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爭霸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星际旅行:初代 |
---|
|
《星际旅行:初代》(英语:Star Trek)是一部在文化上有重大意義的科幻電視影集,由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於1960年代所創造。它有廣大的愛好者,《電視指南》(TV Guide)將它評為「史上25大人文劇集」的第一名,之後更陸續製播了5部衍生電視影集以及12部院線電影。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更將它列入有最多衍生作品的項目。
為了跟其他續篇有所區分,西方一般都稱呼它為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星际旅行:原初系列),縮寫為ST:TOS或是TOS。請參考星艦奇航記以查看更一般性的概述。
故事的設定是發生在有着烏托邦背景的23世紀,《星際爭霸戰》的故事是敘述星艦「企業號」以及它的航員的歷險過程。每一集開頭的旁白說明了他們的目標:
- 宇宙,終極的邊疆。這裡敘述的是星艦企業號的旅程,它的五年任務,是為了要探索這全然未知的新世界,尋找新生命和新文明,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星際爭霸戰》最初於1966年9月8日星期三於全國廣播公司(NBC)播映。一開始它並不是太成功,收視率很低而且廣告收入不佳。然而,當劇集腰斬的威脅在第2季隱隱約約地浮現之後,死忠的影迷們發起了一項前所未有的運動,懇請NBC繼續製播這部影集。影迷們成功地讓NBC同意製播第3季,但是影集的時段卻換到了星期五晚上這個「黃昏時段」。在第3季結束之後,影集還是下檔了。最後一集於1969年6月3日首播。
之後影集的重播權出售,電視台在他們認為可以吸引影迷及潛在影迷來收看的時段重播它。不久,許多影迷加入了當初發起這個讓《星際爭霸戰》大受歡迎的運動的影迷的行列,一起為這個連鎖事業建立了一個廣大的市場。前6部《星艦奇航記》的電影是以《星際爭霸戰》為基礎,並且第7部電影也有一些舊角色參與。
原始《星際爭霸戰》的影迷們在西方普遍被叫做Trekkies ,不過部分影迷偏好使用Trekker這個稱呼。
創建時期
在1964年的時候,羅登貝瑞的《星際爭霸戰》概念讓他獲得了一份來自德西路公司3年的研發合約。德西路是一間具領導地位的獨立電視製作公司,由喜劇演員路西爾·包(Lucille Ball)以及德西·阿南茲(Desi Arnaz)所共同創立。羅登貝瑞以一個類似「星際篷車隊」形式的影集來向幾個大電視網推銷它,描述它像是一部西部片(例如:《篷車隊》(Wagon Train)和《槍煙》(Gunsmoke)這兩部)的未來版,在當時西部片在電視上很流行。在羅登貝瑞原始的構想裡,主角是星艦「約克號」上的羅伯特·艾波(Robert April)艦長。不過這個角色最後卻變成了克里斯多夫·派克(Christopher Pike)艦長。第一個試播章節「牢籠」(The Cage)在1964年製播完成。
羅登貝瑞的許多概念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在他的想像裡,星艦的航員組成是多種族、多物種的,因為根據他的假設,在23世紀是沒有種族歧視的——而這個作法在當時是頗具爭議性的,因為那個時候在美國還有很多地區仍然嚴格地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他也加入了其他外星物種擔任重要角色,例如史巴克(Spock)是一半人類、一半外星人血統。
其他《星際爭霸戰》的創新特點還包括關於基本生產問題的聰明解法。關於超光速曲速引擎的想法在科幻界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不過它提供給劇本創作者一個有效的敘事裝置,讓企業號可以在廣大的太空中迅速地旅行。讓行員們可以迅速地從甲地「傳送」到乙地的物質傳送器簡潔地解決了如何將角色於場景間迅速移動的問題,因為製作小組不久後發現為每一集拍攝一段太空船降落過程太昂貴而被禁止。
