城”和“皇城坝”的位置,便在“天府广场”北端和展览馆一带。

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为宫,两年后撤离时纵火焚城,“蜀王府”再次毁于一旦。公元1655年,清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最大规模时可让13900多人同时进考,成为“巴蜀文胆之所在”。贡院中主体建筑为“明远楼”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轴线建造在“蜀王府”宫殿旧址上。东西两边则为鳞次栉比的考棚。即使“贡院”建筑群不如昔日“蜀王府”般宏大,但是“贡院”的整体空间组织,仍延续着“蜀王府”的威仪:按照一位成都市民的回忆,“从红照壁开始,乐亭、表柱、三桥、石狮等传统宫殿区前面的序列,仍使人感到有肃杀之气。”并且,即使从模糊的历史图片中看,“明远楼”和“致公堂”的巍峨气势都是摄人心魄的。此后的民国时期,“贡院”虽先后被用作军政府、学校和其他民政办事机构,其建筑群基本上被妥善保留,而成都老百姓仍习惯称之为“皇城”。而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皇城”与“皇城坝”遭受了巨大破坏,直至消亡。

广西王府

靖江王府

靖江王府是我国现今历史最长且保存得最完好的明代王府,明太祖追封其长兄为南昌王,封其孙朱守谦为靖江郡王后,此处设为藩邸。

朱守谦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建府,历时20年才完工。它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堂室楼榭,无所不备,红墙黄瓦,云阶玉壁,辉煌壮观。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恒,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坚固。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坚城深门,气势森严。桂林王城先后经历了14代靖江王,后来被清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王府。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后,孔有德纵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为焦土。王城尚完好,还有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石栏和云阶玉陛供人游览。因朱守谦为太祖长兄血脉,所以虽为郡王府但其规格却跟太祖诸子的亲王府同等,甚至远超后世的亲王府。

类别

亲王府、郡王府等

对象

未成为太子的皇子

范围

除南北直隶、闽浙、粤、黔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