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秋战国时期」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秋战国
行 12: 行 12:
 
[[file:中国春秋战国14.jpg|缩略图|[http://www.mianfeiwendang.com/pic/78d3f49857ec03111bf54b2b/1-810-jpg_6-1080-0-0-1080.jpg '''春秋战国时期'''原图连接][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6%98%A5%E7%A7%8B%E6%88%98%E5%9B%BD 图片来自搜狗网]]]
 
[[file:中国春秋战国14.jpg|缩略图|[http://www.mianfeiwendang.com/pic/78d3f49857ec03111bf54b2b/1-810-jpg_6-1080-0-0-1080.jpg '''春秋战国时期'''原图连接][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6%98%A5%E7%A7%8B%E6%88%98%E5%9B%BD 图片来自搜狗网]]]
  
 “春秋战国时期”一般是指“春秋战国(中国历史时期)”<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2%80%9C%E6%98%A5%E7%A7%8B%E6%88%98%E5%9B%BD%E6%97%B6%E6%9C%9F%E2%80%9D%E4%B8%80%E8%88%AC%E6%98%AF%E6%8C%87%E2%80%9C%E6%98%A5%E7%A7%8B%E6%88%98%E5%9B%BD%EF%BC%88%E4%B8%AD%E5%9B%BD%E5%8E%86%E5%8F%B2%E6%97%B6%E6%9C%9F%EF%BC%89%E2%80%9D&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春秋战国时期”一般是指“春秋战国(中国历史时期)”],搜狗问问 - wenwen.sogou.com/z... - 2016-11-5</ref>
+
 “''' 春秋战国时期''' ”一般是指“春秋战国(中国历史时期)”<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2%80%9C%E6%98%A5%E7%A7%8B%E6%88%98%E5%9B%BD%E6%97%B6%E6%9C%9F%E2%80%9D%E4%B8%80%E8%88%AC%E6%98%AF%E6%8C%87%E2%80%9C%E6%98%A5%E7%A7%8B%E6%88%98%E5%9B%BD%EF%BC%88%E4%B8%AD%E5%9B%BD%E5%8E%86%E5%8F%B2%E6%97%B6%E6%9C%9F%EF%BC%89%E2%80%9D&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春秋战国时期”一般是指“春秋战国(中国历史时期)”],搜狗问问 - wenwen.sogou.com/z... - 2016-11-5</ref>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年-约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被秦国所灭,故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部包括东周王朝<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98%A5%E7%A7%8B%E6%88%98%E5%9B%BD%EF%BC%88%E7%BA%A6%E5%85%AC%E5%85%83%E5%89%8D770%E5%B9%B4-%E7%BA%A6%E5%85%AC%E5%85%83%E5%89%8D221%E5%B9%B4%EF%BC%89%E6%98%AF%E4%B8%AD%E5%9B%BD%E5%8E%86%E5%8F%B2%E4%B8%8A%E7%9A%84%E4%B8%80%E6%AE%B5%E5%A4%A7%E5%88%86%E8%A3%82%E6%97%B6%E6%9C%9F%EF%BC%8C%E4%B8%9C%E5%91%A8%E5%9C%A8%E6%88%98%E5%9B%BD%E5%90%8E%E6%9C%9F%E8%A2%AB%E7%A7%A6%E5%9B%BD%E6%89%80%E7%81%AD%EF%BC%8C%E6%95%85%E6%98%A5%E7%A7%8B%E6%88%98%E5%9B%BD%E6%97%B6%E6%9C%9F%E5%9C%A8%E6%97%B6%E9%97%B4%E4%B8%8A%E5%B9%B6%E4%B8%8D%E5%85%A8%E9%83%A8%E5%8C%85%E6%8B%AC%E4%B8%9C%E5%91%A8%E7%8E%8B%E6%9C%9D&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年-约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被秦国所灭,故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部包括东周王朝],知乎 - zhuanlan.zhihu.com/p... - 2020-5-16</ref>。
+
[[ 春秋战国]] (约公元前770年-约公元前221年)是[[ 中国历史]] 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被[[ 秦国]] 所灭,故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部包括东周王朝<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98%A5%E7%A7%8B%E6%88%98%E5%9B%BD%EF%BC%88%E7%BA%A6%E5%85%AC%E5%85%83%E5%89%8D770%E5%B9%B4-%E7%BA%A6%E5%85%AC%E5%85%83%E5%89%8D221%E5%B9%B4%EF%BC%89%E6%98%AF%E4%B8%AD%E5%9B%BD%E5%8E%86%E5%8F%B2%E4%B8%8A%E7%9A%84%E4%B8%80%E6%AE%B5%E5%A4%A7%E5%88%86%E8%A3%82%E6%97%B6%E6%9C%9F%EF%BC%8C%E4%B8%9C%E5%91%A8%E5%9C%A8%E6%88%98%E5%9B%BD%E5%90%8E%E6%9C%9F%E8%A2%AB%E7%A7%A6%E5%9B%BD%E6%89%80%E7%81%AD%EF%BC%8C%E6%95%85%E6%98%A5%E7%A7%8B%E6%88%98%E5%9B%BD%E6%97%B6%E6%9C%9F%E5%9C%A8%E6%97%B6%E9%97%B4%E4%B8%8A%E5%B9%B6%E4%B8%8D%E5%85%A8%E9%83%A8%E5%8C%85%E6%8B%AC%E4%B8%9C%E5%91%A8%E7%8E%8B%E6%9C%9D&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年-约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被秦国所灭,故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部包括东周王朝],知乎 - zhuanlan.zhihu.com/p... - 2020-5-16</ref>。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98%A5%E7%A7%8B%E6%88%98%E5%9B%BD%E5%88%86%E4%B8%BA%E6%98%A5%E7%A7%8B%E6%97%B6%E6%9C%9F%E5%92%8C%E6%88%98%E5%9B%BD%E6%97%B6%E6%9C%9F%EF%BC%8C%E5%85%B6%E5%88%86%E6%B0%B4%E5%B2%AD%E6%98%AF%E5%9C%A8%E5%85%AC%E5%85%83%E5%89%8D453%E5%B9%B4%EF%BC%8C%E9%9F%A9%E3%80%81%E8%B5%B5%E3%80%81%E9%AD%8F%E4%B8%89%E5%AE%B6%E7%81%AD%E6%8E%89%E6%99%BA%E6%B0%8F%EF%BC%8C%E7%93%9C%E5%88%86%E6%99%8B%E5%9B%BD%E4%B8%BA%E6%A0%87%E5%BF%97&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搜狗问问 - wenwen.sogou.com/z... - 2016-8-8</ref>。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98%A5%E7%A7%8B%E6%88%98%E5%9B%BD%E5%88%86%E4%B8%BA%E6%98%A5%E7%A7%8B%E6%97%B6%E6%9C%9F%E5%92%8C%E6%88%98%E5%9B%BD%E6%97%B6%E6%9C%9F%EF%BC%8C%E5%85%B6%E5%88%86%E6%B0%B4%E5%B2%AD%E6%98%AF%E5%9C%A8%E5%85%AC%E5%85%83%E5%89%8D453%E5%B9%B4%EF%BC%8C%E9%9F%A9%E3%80%81%E8%B5%B5%E3%80%81%E9%AD%8F%E4%B8%89%E5%AE%B6%E7%81%AD%E6%8E%89%E6%99%BA%E6%B0%8F%EF%BC%8C%E7%93%9C%E5%88%86%E6%99%8B%E5%9B%BD%E4%B8%BA%E6%A0%87%E5%BF%97&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搜狗问问 - wenwen.sogou.com/z... - 2016-8-8</ref>。
  
行 42: 行 42:
  
 
 亡国之君 :周赧王展开:
 
 亡国之君 :周赧王展开:
+
 
+
== 名称==
1名称
 
2历史
 
春秋纷争
 
战国形势
 
秦并六国
 
3政治
 
权力关系
 
刑法
 
改革与变革
 
地方行政
 
诸侯国
 
4军事
 
5经济
 
农业
 
工商业
 
手工业
 
人口
 
6文化
 
文字
 
文学
 
思想
 
艺术
 
书法
 
建筑
 
医学
 
教育
 
7社会
 
8词条图册
 
1 名称 编辑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但至今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但至今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行 83: 行 54:
 
 战国时代及之前的春秋时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及之前的春秋时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2 历史 编辑
+
== 历史==
 
 春秋纷争
 
 春秋纷争
 
 
 参见:春秋
 
 参见:春秋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
 
 《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
  
行 108: 行 75: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形势
+
=== 战国形势===
  
 
 参见:战国
 
 参见:战国
行 122: 行 89:
 
 楚国的改革不彻底,国力不强,但它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楚结齐抗秦,使秦国的发展大受影响。于是秦派张仪入楚,劝楚绝齐从秦,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为代价。楚怀王贪图便宜,遂与齐国破裂。当楚国派人去要地时,秦相张仪却狡辩称“只有六里”。楚怀王兴兵伐秦,大败而回。楚国势孤力弱,秦便东向进图中原。先是与韩、魏争斗,后与齐国争斗。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使各国感到不安。秦国便约韩、赵、魏、燕国攻齐,大败齐军。燕国以乐毅为将,趁势攻下齐都临淄,攻占七十余城。齐王逃至国外,为楚所杀。齐国的强国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由此,秦国开始了东向大发展。
 
