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星叶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星叶草(学名:Circaeaster agrestis Maxim.)是毛茛科,星叶草属一年生小草本植物,高可达10厘米。子叶线形或披针状线形,叶菱状倒卵形、匙形或楔形,基部渐狭,边缘上部有小牙齿,背面粉绿色。花小,萼片狭卵形,花药椭圆球形,子房长圆形,花柱不存在,瘦果狭长圆形或近纺锤形,4月至6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新疆西部。不丹、印度、尼泊尔也有分布。生长在山谷沟边、林中或湿草地。

星叶草单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对进一步研究被子植物系统演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形态特征

一年生小草本,高3-10厘米。宿存的2子叶和叶簇生;子叶线形或披针状线形,长4-11毫米,宽0.6-2毫米,无毛;叶菱状倒卵形、匙形或楔形,长0.35-2.3厘米,宽1-11毫米,基部渐狭,边缘上部有小牙齿,齿顶端有刺状短尖,无毛,背面粉绿色。

花小,萼片2-3,狭卵形,长约0.5毫米,无毛;雄蕊1-2(-3),长0.6-1毫米,无毛,花药椭圆球形,长约0.1毫米,花丝线形;心皮1-3,比雄蕊稍长,无毛,子房长圆形,花柱不存在,柱头近椭圆球形。瘦果狭长圆形或近纺锤形,长2.5-3.8毫米,有密或疏的钩状毛。偶尔无毛。4月至6月开花。模式标本采自青海东部。

植物学史

1881年,星叶草被彼得堡植物园的远东旅行家马克西莫维奇(K.J.Maximowicz,1827-1891)发现并命名,学界对其系统位置一直有争论。它曾被分在毛茛科、金粟兰科、小檗科或三白草科。

哈钦森于1926年建立了星叶草科。陕西师范大学任毅教授的研究表明,星叶草属仍然是毛茛目成员,此属与其它毛茛目成员间在维管系统和胚胎发育方面的区别暗示,“星叶草属在毛茛目内发生以后,可能是沿着一条特化和减化的途径发展的”。

主要价值

星叶草具有独特的性状,其叶脉为开放式的二叉状分枝脉序,特别是远轴盲脉末端的形态结构特征,使其明显地有别于毛莨科的其他属,故有人主张将其另立为星叶草科。因此,保护好星叶草,对进一步研究被子植物系统演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收载在《中国植物红皮书》,级别:Ⅱ级。

濒危原因:星叶草为单种属植物,星散分布于中国西北部至西南部。由于森林砍伐,破坏了星叶草适宜生长的生态环境,使分布范围日趋缩小。

保护措施:

观察星叶草的生物学特性、群落学特点和演绎规律,对星叶草分布地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并确定适宜星叶草的生态环境。

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尾注的就地保护之路。保护野生植物的生态环境是保护野生植物的最科学、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星叶草喜阴湿,要求散射光和潮湿环境,凡阳光直射处不见其分布。这种特殊环境一旦破坏,即难生长。为此建议在适宜生长的地方设立保护小区。通过保护星叶草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以促进自然繁殖。

在星叶草分布的区域坚决杜绝人为活动,实施封山禁牧,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逐渐恢复适合星叶草生长的栖息环境。并加以相应的管理措施,促进种群数量增长。

开展宣传工作,引发宣传材料。提高林区群众保护星叶草的意识,积极促进社区共同管理。

生长环境

生长在山谷沟边、林中或湿草地。星叶草喜阴湿,要求散射光和潮湿的生境,凡阳光直接照射处,未见其生长,这种特殊生境一旦被破坏,即难生长。因它分泌一种特殊气味,影响其周围植物的生长,故在林下或局部小环境中往往形成单优群落。有时,一些湿生植物,如黄水枝、细弱荨麻和橐吾等也可与其伴生。

分布范围

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部(海拔3000-4000米)、云南西北部(3500米)、四川西部(3300-3800米)、陕西南部(2100-2800米)、甘肃南部(2800-3600米)、青海东部、新疆西部。在不丹、印度、尼泊尔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可试用种子繁殖,并研究发芽特性及人工培育方法。[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