《星際爭霸戰》的試播章節一開始是提供給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電視網,但是他們回絕了,改而選擇較為主流的艾文·亞倫製作的《太空迷航》(Lost In Space)。接著《星際爭霸戰》被拿到了全國廣播公司(NBC),一開始NBC也是回絕,認為它太花腦筋而且缺乏動作場景。然而NBC高層對於這個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做出了極為不尋常的決定,希望能夠拍攝第二個試播章節——「前人未至之境」(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原先第一個試播章節裡的角色只有史巴克(由李奧納德·尼摩伊(Leonard Nimoy)飾演)仍然出現在第二個試播章節裡,原始的航員也只有2位(瑪婕爾·巴瑞特(Majel Barrett)和尼摩伊)有在之後的系列影集裡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原先星艦上的女性大副角色在第二個試播章節裡也換成由男性來擔任。雖然第一個試播章節從未以原先的版本公開播映過(直到最近才收藏在《星際爭霸戰》的影集DVD裡面公開發行),製作小組很聰明地在之後的某一集裡「回收利用」了它的許多片段。
在第二個試播章節裡,幾乎所有的主要角色(以及扮演他們的演員們)加入了這個系列影集中,包括柯克艦長(Kirk,由威廉·薛特納(William Shatner)飾演);總工程師史考特少校(Scott,由詹姆斯·督漢(James Doohan)飾演);以及在這一集是艦上的植物學家,之後變成舵手的蘇魯少尉(Sulu,由喬治·武井(George Takei)飾演)。在這一集還沒有出現的是總醫官伦纳德·麦科伊醫生(McCoy,由德佛瑞斯特·凱利(DeForest Kelley)飾演),而是由派普(Dr. Piper)醫生代替。以及通訊官烏蘇拉(Uhura,由妮雪兒·尼柯斯(Nichelle Nichols)飾演)。羅登貝瑞在影集裡加入蘇魯(和之後的烏蘇拉)是一項大膽的嘗試,因為當時美國電視節目本質上是很保守的(以及許多美國社會裡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
無庸置疑地,武井和尼柯斯是第一個來自他們各自的種族背景(尼柯斯是非裔美國人,而武井是日裔美國人)的演員,在影集裡擔任常態出現的角色,而且角色的描寫不是過去那種下等種族的刻板印象。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尼柯斯的角色也是美國電視節目裡第一個擁有高級職位,並且跟她的男性同事平起平坐的女性角色。的確,據尼柯斯說,她在影集裡的演出被認為是非裔美國人傳略裡的一項重要的進步,所以當她告訴馬丁路德·金恩她考慮離開影集時,他力勸她留下。
系列影集裡星艦生活裡的許多方面是以大航海時代裡的英國皇家海軍做為藍本。羅登貝瑞本來打算將克里斯多夫·派克(第一個試播章節裡的艦長)塑造成類似小說裡霍雷肖·霍恩布洛爾(Horatio Hornblower)艦長的角色。角色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拘謹;系列影集劇本作者指南指出,在緊急狀況突然發生時,不應該有美麗的航員衝進艦長的懷裡,然後一起等待毀滅的命運到來。「企業號」是星際艦隊裡面數以千計的星艦之一,星際艦隊隸屬於星際聯邦,而星際聯邦是由150以上個星球成員所組成。
史巴克和麥考依醫生是艦長的兩位密友,這反映了19世紀的現實情況,在當時船長常常會考慮指揮系統之外階級相近者的建議。與傳統海軍真實情況的連結還反映在一些小細節,比方說當船長到達艦橋時會聽到3個音調的「水手長的哨聲」;以及在作戰的時候,船和船之間是相對靜止的,彼此之間隔著一段距離發砲。跟《星際大戰》的世界不一樣的是,並沒有從現代海戰中的航空母艦作戰方式獲得啟發;在星際爭霸戰裡面看不到小型戰鬥機。後來在《銀河飛龍》時期的電影《星際叛變》裡有一艘戰鬥機短暫地出現。
羅登貝瑞的製作團隊裡面有2個關鍵成員,一個是藝術指導馬特·傑佛瑞斯(Matt Jeffries)和服裝設計威廉·瓦·西斯(William Ware Theiss);傑佛瑞斯是企業號的設計者,他的貢獻非常重大,所以他的名字也成為星艦設計的一部分而永垂不朽。就是所謂的傑佛瑞斯管道,每一艘聯邦星艦的設計上都會有這個部分。西斯創造了企業號的制服,以及為每個女性客串角色們設計美麗性感的戲服。之前為迪士尼工作的藝術與雕刻家張瓦(Wah Chang),也受僱設計製作小道具;他創造了翻蓋式通訊器,三录仪(tricorder,「感知—紀錄—計算」三種用途),以及從傑佛瑞斯的原始設計改進而成的光線槍。