 楚国的改革不彻底,国力不强,但它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楚结齐抗秦,使秦国的发展大受影响。于是秦派张仪入楚,劝楚绝齐从秦,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为代价。楚怀王贪图便宜,遂与齐国破裂。当楚国派人去要地时,秦相张仪却狡辩称“只有六里”。楚怀王兴兵伐秦,大败而回。楚国势孤力弱,秦便东向进图中原。先是与韩、魏争斗,后与齐国争斗。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使各国感到不安。秦国便约韩、赵、魏、燕国攻齐,大败齐军。燕国以乐毅为将,趁势攻下齐都临淄,攻占七十余城。齐王逃至国外,为楚所杀。齐国的强国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由此,秦国开始了东向大发展。
  
秦并六国
+
=== 秦并六国===
 
 
秦始皇
 
 
 秦始皇
 
 秦始皇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起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又有新的发展,采矿、冶炼、铸造业中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如竖井中采用垛盘支护,使采掘深处的铜矿成为可能;硫化矿冶练技术的出现,拓宽了铜矿资源的利用;焊接、嵌错、鎏金和失蜡法铸造工艺等,使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又一个繁荣期。铁器的出现,特别是战国中叶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行业中逐渐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更细,各行各业的兴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及相应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旧有生产方式是个沉重打击。这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导致割据与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各国之间设关立禁,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实现统一,才能促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民、工商业者和新兴地主都盼望统一。虽然统一是靠长时间战争实现的,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毕竟换来了历史的进步,使一种新的制度得以确立。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起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又有新的发展,采矿、冶炼、铸造业中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如竖井中采用垛盘支护,使采掘深处的铜矿成为可能;硫化矿冶练技术的出现,拓宽了铜矿资源的利用;焊接、嵌错、鎏金和失蜡法铸造工艺等,使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又一个繁荣期。铁器的出现,特别是战国中叶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行业中逐渐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更细,各行各业的兴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及相应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旧有生产方式是个沉重打击。这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导致割据与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各国之间设关立禁,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实现统一,才能促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民、工商业者和新兴地主都盼望统一。虽然统一是靠长时间战争实现的,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毕竟换来了历史的进步,使一种新的制度得以确立。
  
3 政治 编辑
+
==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1]
  
权力关系
+
=== 权力关系===
 
 
西周等级示意图
 
 
 西周等级示意图
 
 西周等级示意图
 
 不应假设,那些在晚周行使政治权力或为自己购地的人一定是在周初曾经统治诸侯国或拥有地产的贵族的后裔。相反,变化的动力在最高的政治阶层导致了越来越厉害的社会变动。许多旧的贵族门第衰败或消失,而被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所代替,这些人血统上与最高层的家族没有直接关系。
 
 不应假设,那些在晚周行使政治权力或为自己购地的人一定是在周初曾经统治诸侯国或拥有地产的贵族的后裔。相反,变化的动力在最高的政治阶层导致了越来越厉害的社会变动。许多旧的贵族门第衰败或消失,而被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所代替,这些人血统上与最高层的家族没有直接关系。
行 147: 行 110: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鲁国朝王3次,聘周4次。[2]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鲁国朝王3次,聘周4次。[2]
  
刑法
+
=== 刑法===
  
 
 另一个重要的制度革新是采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这种法律日益代替了传统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默认的那些称之为“礼”(此字有不同的解释,如“传统习俗”、“礼貌行为的通例”、“礼仪仪式”等)的习惯行为的准则。最早的一个确凿无疑的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一套青铜鼎上。在公元前513、501年及以后的年代,有的国家采取了类似的步骤;在秦国,法典化的主要工作是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孝公及其顾问商鞅时期进行的。
 
 另一个重要的制度革新是采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这种法律日益代替了传统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默认的那些称之为“礼”(此字有不同的解释,如“传统习俗”、“礼貌行为的通例”、“礼仪仪式”等)的习惯行为的准则。最早的一个确凿无疑的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一套青铜鼎上。在公元前513、501年及以后的年代,有的国家采取了类似的步骤;在秦国,法典化的主要工作是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孝公及其顾问商鞅时期进行的。
行 153: 行 116:
 
 从“刑书”一词的字面看,这些法律主要是刑事性质的。并非所有国家都颁布过这些法律,这些法律也不是同样地施行于各阶层的人民。但是,它们的出现,与其他行政变化一起,在创建一个官僚帝国的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主张朝这个方向变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后世称之为法家,而秦全心全意地采纳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行动无疑是它能够从诸侯国向帝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从“刑书”一词的字面看,这些法律主要是刑事性质的。并非所有国家都颁布过这些法律,这些法律也不是同样地施行于各阶层的人民。但是,它们的出现,与其他行政变化一起,在创建一个官僚帝国的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主张朝这个方向变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后世称之为法家,而秦全心全意地采纳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行动无疑是它能够从诸侯国向帝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改革与变革
+
=== 改革与变革===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行 159: 行 122:
 
 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伴随着私田制和铁器的广泛运用,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迎来变革的高峰。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伴随着私田制和铁器的广泛运用,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迎来变革的高峰。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地方行政
+
=== 地方行政===
  
 
 在周朝创立时的贵族成了世袭的统治家族的创始人,它们随着时间的消逝,日益脱离了周统治者的羁绊。特别在公元前770年周被迫从西往东迁移后,它的统治者们终于被它以前的属国所漠视,甚至实际上被遗忘了。因此,公元前256年秦最后灭周已不再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在那个时候以前,原来受周朝领导的诸侯国早已发展成为不同程度地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独立国家了,但它们之间互设军事和关卡的壁垒,随时准备搞纵横捭阖,时而进行战争,时而议和。同时,在各个国家内部,有几国政权日益集中,损害了臣属于它们的世袭的土地拥有者和官员的利益。其主要方法是把国土组合成名为郡、县的新行政单位。这类单位通常由该国中央政府任命和支付俸禄的郡守和县令分别管理,郡守和县令对中央政府负责;他们的职位一般也不是世袭的。开始时这个制度可能是为管理新殖民的或从别国新夺取的土地而设置。但是逐渐地,它可能终于用于国内封地拥有者的土地,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因而受到了限制。
 
 在周朝创立时的贵族成了世袭的统治家族的创始人,它们随着时间的消逝,日益脱离了周统治者的羁绊。特别在公元前770年周被迫从西往东迁移后,它的统治者们终于被它以前的属国所漠视,甚至实际上被遗忘了。因此,公元前256年秦最后灭周已不再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在那个时候以前,原来受周朝领导的诸侯国早已发展成为不同程度地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独立国家了,但它们之间互设军事和关卡的壁垒,随时准备搞纵横捭阖,时而进行战争,时而议和。同时,在各个国家内部,有几国政权日益集中,损害了臣属于它们的世袭的土地拥有者和官员的利益。其主要方法是把国土组合成名为郡、县的新行政单位。这类单位通常由该国中央政府任命和支付俸禄的郡守和县令分别管理,郡守和县令对中央政府负责;他们的职位一般也不是世袭的。开始时这个制度可能是为管理新殖民的或从别国新夺取的土地而设置。但是逐渐地,它可能终于用于国内封地拥有者的土地,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因而受到了限制。
行 165: 行 128:
 
 县是这两种单位中较早的一种,它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但是有理由对这个时间提出疑问和认为这种行政实体实际上可能发端于南方的楚国,在那里县肯定在公元前598年被提到,可以想象,它可能早已存在了。郡远比县晚,最早的材料提到它出现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的魏国。郡有军事渊源,这与县相比要明显得多,它使新获得的边境土地置于国家的中央控制之下;而在很多情况下,县似乎由世袭的地方行政长官控制。在一开始,郡被认为不如县重要,因为它地处边陲;但果真如此的话,情况很快逆转。县终于形成了从属于郡的一级行政单位。到周的最后一个世纪,一个郡可以划分为一个到二十几个县。郡县制对秦帝国和后世历史的重要意义将在下面讨论。
 
 县是这两种单位中较早的一种,它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但是有理由对这个时间提出疑问和认为这种行政实体实际上可能发端于南方的楚国,在那里县肯定在公元前598年被提到,可以想象,它可能早已存在了。郡远比县晚,最早的材料提到它出现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的魏国。郡有军事渊源,这与县相比要明显得多,它使新获得的边境土地置于国家的中央控制之下;而在很多情况下,县似乎由世袭的地方行政长官控制。在一开始,郡被认为不如县重要,因为它地处边陲;但果真如此的话,情况很快逆转。县终于形成了从属于郡的一级行政单位。到周的最后一个世纪,一个郡可以划分为一个到二十几个县。郡县制对秦帝国和后世历史的重要意义将在下面讨论。
  
诸侯国
+
=== 诸侯国===
  
 
 (见于《史记》者)
 
 (见于《史记》者)
行 173: 行 136:
 
