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许你一世盛宠(杜维波)
作品欣赏
春雨,许你一世盛宠
清明时节的雨总会不期而遇,如约而至,清明节前一天关中地区叫“新坟”,特指向故去不足三周年的亲人祭祀之日,斜风细雨,吹面无寒,经常是一个湿漉漉的天气。清明的小长假,我都会抛却喧嚣纷扰,祭罢村中小住。
不同于春雨飘落城市街道的行色匆匆,尘埃和着泥泞,雨中的村庄少有行人,一片宁寂清新,四处一般都是安静的,润物无声,泽地如酥。屋前小檐,雀声呢喃;房后菜畦,新绿欲滴;晓风摇曳油菜,归燕跃乎天地。远处的田园野外,麦子葱郁,草木雄浑,温柔细致的春雨如同苍穹对大地的倾诉,一种心语的交流与融合,轻盈婉兮的投入到散发着庄稼芳香的土地里,化为晶莹甘露与土地融为一体,承载这份厚重,润泽这厢深情。
同样这片土地,同样一场细雨,如景如斯,儿时的自己脱了鞋在细泥里追飞不动的蝴蝶,门外的油菜花地似乎还有伙伴们玩耍的欢笑,我们无忧无虑的在雨里奔跑,任汗水雨水湿了全身;地头带着草帽拿着老烟斗微曲半蹲的爷爷,摸着泥土查看着地墒;后院飘起袅袅炊烟和着烟雨更增空濛,那一定是奶奶生火做饭,为全家人的晚餐在准备了;我坐在门墩上看着树木遮着影影绰绰的大路,翘首等待着父亲骑着自行车下班回家的身影,他车头挂着的皮包里定会带着我喜欢看的课外书。或者呆呆遥望幻想成一只飞燕归鸟,自由翱翔在天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如今自己步入中年,爷爷奶奶也已作古,看这山川河流,烟雨天涯,回首少年轻狂,青春韶华,纵有万般追忆,千种不舍,也只能一笑而过。冯唐曾将可遇不可求的事讲为: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人生必将不能回头的除了一去不复返的时光,也许还有此刻相同的心境吧。
其实从古至今,春雨一直是咏叹的盛宠。杜甫一言道破,皆因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就好在恰到其份,不多不少不张扬,正是万物复苏生长之时,于树木,禾苗,桑梓之润物皆是福音,对民以食为天的几千年农耕文化而言,其正解了老百姓的忧虑,这也是春夜喜雨这首诗“喜”的妙处,故又有“贵如油”之赞。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朝雨”亦是恰到好处,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浥”字更绝,京都大长安平日车马接踵,尘上飞扬,但朝雨乍停,尘土被“浥”,柳色清新轻垂,道路洁净清爽。雨之澄尘,天遂人愿,远行的人与送别的人皆心情舒畅,这首《渭城曲》至今仍传唱不衰。“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以这场雨既倾尽了不为所用的无奈、孤郁、忧虑和悲伤,也有闲淡宁静、胸襟恬淡、不以为伍的情怀。
相对于江北春雨的豪迈和苍凉,“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之地江南的春雨细如烟,美如画。美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生动与优雅,美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空灵与从容,美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迷离与深致,美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纯净与温情,美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凝重与沧桑,美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淡素与朦胧,美在红楼梦多情的葬花吟,美在雨巷里寂寥的油纸伞……每年的人间四月天,一树一树的花开,霏霏细雨,氤氲烟波,杏花江南,桃红柳绿,小桥流水,远山寒江,寺院楼阁,黛瓦粉墙,光阴诗卷,飘香多年,细雨滋润着大江南北,万里沃土,陶醉了多少名士佳人,流淌出多少名篇佳作,从长安到苏杭,从大唐到当今,千里春风万丝雨,最美时光须惜之;莫负春光莫负己,品得生活心澄净。 [1]
作者简介
杜维波,西安鄠邑人,现供职于秦农银行蓝田农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