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晋楚争霸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楚争霸战争

晋楚争霸战争,是指在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进行的战争。截至前506年,吴破楚入郢之战前,晋楚之间13场直接战争中,晋国11胜2败。

简介

其主要战役有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并称晋楚三大战役。鄢陵之战时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楚国的盟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此后还有前557年的湛阪之战,晋国再次击败楚国,并第三次攻入楚国本土,迫使楚国参加弭兵之会。虽然晋国在城濮之战、颖北之战、鄢陵之战、湛阪之战等战役中先后击败楚国,并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焦夷之战和湛阪之战多次攻入楚国本土,迫使楚国不断退却,但晋国因国内六卿专权,互相争斗,不得已对外罢兵。同时中原各国连经战火之苦,疲困不堪,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出面促成晋、楚之间的弭兵大会,与会各国(共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参加)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形成了表面的平分霸权,实际晋国占优势的形势。

评价

晋国、楚国分别位于中原地区南北,各自侧后均有一些较为落后的部族和小国,具有广阔的开拓地域。晋国一开始位于今山西南部,春秋初期因公族内争,发展不大。至曲沃武公时统一全晋。其子献公继位后,扩一军为二军,开始向外扩展,先后击灭、征服霍、魏、耿、虢、虞等小国,成为北方强国。晋文公执政后,扩二军为三军,并因平王子带之乱有功,获得黄河北岸战略要地南阳(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建立了晋南下扩张的基地。晋国境内城镇密布,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坐拥华夏文明起源地的河东盐池,铁、铜、煤等矿产资源丰富。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北部、西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古一部分的广大地区。 楚国一开始在湖北中西部,在春秋扩展至越章(大别山南、长江以北地区)及鄂(今湖北鄂城)。鄂位于长江中游,铜矿资源丰富,是楚国东方战略要地和重要的兵工基地。春秋初期的楚国,实力不断增强,楚君熊通自尊为王(楚庄王)。至成王时(公元前671—前626年),国都由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迁郢(今湖北江陵,一说在今湖北宜城东南),已占有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吞并了权、罗、卢、占、邓、申、息等小国。当楚国北向中原扩展时,受到中原霸主齐桓公之遏制。因双方均无必胜把握,遂订立召陵之盟,各自退兵。楚北上受阻,遂转向东方,相继吞并了弦、黄、英等小国。齐桓公死后,齐霸业衰落。楚再度向中原扩展势力。此时,宋襄公亦企图继齐称霸,但在泓(今河南拓城西北)被楚击败(参见泓水之战)。于是,中原各小国相继附楚。楚国也直接面对另外三个大国的势力范围,即东方之齐国、西方之秦国及北方之晋国。[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