 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计一百零九国。
 
 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计一百零九国。
  
主要诸侯国资料表
+
=== 主要诸侯国资料表===
 
 国名 起讫年代 亡于何国 姓氏
 
 国名 起讫年代 亡于何国 姓氏
 
 秦国 前10世纪—前206年 汉朝 嬴姓赵氏
 
 秦国 前10世纪—前206年 汉朝 嬴姓赵氏
行 189: 行 152:
 
 巴国 前1122年—前316年 秦国 姬姓
 
 巴国 前1122年—前316年 秦国 姬姓
 
 蜀国 前1045年—前316年 秦国 蚕丛姓
 
 蜀国 前1045年—前316年 秦国 蚕丛姓
4 军事 编辑
+
== 军事==
 
 战国时期的史料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战争日益加剧。所以许绰云编写的统计材料乍一看显得令人吃惊:根据这项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不少于89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主观的印象比用统计学来衡量更有意义,因为后一种方法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战争虽然更加频繁,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卷入,但规模要小得多,时间较短,也不那么激烈。
 
 战国时期的史料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战争日益加剧。所以许绰云编写的统计材料乍一看显得令人吃惊:根据这项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不少于89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主观的印象比用统计学来衡量更有意义,因为后一种方法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战争虽然更加频繁,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卷入,但规模要小得多,时间较短,也不那么激烈。
  
行 196: 行 159:
 
 从计量的方面说,出现了关于战国时期后期军队规模报道的可信性的问题。所产生的一个类似的问题与大战的伤亡数有关。在附录3中,对这两个问题都要作更详细的讨论。
 
 从计量的方面说,出现了关于战国时期后期军队规模报道的可信性的问题。所产生的一个类似的问题与大战的伤亡数有关。在附录3中,对这两个问题都要作更详细的讨论。
  
5 经济 编辑
+
==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1]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1]
  
行 203: 行 166: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农业
+
=== 农业===
 
 
 
 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制的瓦解
东周列国志
+
===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5)
 
 
 在周初的几个世纪中,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显然作为依附者(以家庭为单位)依附于他们为封建主耕种的土地上。这种土地使用制是一种被描述为井田制的理想化的形式,它几乎可以肯定是存在的,虽然现代学者几乎对它的实施的所有方面提出疑问。实际上,它不可能符合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年)及其他周末和汉代学者所总结成的几何图形。根据这些人的理想化的记述,每一块称之为井的大方块土地,象棋盘那样分成九小块土地,其中八块分别由占用它们的家庭为自己的需要耕种。中央的第九块由八家共同耕种,以便向封建主提供用益权的物品。
 
 在周初的几个世纪中,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显然作为依附者(以家庭为单位)依附于他们为封建主耕种的土地上。这种土地使用制是一种被描述为井田制的理想化的形式,它几乎可以肯定是存在的,虽然现代学者几乎对它的实施的所有方面提出疑问。实际上,它不可能符合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年)及其他周末和汉代学者所总结成的几何图形。根据这些人的理想化的记述,每一块称之为井的大方块土地,象棋盘那样分成九小块土地,其中八块分别由占用它们的家庭为自己的需要耕种。中央的第九块由八家共同耕种,以便向封建主提供用益权的物品。
  
行 216: 行 177:
 
 有人争辩说,作为半独立耕作者的农民的这种新自由可能鼓励他们更勤奋地劳动,从而有助于提高所假设的晚周的农业产量。但是新的自由又迫使农民完全负责他们自己的需要,而得不到封建主原来提供的保护。到了周代的最后一个世纪,土地的买卖已经变得很普遍;结果富人获取大量土地,而农民则再次沦为佃户或作为农业劳动者而被人雇佣。如果有贫富差距,那么从晚周而至秦汉差距已经扩大而不是缩小了。但是史料的缺乏和含糊不清往往只能使以上的概括成为一种猜测。
 
 有人争辩说,作为半独立耕作者的农民的这种新自由可能鼓励他们更勤奋地劳动,从而有助于提高所假设的晚周的农业产量。但是新的自由又迫使农民完全负责他们自己的需要,而得不到封建主原来提供的保护。到了周代的最后一个世纪,土地的买卖已经变得很普遍;结果富人获取大量土地,而农民则再次沦为佃户或作为农业劳动者而被人雇佣。如果有贫富差距,那么从晚周而至秦汉差距已经扩大而不是缩小了。但是史料的缺乏和含糊不清往往只能使以上的概括成为一种猜测。
  
生产工具变化
+
=== 生产工具变化===
 
 当前考古学界认为,中国开始使用铁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6世纪,或者甚至不会晚于公元前7世纪。在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材料见之于《左传》,此书记载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法于一套铁鼎之上。从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兵器、农具和器皿都是铁制的,许多学者认为这几个世纪农业产量已经增加,正在发展的冶铁技术很可能是一个因素。其他的因素大概是,日益扩大地采用了灌溉和排水的技术和肥料,特别是耕种大片新的土地。
 
 当前考古学界认为,中国开始使用铁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6世纪,或者甚至不会晚于公元前7世纪。在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材料见之于《左传》,此书记载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法于一套铁鼎之上。从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兵器、农具和器皿都是铁制的,许多学者认为这几个世纪农业产量已经增加,正在发展的冶铁技术很可能是一个因素。其他的因素大概是,日益扩大地采用了灌溉和排水的技术和肥料,特别是耕种大片新的土地。
  
 
 可是,不应把这些及其他的技术改进的效果估计过高。在整个战国时期,铁相对地说依然是很少的,当时的铁常常是铸铁,而不是锻造的,因此比较软而脆。许多工具继续用青铜、石块、木料或贝壳制成。此外,改进的农业技术的某些重要方面特别难以估量和确定其时间。因此,关于畜拉犁在何时开始取代远为原始但显然长期沿用的锄耕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论战。根据极为不足的证据,中国的学者各自把拖拉犁的开始使用定在公元前400年,直到此前的一个或两个世纪,甚至定在周代以前。文献中最早的明确的材料,其时间只能定在汉代(约公元前90年或85年)——不过这个材料表明有一段相当长的较早的发展时期。
 
 可是,不应把这些及其他的技术改进的效果估计过高。在整个战国时期,铁相对地说依然是很少的,当时的铁常常是铸铁,而不是锻造的,因此比较软而脆。许多工具继续用青铜、石块、木料或贝壳制成。此外,改进的农业技术的某些重要方面特别难以估量和确定其时间。因此,关于畜拉犁在何时开始取代远为原始但显然长期沿用的锄耕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论战。根据极为不足的证据,中国的学者各自把拖拉犁的开始使用定在公元前400年,直到此前的一个或两个世纪,甚至定在周代以前。文献中最早的明确的材料,其时间只能定在汉代(约公元前90年或85年)——不过这个材料表明有一段相当长的较早的发展时期。
  
工商业
+
=== 工商业===
  
 
 晚周时期工商业无疑有了相当的发展,虽然象其他许多情况那样,无法精确地估量所发生的情况。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有固定价值的金属货币,在公元前5和4世纪更是如此。(据说秦的通货最早在公元前336年发行。)这类钱币显然便于商业交易,虽然某些象谷物和布那样的商品,特别在大宗交易中继续用作交换媒介。商业的发展当然有助于城市的成长,并且还出现了工业按地点进行专业化的趋势。《史记》和其他史籍还记载了几个著名的商人,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直至秦统一全国之前不久的丞相吕不韦。大商人不经营主要商品,它们量大,容易坏,只有在短缺时才有利可图;他们宁愿集中经营奢侈品或者通山泽之利。政府并不像集散主要商品那样直接关心这些商品。
 
 晚周时期工商业无疑有了相当的发展,虽然象其他许多情况那样,无法精确地估量所发生的情况。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有固定价值的金属货币,在公元前5和4世纪更是如此。(据说秦的通货最早在公元前336年发行。)这类钱币显然便于商业交易,虽然某些象谷物和布那样的商品,特别在大宗交易中继续用作交换媒介。商业的发展当然有助于城市的成长,并且还出现了工业按地点进行专业化的趋势。《史记》和其他史籍还记载了几个著名的商人,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直至秦统一全国之前不久的丞相吕不韦。大商人不经营主要商品,它们量大,容易坏,只有在短缺时才有利可图;他们宁愿集中经营奢侈品或者通山泽之利。政府并不像集散主要商品那样直接关心这些商品。
  