在創造《星際爭霸戰》的外觀方面,羅登貝瑞和他的團隊花了可觀的心力再建立一個充分被環繞和可信度高的未來世界。這個未來世界充滿著太空旅行與高科技,不但在視覺上令人驚艷,同時在意義上又頗能前後一致。影集裡給觀眾帶來許多新觀念,同時也將螢幕上的科幻作品的敘述方式推向一個新的境界。例如:曲速引擎、物質傳送、無線手持通訊設備與掃瞄器、指向性能源武器、桌上型電腦終端機、雷射外科手術、以及電腦語音合成等等。雖然這些概念在之前許多科幻文學和電影裡就有出現過,不過它們並沒有以如此具有說服力的方式完整地整合在一起。即便是艦上的自動門在1966年的時候還是一件相當新穎的事,這也使得《星際爭霸戰》被認為有功於啟發後續真實生活裡自動門的研發,進而造成現今自動門處處可見的結果。
羅登貝瑞在避免陳舊的設計以及原始的特效(如同早期的科幻電影和電視影集)這方面是特別敏銳的。而《星際爭霸戰》在當時最著名的地方是有著極為真實的視覺效果。他在對傑佛瑞斯關於太空船(也就是現在的星艦「企業號」)設計的簡報,簡單地說就是要避免所有過去太空旅行的陳腔濫調——沒有火箭、翅膀、噴射廢氣或是尾煙軌跡等等。不過傑佛瑞斯還是得跟羅登貝瑞爭辯說太空船的外殼設計還是越簡單越好。
傑佛瑞斯的星艦概念歷經數百次的變動,以及一段冗長的討論過程之後,才變成最終的「碟子和筷子」的設計,這也是隨後所有星艦奇航記太空船的設計模版。傑佛瑞斯也開發了「企業號」艦橋(原始設計者是帕托·卡茲曼)的主要部分,並且將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擔任空軍飛行員的實際經驗,以及他對於飛機設計的知識融合在一起,設計出一個時髦、功能性、符合人体工学的艦橋設計。
在这个系列的第二、三季拍摄过程中,NBC曾多次因收视率等问题,决定停播这一系列。但早在第一季播出时,NBC就已经收到了29000封信件;当传言说起星际迷航系列即将被取消时,在罗登伯里的号召下,数以万计的粉丝决定通过写信来拯救这个计划。
很快,4000名粉丝的联名信已经发出,仅在1967年十二月到1968年三月的4个月之内,NBC收到了超过116,000封抗议信,其中仅2月就有多达52,000封。而实际上,他们收到了超过一百万封邮件,但只打开了116,000封。加州理工、伯克利大学和麻省理工的学生也走上街头声援这一行动[1][2]。
这些努力最终为星际迷航争取到了第二季和第三季的播出。尽管第三季明显不如第二季,但这为这个系列带来了转播的机会[3]。这才带来了Trekkie文化的形成。
參考文獻
- ↑ Harrison, Scott. 'Star Trek' protest.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April 25, 2011 [April 26,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5).
- ↑ Scott, Vernon. Letters Can Save 'Star Trek'. The Press-Courier (Oxnard, California).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February 7, 1968: 17 [April 2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Teitelbaum, Sheldon. How Gene Roddenberry and his Brain Trust Have Boldly Taken 'Star Trek' Where No TV Series Has Gone Before : Trekking to the Top.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May 5, 1991: 16 [January 24,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