手工业
+
=== 手工业===
 
+
=== 青铜工艺===
青铜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最富活力,品种丰富,成就最大。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可谓灿烂辉煌。与西周及商代相比,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形,日常生活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除个别的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种通过铸长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青铜纹饰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变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装饰手法,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使青铜器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失蜡法是铸造青铜器的高超技术,其优点可以使青铜器纹饰更为多样而精致,它的运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青铜器的铸造水平。镶嵌(或错金银)技术运用于青铜图案装饰,可使青铜器的造型多变、纹饰繁缛、绚烂多彩。因为镶嵌用的饰物金、银、铅、玉、绿松石等质地不同、色泽不同,与青铜器表面颜色形成对比,因此镶嵌纹饰醒目、突出。刻纹铜器的纹饰,制作起来更方便,纹饰题材比以前更宽广了。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审美功能被强调、突出,实用功能削弱了,神秘礼制成分几乎没有了。这是青铜工艺从奴隶制礼乐制度下挣脱出来的重要标志,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以华巧为美的新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最富活力,品种丰富,成就最大。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可谓灿烂辉煌。与西周及商代相比,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形,日常生活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除个别的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种通过铸长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青铜纹饰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变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装饰手法,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使青铜器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失蜡法是铸造青铜器的高超技术,其优点可以使青铜器纹饰更为多样而精致,它的运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青铜器的铸造水平。镶嵌(或错金银)技术运用于青铜图案装饰,可使青铜器的造型多变、纹饰繁缛、绚烂多彩。因为镶嵌用的饰物金、银、铅、玉、绿松石等质地不同、色泽不同,与青铜器表面颜色形成对比,因此镶嵌纹饰醒目、突出。刻纹铜器的纹饰,制作起来更方便,纹饰题材比以前更宽广了。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审美功能被强调、突出,实用功能削弱了,神秘礼制成分几乎没有了。这是青铜工艺从奴隶制礼乐制度下挣脱出来的重要标志,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以华巧为美的新观念。
  
玉石工艺
+
=== 玉石工艺===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带来了各诸侯国礼制观念的更新。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变化,饰玉种类增多。春秋战国时代的玉器种类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饰、勒、瑗、环、玦、圭、璋、柄形器、戈、带钩、镜架、匕等,多数为礼器,少部分为生活用具。玉作为显示贵族身分的装饰物,与佩饰者朝夕相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象征君子之德,有七德、九德、十一德之说。玉器的演变,商代多立体玉雕,西周尚留余痕,春秋始玉器则日渐平面化,品种渐少,但制作更为精致。已经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大多殉葬有玉器,而且数量大,制作精美。如河南淅川春秋中期楚墓出土玉器达三千多件。一般的墓葬出土玉器也有一二百件。有的制作之精,令今人叹为观止,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玉佩;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人形玉佩饰(详后),从选料到琢制都十分出色。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带来了各诸侯国礼制观念的更新。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变化,饰玉种类增多。春秋战国时代的玉器种类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饰、勒、瑗、环、玦、圭、璋、柄形器、戈、带钩、镜架、匕等,多数为礼器,少部分为生活用具。玉作为显示贵族身分的装饰物,与佩饰者朝夕相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象征君子之德,有七德、九德、十一德之说。玉器的演变,商代多立体玉雕,西周尚留余痕,春秋始玉器则日渐平面化,品种渐少,但制作更为精致。已经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大多殉葬有玉器,而且数量大,制作精美。如河南淅川春秋中期楚墓出土玉器达三千多件。一般的墓葬出土玉器也有一二百件。有的制作之精,令今人叹为观止,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玉佩;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人形玉佩饰(详后),从选料到琢制都十分出色。
  
漆器工艺
+
=== 漆器工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商周时代漆器工艺很发达。春秋战国时代漆器的使用范围更广了,技术也大有提高,并出现了地方风格。战国漆器在中国漆器史上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分布范围广,品种大增,制作水平空前提高,在许多方面有新的改进。首先胎骨比较多样,木胎之外还有夹紵胎、皮胎、竹胎等;使用色彩也更为丰富,有红、黑、白、紫、褐、绿、蓝、黄、金、银等,以黑、红为主调;图案纹饰繁褥而有规律。此外,髹漆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甚至与镶嵌相结合,也是春秋战国漆器的一大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商周时代漆器工艺很发达。春秋战国时代漆器的使用范围更广了,技术也大有提高,并出现了地方风格。战国漆器在中国漆器史上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分布范围广,品种大增,制作水平空前提高,在许多方面有新的改进。首先胎骨比较多样,木胎之外还有夹紵胎、皮胎、竹胎等;使用色彩也更为丰富,有红、黑、白、紫、褐、绿、蓝、黄、金、银等,以黑、红为主调;图案纹饰繁褥而有规律。此外,髹漆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甚至与镶嵌相结合,也是春秋战国漆器的一大特征。
  
织绣工艺
+
=== 织绣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在织绣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楚国地区的实物遗存最多,如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座小型墓葬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衣物35件。出土纺织品有丝、麻两大类。丝织品包括绢、绨、纱、罗、绮、锦、绦、组八大类,制作之精也是前所未有的。
 
 春秋战国时期,在织绣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楚国地区的实物遗存最多,如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座小型墓葬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衣物35件。出土纺织品有丝、麻两大类。丝织品包括绢、绨、纱、罗、绮、锦、绦、组八大类,制作之精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口
+
=== 人口===
  
 
 农业的改进很可能伴随着人口的增长,根据梁启超的推测,战国后期人口已达三千万以上。在战国时期,城市似乎大为增加,而且规模扩大,设计也复杂了。几个迹象之一,如考古发掘所显示的,是它们的几段城墙相当长。但是这里所提到的证据又是分散的,远不能提供具体人口的近似数字。一个例外是,有一文献材料假定,齐国国都的人口为35万,此数是浮夸的,不能认真考虑,尽管有的学者已经利用了这个材料。(附录3将讨论这个数字及其他有问题的统计数。)
 
 农业的改进很可能伴随着人口的增长,根据梁启超的推测,战国后期人口已达三千万以上。在战国时期,城市似乎大为增加,而且规模扩大,设计也复杂了。几个迹象之一,如考古发掘所显示的,是它们的几段城墙相当长。但是这里所提到的证据又是分散的,远不能提供具体人口的近似数字。一个例外是,有一文献材料假定,齐国国都的人口为35万,此数是浮夸的,不能认真考虑,尽管有的学者已经利用了这个材料。(附录3将讨论这个数字及其他有问题的统计数。)
  
6 文化 编辑
+
== 文化==
 
 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文字
+
=== 文字===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文学
+
=== 文学===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屈原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屈原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行 256: 行 216:
 
 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期,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其门客有三千人。即《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期,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其门客有三千人。即《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思想
+
=== 思想===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行 268: 行 228: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将老子视为宗师,孔子也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太上老君。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将老子视为宗师,孔子也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太上老君。
  
艺术
+
=== 艺术===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各种艺术蓬勃发展,有声有色。春秋战国持续了几百年,各诸侯国独立发展,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李学勤先生概括为几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在相互兼并战争中相互融合。秦统一后,共同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春秋战国之交,欧洲的希腊文化也正进入发展的盛期,中西两大文化体系遥遥相对。两相比较,希腊以技艺高超的雕刻闻名于世,为后世留下无数的艺术珍品,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各种艺术蓬勃发展,有声有色。春秋战国持续了几百年,各诸侯国独立发展,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李学勤先生概括为几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在相互兼并战争中相互融合。秦统一后,共同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春秋战国之交,欧洲的希腊文化也正进入发展的盛期,中西两大文化体系遥遥相对。两相比较,希腊以技艺高超的雕刻闻名于世,为后世留下无数的艺术珍品,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绘画
+
=== 绘画===
 
 文献记载是颇为丰富的,特别是壁画。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天问》反映的内容,可以窥见当时壁画所曾有过的巨大规模,可惜均未流传至今。我们只能从青铜器画面、漆器画面和仅存的两幅帛画来了解当时的绘画。透过庞大复杂的青铜画面:采桑、狩猎、习射、宴乐、水陆攻战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已具有相当高的构图能力和塑造形象的能力,已经初步掌握均衡对称、对比等艺术法则。虽因条件限制,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无面部表情,但仪态生动,比例适当,间接表达出人物的心态,正如荀子所说的形具而神生.墓葬出土的漆器,都描绘有图案,色彩单纯明快,其上的人物形象也以动态取胜,五官表情刻画较简单,绘画尚处在幼年时代,而幼年天真活泼、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均被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有的漆棺纹饰用油漆绘成,可视为最早的油画.流传至今的四幅战国帛画,特别是《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如构图,均衡中有变化,形象比例动态、线条力度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人物御龙图》,线条劲挺有力,富有弹性,佩剑男子形象的刻画,线条的表现力等,都更显得成熟。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已露端倪。分布广泛、多彩多姿的岩画,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绘画内容。
 
 文献记载是颇为丰富的,特别是壁画。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天问》反映的内容,可以窥见当时壁画所曾有过的巨大规模,可惜均未流传至今。我们只能从青铜器画面、漆器画面和仅存的两幅帛画来了解当时的绘画。透过庞大复杂的青铜画面:采桑、狩猎、习射、宴乐、水陆攻战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已具有相当高的构图能力和塑造形象的能力,已经初步掌握均衡对称、对比等艺术法则。虽因条件限制,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无面部表情,但仪态生动,比例适当,间接表达出人物的心态,正如荀子所说的形具而神生.墓葬出土的漆器,都描绘有图案,色彩单纯明快,其上的人物形象也以动态取胜,五官表情刻画较简单,绘画尚处在幼年时代,而幼年天真活泼、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均被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有的漆棺纹饰用油漆绘成,可视为最早的油画.流传至今的四幅战国帛画,特别是《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如构图,均衡中有变化,形象比例动态、线条力度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人物御龙图》,线条劲挺有力,富有弹性,佩剑男子形象的刻画,线条的表现力等,都更显得成熟。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已露端倪。分布广泛、多彩多姿的岩画,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绘画内容。
  
雕刻
+
=== 雕刻===
 
 远不如同时期希腊雕刻的水平,大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尚未发现,当时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和漆器及其它工艺美术品。从类型的复杂性和材质手法的丰富性来说,又是希腊雕刻所不及的。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质制作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嵌。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个别的还能刻画出性格特征。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远不如同时期希腊雕刻的水平,大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尚未发现,当时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和漆器及其它工艺美术品。从类型的复杂性和材质手法的丰富性来说,又是希腊雕刻所不及的。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质制作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嵌。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个别的还能刻画出性格特征。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音乐与舞蹈
+
=== 音乐与舞蹈===
 
 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其社会作用是相当大的。对上层来说,音乐舞蹈首先是用于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礼,对百姓来说主要是娱乐休息。起初,宫廷乐舞与民间乐舞是严格分家的。到战国时代,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成分,产生了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等,这些带有浓厚民间乐舞色彩的宫廷乐舞,是历史前进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曾引起一些守旧人士的恐慌和反对,但乐舞的变革同历史进步一样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战国时代宫廷乐舞活动的规模是很大的,从曾侯乙墓出土数十件成套的编钟、编磬来看,不仅规模大,而且乐器功能也相当先进,解决了音乐史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当时除用于祭祀的乐舞外,用于祈福祛邪的宗教舞蹈很发达,如蜡祭、傩仪,从宫廷到民间都很流行。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在音乐理论方面,先秦诸子各自坚持自己的音乐观。道家、墨家、法家对乐舞持否定态度,但反对的出发点和否定的程度又存在差别:儒家肯定乐舞,而孔、孟、荀在肯定的同时又有各自的侧重点。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阐述了自己的理由,都从某一方面给人以启示,都值得后人研究。
 
 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其社会作用是相当大的。对上层来说,音乐舞蹈首先是用于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礼,对百姓来说主要是娱乐休息。起初,宫廷乐舞与民间乐舞是严格分家的。到战国时代,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成分,产生了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等,这些带有浓厚民间乐舞色彩的宫廷乐舞,是历史前进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曾引起一些守旧人士的恐慌和反对,但乐舞的变革同历史进步一样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战国时代宫廷乐舞活动的规模是很大的,从曾侯乙墓出土数十件成套的编钟、编磬来看,不仅规模大,而且乐器功能也相当先进,解决了音乐史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当时除用于祭祀的乐舞外,用于祈福祛邪的宗教舞蹈很发达,如蜡祭、傩仪,从宫廷到民间都很流行。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在音乐理论方面,先秦诸子各自坚持自己的音乐观。道家、墨家、法家对乐舞持否定态度,但反对的出发点和否定的程度又存在差别:儒家肯定乐舞,而孔、孟、荀在肯定的同时又有各自的侧重点。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阐述了自己的理由,都从某一方面给人以启示,都值得后人研究。
  
书法
+
=== 书法===
 
 
 
 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铭文(金文)及石鼓文代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其风格或苍劲古朴,或清秀典雅,具有特殊的美感,为后世所珍重。盟书、简册,无论是丹书或朱书,其字体又别具风韵。如侯马盟书,刀锋笔痕明显,转折顿挫有力,线条粗细略有变化,入笔出笔形成蚕头,有人称之为蝌蚪书,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玺印文字为后来的印章篆刻艺术提供了最早的典范。
 
 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铭文(金文)及石鼓文代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其风格或苍劲古朴,或清秀典雅,具有特殊的美感,为后世所珍重。盟书、简册,无论是丹书或朱书,其字体又别具风韵。如侯马盟书,刀锋笔痕明显,转折顿挫有力,线条粗细略有变化,入笔出笔形成蚕头,有人称之为蝌蚪书,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玺印文字为后来的印章篆刻艺术提供了最早的典范。
  
建筑
+
=== 建筑===
  
 
 主要是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齐国临淄、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等。这时期的建筑也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取得了很高成就。各诸侯国为着本身的生存和扩张,都不惜人力物力精心营造自己的都城,使之成为军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因各国都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营建时因地制宜,所以各有特点。但在很多方面又都是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如宫城都由城墙和濠沟包围着,全城由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的王宫处在全城中轴线最显要的位置,郭城内均有市(商业区),宫城与郭城隔开,左右对称布局,主要建筑按中轴线左右分布,等等。从建筑成就来说,当时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斗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建筑类型,此外,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
 
 主要是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齐国临淄、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等。这时期的建筑也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取得了很高成就。各诸侯国为着本身的生存和扩张,都不惜人力物力精心营造自己的都城,使之成为军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因各国都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营建时因地制宜,所以各有特点。但在很多方面又都是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如宫城都由城墙和濠沟包围着,全城由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的王宫处在全城中轴线最显要的位置,郭城内均有市(商业区),宫城与郭城隔开,左右对称布局,主要建筑按中轴线左右分布,等等。从建筑成就来说,当时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斗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建筑类型,此外,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
  
医学
+
=== 医学===
  
 
 扁鹊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国医学的先河。
 
 扁鹊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国医学的先河。
行 297: 行 256:
 
 他后来到了蔡国,遇上了蔡桓公,蔡桓公认为扁鹊的赫赫有名只不过纯粹是神化夸张,于是对于他十分傲慢无礼。扁鹊一见到蔡桓公,就对他说他有一个小病,只要立刻服药就可以治好,蔡桓公认为他只不过在吓唬他,故此没有理会。当扁鹊第二次建议要为他治病时,蔡桓公也置之不理。当第三次扁鹊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发觉自己的身体果然像扁鹊所说一样,病徵散发出面,极为严重,他这才向扁鹊请教,可是扁鹊说由于蔡桓公对于他的劝告置之不理,现已经没能救了。过了不久,蔡桓公果然死了。有了讳疾忌医的成语。相传《难经》为扁鹊所著。
 
 他后来到了蔡国,遇上了蔡桓公,蔡桓公认为扁鹊的赫赫有名只不过纯粹是神化夸张,于是对于他十分傲慢无礼。扁鹊一见到蔡桓公,就对他说他有一个小病,只要立刻服药就可以治好,蔡桓公认为他只不过在吓唬他,故此没有理会。当扁鹊第二次建议要为他治病时,蔡桓公也置之不理。当第三次扁鹊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发觉自己的身体果然像扁鹊所说一样,病徵散发出面,极为严重,他这才向扁鹊请教,可是扁鹊说由于蔡桓公对于他的劝告置之不理,现已经没能救了。过了不久,蔡桓公果然死了。有了讳疾忌医的成语。相传《难经》为扁鹊所著。
  
教育
+
=== 教育===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7 社会 编辑
+
== 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3]
  
8词条图册
+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
 
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
 
1.

於 2021年4月23日 (五) 17:28 的修訂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一般是指「春秋戰國(中國歷史時期)」[1]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約公元前770年-約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被秦國所滅,故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部包括東周王朝[2]。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3]

快速導航 : 詞條圖冊

中 文 名 : 春秋戰國

主要事件 : 百家爭鳴、變法、秦滅六國等

國 都 : 洛邑(今河南洛陽)

主要文化 : 華夏文化

主要民族 : 蠻夷戎狄

起止時間 : 前770年-前221年

外 文 名 : the Spring and Autumn;warring state period

主要名人 : 老子、孔子、鬼谷子、莊子等

政治體制 : 東周

主要國家 : 齊、楚、燕、韓、趙、魏、代 :

亡國之君 :周赧王展開:

名稱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相傳《春秋》為孔子修訂,但至今學術界對此說尚有諸多質疑,並無統一觀點。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後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左傳》記載之終(公元前468年)、三家滅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奴隸制度最終消亡,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戰國(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后,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戰國時代及之前的春秋時代,都是後世史家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隨着時間的發展,這種觀點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

歷史

春秋紛爭 參見:春秋 《春秋》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至公元前481年結束。歷史上通常將周平王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相同。

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願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並率大軍北上,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回歸,向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於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所以,春秋實際上有七霸,與戰國的七雄總量相當。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併與鬥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變動,幾百個小國逐漸並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戰國形勢

參見:戰國

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從魏文侯開始至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是魏國獨霸中原的時期。魏的強大,引起韓、趙、秦的憂慮,它們之間摩擦不斷。公元前354年,趙國攻衛,魏視衛為自己的屬國,於是出兵攻打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援,齊派田忌救趙,用孫臏之計,襲擊魏都大梁。時魏軍雖已攻下邯鄲,不得不撤軍回救本國,在桂陵被齊軍打敗。次年,魏、韓聯合,又打敗齊軍。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設計將魏軍誘入馬陵埋伏圈,齊軍萬箭齊發,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由此造成了齊、魏在東方的均勢。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於是向東擴展勢力。先是打敗了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後又向西、南、北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其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

在秦與三晉爭鬥之時,齊國在東方發展勢力。公元前315年,齊國利用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而引起的內亂,一度攻下燕國。後因燕人強烈反對,齊軍才從燕國撤出。當時能與秦國抗爭的唯有齊國,鬥爭的焦點則集中在爭取楚國。

楚國的改革不徹底,國力不強,但它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楚結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大受影響。於是秦派張儀入楚,勸楚絕齊從秦,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為代價。楚懷王貪圖便宜,遂與齊國破裂。當楚國派人去要地時,秦相張儀卻狡辯稱「只有六里」。楚懷王興兵伐秦,大敗而回。楚國勢孤力弱,秦便東向進圖中原。先是與韓、魏爭鬥,後與齊國爭鬥。公元前286年,齊滅宋,使各國感到不安。秦國便約韓、趙、魏、燕國攻齊,大敗齊軍。燕國以樂毅為將,趁勢攻下齊都臨淄,攻占七十餘城。齊王逃至國外,為楚所殺。齊國的強國地位從此一去不復返。由此,秦國開始了東向大發展。

秦並六國

秦始皇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統一、建立起了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採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係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政治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着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1]

權力關係

西周等級示意圖 不應假設,那些在晚周行使政治權力或為自己購地的人一定是在周初曾經統治諸侯國或擁有地產的貴族的後裔。相反,變化的動力在最高的政治階層導致了越來越厲害的社會變動。許多舊的貴族門第衰敗或消失,而被一些出身微賤的人所代替,這些人血統上與最高層的家族沒有直接關係。

這些青雲直上的人大部分可能來自稱為士的低層邊緣的貴族;這些人有良好的出身,但沒有貴族的爵位,他們充當武士、官吏、國家政府和貴族家庭的監管者,或者靠土地為生,有時他們自己也種地。許綽雲根據對春秋時期在政治上活動的516人及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活動的713人所作的統計研究,發現後一個時期出身微賤的人的百分比兩倍於前一個時期:春秋時期為26%,戰國時期為55%。

約在最後一個世紀,社會出身不明的人的隊伍由於平民出身的人(如商人)——他們的財富能使他們取得土地和權力——的加入而進一步擴大。一個新的地主和官吏階級以這種種方式,到戰國後期已經形成,它是整個中華帝國史中一直作為統治精英的學者——紳士階級的鼻祖。

作為對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先秦史有意義的認識理解,從廣義上對周代(傳統時期為公元前1122—前256年)出現的政治和社會形勢進行了解。在那個時代最後兩三個世紀的動盪對漢民族許多形形色色的變化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

當周王室推翻商朝時(約在公元前1046年,而不是傳統的公元前1122年),新統治者將征服的土地分封給王室成員、緊密盟友和原商朝統治者的後裔,以及一些獲準保持原來土地的地方豪強。這樣,中華世界就被分成大批政治實體。據認為,在周代的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年)已有約170個政治實體。當然,其中絕大部分是非常小的,它們在內部分成采邑,又被分給每個統治家族的親戚或官員。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戰爭連綿不斷,許多諸侯國被消滅,或者其面積大為縮小,所以當周代的下一個分期戰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來臨時,只剩下了七個大國。七國中包括遠處華夏大家庭極西端的秦,但不包括周王室本身。當公元前770年一次夷狄的進攻迫使周王室放棄今西安(在陝西)附近的西都,而在今洛陽(河南)附近建立新都,也就是東部的都城重立王室(其疆域及重要性均遠不如前)時,它已經喪失了一度行使的大部分政治權力。這些諸侯國到了戰國初期已經變成了完全獨立的國家。

據史書記載,春秋242年間,有36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52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480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450餘次。魯國朝王3次,聘周4次。[2]

刑法

另一個重要的制度革新是採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這種法律日益代替了傳統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默認的那些稱之為「禮」(此字有不同的解釋,如「傳統習俗」、「禮貌行為的通例」、「禮儀儀式」等)的習慣行為的準則。最早的一個確鑿無疑的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鄭國把刑書刻在一套青銅鼎上。在公元前513、501年及以後的年代,有的國家採取了類似的步驟;在秦國,法典化的主要工作是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秦孝公及其顧問商鞅時期進行的。

從「刑書」一詞的字面看,這些法律主要是刑事性質的。並非所有國家都頒布過這些法律,這些法律也不是同樣地施行於各階層的人民。但是,它們的出現,與其他行政變化一起,在創建一個官僚帝國的逐漸加快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主張朝這個方向變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後世稱之為法家,而秦全心全意地採納這些思想和方法的行動無疑是它能夠從諸侯國向帝國發展的主要原因。

改革與變革

改革與爭霸戰爭並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顯著社會狀況。可以說,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現都是改革的結果,戰國七雄之所以能並踞中華大地,也是不斷革新的結果。原因是,稱霸戰爭需要以政治經濟作為後盾,進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諸侯國實力的必要手段。從春秋到戰國,是改革接着改革,戰爭連着戰爭,在改革中國家強盛,在戰爭中國力受創。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發展進步的。

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伴隨着私田制和鐵器的廣泛運用,社會新興階層的崛起,戰國時期的中國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上迎來變革的高峰。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國的雛形。

地方行政

在周朝創立時的貴族成了世襲的統治家族的創始人,它們隨着時間的消逝,日益脫離了周統治者的羈絆。特別在公元前770年周被迫從西往東遷移後,它的統治者們終於被它以前的屬國所漠視,甚至實際上被遺忘了。因此,公元前256年秦最後滅周已不再有很大的政治意義。在那個時候以前,原來受周朝領導的諸侯國早已發展成為不同程度地具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的獨立國家了,但它們之間互設軍事和關卡的壁壘,隨時準備搞縱橫捭闔,時而進行戰爭,時而議和。同時,在各個國家內部,有幾國政權日益集中,損害了臣屬於它們的世襲的土地擁有者和官員的利益。其主要方法是把國土組合成名為郡、縣的新行政單位。這類單位通常由該國中央政府任命和支付俸祿的郡守和縣令分別管理,郡守和縣令對中央政府負責;他們的職位一般也不是世襲的。開始時這個制度可能是為管理新殖民的或從別國新奪取的土地而設置。但是逐漸地,它可能終於用於國內封地擁有者的土地,他們的權力和財富因而受到了限制。

縣是這兩種單位中較早的一種,它最早出現於公元前688年的秦國。但是有理由對這個時間提出疑問和認為這種行政實體實際上可能發端於南方的楚國,在那裡縣肯定在公元前598年被提到,可以想象,它可能早已存在了。郡遠比縣晚,最早的材料提到它出現於公元前400年前後的魏國。郡有軍事淵源,這與縣相比要明顯得多,它使新獲得的邊境土地置於國家的中央控制之下;而在很多情況下,縣似乎由世襲的地方行政長官控制。在一開始,郡被認為不如縣重要,因為它地處邊陲;但果真如此的話,情況很快逆轉。縣終於形成了從屬於郡的一級行政單位。到周的最後一個世紀,一個郡可以劃分為一個到二十幾個縣。郡縣制對秦帝國和後世歷史的重要意義將在下面討論。

諸侯國

(見於《史記》者)

齊、晉、秦、陳、吳、楚、越、韓、趙、魏、宋、魯、衛、鄭、曹、鉅、邾、杞、楊、蔡、剡、任、滕、費、倪、曾、繒、邳、巢、隨、鍾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燕、南燕、許、徐、虞、虢、黎、無終、中山、安陵、鄧、賈、邢、甘、榮、巴、蜀、單、州、胡、唐、賴、權、萊、逼陽、紀、遂、譚、代、黃、項、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頓、陸渾、肥、鼓、赤狄、潞國、江、根牟、應、羅、樊、毛、程、宿、詹、焦、祝、呂、聶一百零五國。

另有義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計一百零九國。

主要諸侯國資料表

國名 起訖年代 亡於何國 姓氏 秦國 前10世紀—前206年 漢朝 嬴姓趙氏 楚國 前1042年—前223年 秦國 羋姓熊氏 田齊 前386年—前221年 秦國 媯姓田氏 燕國 前11世紀—前222年 秦國 姬姓 韓國 前403年—前230年 秦國 姬姓韓氏 趙國 前403年—前226年 秦國 嬴姓趙氏 魏國 前403年—前225年 秦國 姬姓魏氏 衛國 前1046年—前209年 秦朝 姬姓衛氏 宋國 前1046年—前286年 田齊 子姓宋氏 中山國 前414年—前296年 趙國 姬姓 魯國 前1041年—前256年 楚國 姬姓 越國 前20世紀—前306年 楚國 姒姓 巴國 前1122年—前316年 秦國 姬姓 蜀國 前1045年—前316年 秦國 蠶叢姓

軍事

戰國時期的史料給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戰爭日益加劇。所以許綽雲編寫的統計材料乍一看顯得令人吃驚:根據這項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沒有戰爭,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沒有戰爭的年份不少於89年。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主觀的印象比用統計學來衡量更有意義,因為後一種方法掩蓋了一個事實,即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相比,戰爭雖然更加頻繁,同時有更多的國家捲入,但規模要小得多,時間較短,也不那麼激烈。

春秋時期的戰事是由駕戰車的貴族所支配,他們根據騎兵的規則交戰,對他們來說,威信和「面子」更重於實際所得。戰國時期的戰事由職業的將領所支配,他們為僱傭他們的任何國家拚死作戰,爭奪領土和資源。戰車的作用(在不規則的地形中戰車總是難以駕駛的)大為降低,而群體步兵的作用則相應地提高了。在公元前4世紀末,中國人(特別是公元前307年的趙國)從亞洲腹地騎馬的遊牧民族那裡學會了作為步兵的一個重要補充手段的騎射術。很可能約在同一時期,中國人發明了弩,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中,它一直是一種主要的兵器。軍事技術的其他進展包括與攻防有城牆的城池有關的那些戰術改進。

從計量的方面說,出現了關於戰國時期後期軍隊規模報道的可信性的問題。所產生的一個類似的問題與大戰的傷亡數有關。在附錄3中,對這兩個問題都要作更詳細的討論。

經濟

春秋戰國時期,做為中國最後一個青銅器時代,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誌着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中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1]

一個重大的發展是種種計量方法的採用,諸如保持人口和稅賦的簿冊、莊稼收成的統計,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農業

井田制的瓦解

東周列國志

在周初的幾個世紀中,占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民顯然作為依附者(以家庭為單位)依附於他們為封建主耕種的土地上。這種土地使用制是一種被描述為井田制的理想化的形式,它幾乎可以肯定是存在的,雖然現代學者幾乎對它的實施的所有方面提出疑問。實際上,它不可能符合孟子(約公元前372—約前289年)及其他周末和漢代學者所總結成的幾何圖形。根據這些人的理想化的記述,每一塊稱之為井的大方塊土地,象棋盤那樣分成九小塊土地,其中八塊分別由占用它們的家庭為自己的需要耕種。中央的第九塊由八家共同耕種,以便向封建主提供用益權的物品。

井田制一直是許多後來的作者帶着濃厚感情來對待的一個題目,他們懷舊地追憶在更早和更單純的時代中共同生活的種種想象的美德。但是,作為一個真正實行的制度,除非封建主代理人施加壓力,它幾乎不可能給耕作者提供刺激,以推動他們提高超過最低需要的產量。另一方面,封建主有一定的義務供應依附者的衣食,或者保護他們及其家庭。

但是,據史籍記載,公元前594年從魯國開始的新的稅制已在幾個國家紛紛出籠。雖然記載的條目簡略而令人不解,但一般地說,新稅似乎基本上包括農民的實物支付,以代替原來的個人勞役。在有些情況下,這些支付可能直接繳給該國的中央政府而不是給種植者依附的封建主,這樣就造成了封建主和依附者之間傳統關係的逐步解體。由於各國越來越多地耕種原來的荒地(這些地不在傳統的分封制領地以內),這種解體加快了。

有人爭辯說,作為半獨立耕作者的農民的這種新自由可能鼓勵他們更勤奮地勞動,從而有助於提高所假設的晚周的農業產量。但是新的自由又迫使農民完全負責他們自己的需要,而得不到封建主原來提供的保護。到了周代的最後一個世紀,土地的買賣已經變得很普遍;結果富人獲取大量土地,而農民則再次淪為佃戶或作為農業勞動者而被人僱傭。如果有貧富差距,那麼從晚周而至秦漢差距已經擴大而不是縮小了。但是史料的缺乏和含糊不清往往只能使以上的概括成為一種猜測。

生產工具變化

當前考古學界認為,中國開始使用鐵的時間不會晚於公元前6世紀,或者甚至不會晚於公元前7世紀。在文獻記載中,最早的材料見之於《左傳》,此書記載公元前513年晉國鑄刑法於一套鐵鼎之上。從戰國時代的墓葬中發掘出來的兵器、農具和器皿都是鐵製的,許多學者認為這幾個世紀農業產量已經增加,正在發展的冶鐵技術很可能是一個因素。其他的因素大概是,日益擴大地採用了灌溉和排水的技術和肥料,特別是耕種大片新的土地。

可是,不應把這些及其他的技術改進的效果估計過高。在整個戰國時期,鐵相對地說依然是很少的,當時的鐵常常是鑄鐵,而不是鍛造的,因此比較軟而脆。許多工具繼續用青銅、石塊、木料或貝殼製成。此外,改進的農業技術的某些重要方面特別難以估量和確定其時間。因此,關於畜拉犁在何時開始取代遠為原始但顯然長期沿用的鋤耕的問題,引起了很大的論戰。根據極為不足的證據,中國的學者各自把拖拉犁的開始使用定在公元前400年,直到此前的一個或兩個世紀,甚至定在周代以前。文獻中最早的明確的材料,其時間只能定在漢代(約公元前90年或85年)——不過這個材料表明有一段相當長的較早的發展時期。

工商業

晚周時期工商業無疑有了相當的發展,雖然象其他許多情況那樣,無法精確地估量所發生的情況。一個重要的標誌是在不同的國家出現了不同的、有固定價值的金屬貨幣,在公元前5和4世紀更是如此。(據說秦的通貨最早在公元前336年發行。)這類錢幣顯然便於商業交易,雖然某些象穀物和布那樣的商品,特別在大宗交易中繼續用作交換媒介。商業的發展當然有助於城市的成長,並且還出現了工業按地點進行專業化的趨勢。《史記》和其他史籍還記載了幾個著名的商人,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子貢,直至秦統一全國之前不久的丞相呂不韋。大商人不經營主要商品,它們量大,容易壞,只有在短缺時才有利可圖;他們寧願集中經營奢侈品或者通山澤之利。政府並不像集散主要商品那樣直接關心這些商品。

手工業

青銅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的工藝美術,最富活力,品種豐富,成就最大。青銅工藝處於巔峰向衰落的過渡期,可謂燦爛輝煌。與西周及商代相比,產生了許多新特點。形制由原來的莊重威嚴向輕巧實用方向發展,產生了許多新器形,日常生活用的銅器增多,製作亦日漸精巧。青銅器銘文,除個別的例外,大多變短,像西周那種通過鑄長銘文來顯示赫赫家史或宣揚禮制的青銅器基本上不見了。青銅紋飾向兩個極端發展,一是帶有威嚴神秘氣氛的獸面紋變為簡練的幾何紋;一是描繪現實生活的場景。裝飾手法,紋飾刻鏤更淺細,前期之粗花變為工整的細花。新工藝(失蠟法、鑲嵌、刻紋)的提高和推廣,使青銅器走向華巧工致的新時期。失蠟法是鑄造青銅器的高超技術,其優點可以使青銅器紋飾更為多樣而精緻,它的運用和推廣極大地提高了青銅器的鑄造水平。鑲嵌(或錯金銀)技術運用於青銅圖案裝飾,可使青銅器的造型多變、紋飾繁縟、絢爛多彩。因為鑲嵌用的飾物金、銀、鉛、玉、綠松石等質地不同、色澤不同,與青銅器表面顏色形成對比,因此鑲嵌紋飾醒目、突出。刻紋銅器的紋飾,製作起來更方便,紋飾題材比以前更寬廣了。總的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審美功能被強調、突出,實用功能削弱了,神秘禮製成分幾乎沒有了。這是青銅工藝從奴隸制禮樂制度下掙脫出來的重要標誌,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以華巧為美的新觀念。

玉石工藝

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帶來了各諸侯國禮制觀念的更新。與統治階級密切相關的禮玉、飾玉也隨之發生變化,飾玉種類增多。春秋戰國時代的玉器種類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飾、勒、瑗、環、玦、圭、璋、柄形器、戈、帶鈎、鏡架、匕等,多數為禮器,少部分為生活用具。玉作為顯示貴族身分的裝飾物,與佩飾者朝夕相伴,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象徵君子之德,有七德、九德、十一德之說。玉器的演變,商代多立體玉雕,西周尚留余痕,春秋始玉器則日漸平面化,品種漸少,但製作更為精緻。已經發掘的春秋戰國墓葬,大多殉葬有玉器,而且數量大,製作精美。如河南淅川春秋中期楚墓出土玉器達三千多件。一般的墓葬出土玉器也有一二百件。有的製作之精,令今人嘆為觀止,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節龍玉佩;洛陽金村韓墓出土的人形玉佩飾(詳後),從選料到琢制都十分出色。

漆器工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國家,商周時代漆器工藝很發達。春秋戰國時代漆器的使用範圍更廣了,技術也大有提高,並出現了地方風格。戰國漆器在中國漆器史上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分布範圍廣,品種大增,製作水平空前提高,在許多方面有新的改進。首先胎骨比較多樣,木胎之外還有夾紵胎、皮胎、竹胎等;使用色彩也更為豐富,有紅、黑、白、紫、褐、綠、藍、黃、金、銀等,以黑、紅為主調;圖案紋飾繁褥而有規律。此外,髹漆與雕刻、繪畫相結合,甚至與鑲嵌相結合,也是春秋戰國漆器的一大特徵。

織繡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在織繡工藝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楚國地區的實物遺存最多,如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一座小型墓葬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衣物35件。出土紡織品有絲、麻兩大類。絲織品包括絹、綈、紗、羅、綺、錦、絛、組八大類,製作之精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口

農業的改進很可能伴隨着人口的增長,根據梁啓超的推測,戰國後期人口已達三千萬以上。在戰國時期,城市似乎大為增加,而且規模擴大,設計也複雜了。幾個跡象之一,如考古發掘所顯示的,是它們的幾段城牆相當長。但是這裡所提到的證據又是分散的,遠不能提供具體人口的近似數字。一個例外是,有一文獻材料假定,齊國國都的人口為35萬,此數是浮誇的,不能認真考慮,儘管有的學者已經利用了這個材料。(附錄3將討論這個數字及其他有問題的統計數。)

文化

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文字

春秋時代開始,各地諸侯相爭,而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文學

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屈原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因當年為屈原逝世2230周年,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時期,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其門客有三千人。即《呂覽》。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思想

春秋戰國之交,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舊的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一部分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社會的生產關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矛盾尖銳激烈,兼併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複雜的大動盪大改組局面。

在這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地位雖然較低,但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治、軍事的傑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至於一般的出謀劃策、談天雕龍之流,以及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更是人數眾多。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則是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論語》《孟子》和《莊子》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1]

在許多新的思想傾向(經常發現表現於一個以上的「學派」)中,這裡只能列出很少的幾個:(1)傾向於放棄關於天地運行的超自然的和神話的舊解釋,而代之以非人格化的力量和趨勢(如道、陰陽、五行)作出的解釋。(2)至少在理論上強調統治者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即高貴的出身再輔之以合格的智能和道德,從而使他能當之無愧地承擔十分重要的統治任務。(3)但是由於統治權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世襲的,於是相應地強調訓練一個受教育的非世襲官吏階級,以充當統治者的顧問。這一強調標誌着斷然背離了任職只取決於良好的出身這一傳統的觀點,同時朝着根據競爭性的考試吸收官員的中華帝國文官制度的方向發展。(4)強調社會和諧的理想,雖然這種和諧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換句話說,這一強調的基礎是,每個人準備接受他在一個有等級的結構中的特定地位,盡其最大的努力履行與那個地位有關的社會職責。(5)強調大一統,它不但包括政治的統一,也包括思想意識和文化的統一,同時它也為和平、好政府和社會福利提供一個必不可少的基礎。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將老子視為宗師,孔子也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太上老君。

藝術

春秋戰國時代是由封建制向郡縣制過渡的時代,是先進的封建生產關係戰勝落後的奴隸制生產關係的時代,在學術上是諸子蓬起、百家爭鳴空前活躍的時代。各種藝術蓬勃發展,有聲有色。春秋戰國持續了幾百年,各諸侯國獨立發展,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圍,李學勤先生概括為幾個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齊魯文化圈、楚文化圈、吳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在相互兼併戰爭中相互融合。秦統一後,共同形成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在春秋戰國之交,歐洲的希臘文化也正進入發展的盛期,中西兩大文化體系遙遙相對。兩相比較,希臘以技藝高超的雕刻聞名於世,為後世留下無數的藝術珍品,在世界美術史上放射着永不磨滅的光輝;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則以多功能的青銅器聞名於世,青銅器是集雕刻、繪畫、書法、工藝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品,融實用、審美於一身,既是溝通人權與神權的信物,又是區別等級名分的標記。

繪畫

文獻記載是頗為豐富的,特別是壁畫。從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天問》反映的內容,可以窺見當時壁畫所曾有過的巨大規模,可惜均未流傳至今。我們只能從青銅器畫面、漆器畫面和僅存的兩幅帛畫來了解當時的繪畫。透過龐大複雜的青銅畫面:採桑、狩獵、習射、宴樂、水陸攻戰等,可以看出當時的工匠已具有相當高的構圖能力和塑造形象的能力,已經初步掌握均衡對稱、對比等藝術法則。雖因條件限制,畫面中的人物形象無面部表情,但儀態生動,比例適當,間接表達出人物的心態,正如荀子所說的形具而神生.墓葬出土的漆器,都描繪有圖案,色彩單純明快,其上的人物形象也以動態取勝,五官表情刻畫較簡單,繪畫尚處在幼年時代,而幼年天真活潑、富有生命力的特點均被充分地表現出來了。有的漆棺紋飾用油漆繪成,可視為最早的油畫.流傳至今的四幅戰國帛畫,特別是《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代表了當時繪畫的最高水平。如構圖,均衡中有變化,形象比例動態、線條力度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人物御龍圖》,線條勁挺有力,富有彈性,佩劍男子形象的刻畫,線條的表現力等,都更顯得成熟。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特點已露端倪。分布廣泛、多彩多姿的岩畫,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繪畫內容。

雕刻

遠不如同時期希臘雕刻的水平,大型的具有獨立意義的雕刻作品尚未發現,當時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隨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製成動物形、人形的青銅器和漆器及其它工藝美術品。從類型的複雜性和材質手法的豐富性來說,又是希臘雕刻所不及的。已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銅、玉石、泥、木等材質製作的,形象有動物、人物、神怪、禽鳥、龍鳳等,手法有圓雕、浮雕、彩繪、鑲嵌。對人物的刻畫,不僅能區分出尊卑貴賤等級差別,男女老少性別年齡特徵,個別的還能刻畫出性格特徵。中國傳統雕刻所具有的裝飾性、繪畫性、象徵性等特點,此時已具雛形,這一傳統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音樂與舞蹈

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和各階層人民的喜愛,其社會作用是相當大的。對上層來說,音樂舞蹈首先是用於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禮,對百姓來說主要是娛樂休息。起初,宮廷樂舞與民間樂舞是嚴格分家的。到戰國時代,宮廷樂舞吸收了不少民間樂舞成分,產生了鄭聲、楚舞、楚音、宋音、衛音、齊音等等,這些帶有濃厚民間樂舞色彩的宮廷樂舞,是歷史前進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曾引起一些守舊人士的恐慌和反對,但樂舞的變革同歷史進步一樣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從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看,戰國時代宮廷樂舞活動的規模是很大的,從曾侯乙墓出土數十件成套的編鐘、編磬來看,不僅規模大,而且樂器功能也相當先進,解決了音樂史上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當時除用於祭祀的樂舞外,用於祈福祛邪的宗教舞蹈很發達,如蜡祭、儺儀,從宮廷到民間都很流行。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為代表。在音樂理論方面,先秦諸子各自堅持自己的音樂觀。道家、墨家、法家對樂舞持否定態度,但反對的出發點和否定的程度又存在差別:儒家肯定樂舞,而孔、孟、荀在肯定的同時又有各自的側重點。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都闡述了自己的理由,都從某一方面給人以啟示,都值得後人研究。

書法

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銅銘文(金文)及石鼓文代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其風格或蒼勁古樸,或清秀典雅,具有特殊的美感,為後世所珍重。盟書、簡冊,無論是丹書或朱書,其字體又別具風韻。如侯馬盟書,刀鋒筆痕明顯,轉折頓挫有力,線條粗細略有變化,入筆出筆形成蠶頭,有人稱之為蝌蚪書,形成一種特殊的美感。璽印文字為後來的印章篆刻藝術提供了最早的典範。

建築

主要是列國的都城,如東周王城洛邑、齊國臨淄、燕下都、趙國邯鄲故城、秦咸陽城、楚郢都、鄭韓城等等。這時期的建築也同其它藝術門類一樣取得了很高成就。各諸侯國為着本身的生存和擴張,都不惜人力物力精心營造自己的都城,使之成為軍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因各國都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營建時因地制宜,所以各有特點。但在很多方面又都是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如宮城都由城牆和濠溝包圍着,全城由宮城和郭城兩部分組成,宮城的王宮處在全城中軸線最顯要的位置,郭城內均有市(商業區),宮城與郭城隔開,左右對稱布局,主要建築按中軸線左右分布,等等。從建築成就來說,當時發明了多功能的磚瓦,為建築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斗栱的發明與使用,奠定了中國古典建築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築是那個時代獨有的建築類型,此外,對建築的嚴格的等級限制,也為歷代建築所遵循。

醫學

扁鵲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國醫學的先河。

扁鵲首先在虢國行醫,正巧遇上虢國國君的太子猝死。他認為太子只不過是患了熱氣病,知道太子是仍然活着。他救了虢國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醫術就不脛而走。

他後來到了蔡國,遇上了蔡桓公,蔡桓公認為扁鵲的赫赫有名只不過純粹是神化誇張,於是對於他十分傲慢無禮。扁鵲一見到蔡桓公,就對他說他有一個小病,只要立刻服藥就可以治好,蔡桓公認為他只不過在嚇唬他,故此沒有理會。當扁鵲第二次建議要為他治病時,蔡桓公也置之不理。當第三次扁鵲見到蔡桓公時,蔡桓公發覺自己的身體果然像扁鵲所說一樣,病徵散發出面,極為嚴重,他這才向扁鵲請教,可是扁鵲說由於蔡桓公對於他的勸告置之不理,現已經沒能救了。過了不久,蔡桓公果然死了。有了諱疾忌醫的成語。相傳《難經》為扁鵲所著。

教育

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社會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上奉行俠義文化,「士為知己者死」和荊軻在易水旁留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千古絕唱。戰國時代養士之風風靡一時,養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這些士掙脫了奴隸制的束縛,周遊列國,奔走呼號,發表自己的見解,活躍了戰國時代的學術空氣。[3]


參考資料: 1. 春秋戰國突出貢獻 2. 春秋戰國歷史簡介 3.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歷史原因 詞條標籤: 語言 字詞

視頻

1.齊桓公:一代霸主,死後卻無人收葬 內容簡介 2020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