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羅泰戈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普羅泰戈拉
原文名 Protagoras
出生 約公元前490或480年
阿布德拉
逝世 前420或410年

   

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約公元前490或480年~前420或410年) 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普羅泰格拉是智者派[1]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約生於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間,大約活了70歲。他出生在阿布德拉城,多次來到當時希臘奴隸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與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結為摯友,曾為意大利南部的雅典殖民地圖裡城制定過法典。一生旅居各地,收徒傳授修辭和論辯知識,是當時最受人尊敬的"智者。

人物介紹

普羅泰戈拉/普羅泰格拉(新版高中教科書內所稱)(Protagoras,約公元前490或480年~前420或410年)

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生旅居各地,收徒傳授修辭和論辯知識,是當時最受人尊敬的"智者"。據說晚年因"不敬神靈"被控,著作《論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逝世。著作除少數片斷外,均已失傳。他的思想,只能從柏拉圖的對話《泰阿泰德篇》、《普羅泰戈拉篇》中見到。

哲學思想

普羅泰戈拉接受了赫拉克利特關於萬物流變的思想,認為變動不居的感覺現象是真實的,萬物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但是他從這種素樸的感覺論走向了相對主義和懷疑論。斷言每個人的感覺都是可靠的,人們對一切事物都根據各自的感覺作出不同的判斷,無所謂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提出一個著名的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事物的存在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的,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是怎樣。萬物的存在與否、性質形態都是相對的,完全取決人的主觀感覺。由此又斷定"知識就是感覺",主張只要藉助感覺即可獲得知識。他根據這種觀點,對傳統宗教神學提出了懷疑:"至於神,我既不知道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們像什麼東西"。這種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但這種思想忽視了法律的作用不利於社會穩定,後來蘇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2]

普羅泰戈拉把感覺看成是真理的標準,含有主觀唯心主義成分。不過他的本意並不是要否認事物的客觀存在,與後來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有區別。他看到了不同人的感覺有對立與差異,觸及到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表現了人類認識的深入。他強調人在現實中的地位,在當時有破除傳統神學觀念的啟蒙作用。他把人作為重要的哲學研究對象,這是古希臘自然哲學時期向後一階段過渡的重要標誌。

倫理思想

普羅泰戈拉的倫理思想也具有相對主義特徵。他的著名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的作用和價值,表現出個人主義思想傾向,後來成為人道主義的一個命題。普羅泰戈拉認為人以自身的感覺獲得知識,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為道德的標準。因此,道德是因人而異的。他認為,道德並不神秘,正如技藝一樣,它是人在從事私人事務和公共事務中的智慧的表現,它能調解家庭關係,幫助人們更好地參與城邦國家的事務。他指出,公正、智慧、節制等是人們必備的品質,人和人之間應以尊敬和正義為原則。他反對蘇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論,主張"德行可教",並力圖證明德性不能憑天性或自發生成,它是一種可以傳授並需經過苦心修養才能獲得的品性。除了「人是萬物的尺度」以外,普羅泰戈拉還有另外一句著名的話,那就是: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普羅泰戈拉的倫理思想,在當時有力地支持了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對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其中所包含的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因素,也為後來的思想家們所繼承和發展。智者派由此引出了兩個相反的發展方向,有的為奴隸貴族專製作道德論證,有的得出奴隸制是非正義的結論。

作品和名言

普羅泰戈拉的著作有《論神》、《論真理》和《論相反論證》等。《論神》開頭第一句是:「關於神,我既不知道他們存在,也不知道他們不存在。有許多東西阻礙着我們的認識,如問題晦澀、人生短促等。」他留傳下來的最著名的哲學名言就是在《論真理》中說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他的這些話觸怒了雅典人。他的著作從抄錄收藏的人那裡收集起來,在廣場上當眾燒毀。他自己也被驅逐出城邦。他的主要思想通過後來柏拉圖的一些對話集記述下來。

軼事

有一個關於普羅泰戈拉的故事,這個故事無疑是杜撰的,但卻可以說明人民心目之中智者與法庭的關係。據說普羅泰戈拉教過一個年青人,規定這個年青人如果在第一次訴訟里就獲得勝利,才交學費,否則就不交。而這個青年人的第一次訴訟就是普羅泰戈拉控告他,要他交學費。

普羅泰戈拉成長和思考的時代,恰好也是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執政雅典的時期。經過梭倫克利斯提尼的創始與不斷推進,至伯里克利時,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這一時期,全體公民是統治者,國家最高權力由集體掌握,公民集體內部平等,法律被普遍接受並奉為至高地位。出生於阿布德拉城的普羅泰戈拉,曾多次來到希臘民主制的中心雅典,與伯里克利是至交。[3]

他兩次訪問過雅典,第二次的訪問不會遲於公元前432年。公元前444-3年他為徒利城編訂過一部法典。有一種傳說說他被控為不虔敬,但這似乎是靠不住的,儘管他寫過一本《論神》的書,這本書一開頭就說:"至於神,我沒有把握說他們存在或者他們不存在,也不敢說他們是什麼樣子;因為有許多事物妨礙了我們確切的知識,例如問題的晦澀與人生的短促。""他的第二次訪問雅典,柏拉圖曾在《普羅泰戈拉》一篇中有過多少帶點諷刺的描述,在《泰阿泰德篇》[4]中並且很認真地討論了他的學說。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於他的學說,即"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這個學說被人理解為指的是每個人都是萬物的尺度,於是當人們意見分歧時,就沒有可依據的客觀真理可以說哪個對、哪個錯。這一學說本質上是懷疑主義的,並且其根據的基礎是感覺的"欺騙性"。

貢獻

與傳統神學針鋒相對,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從而強調了人作為認識主體的意義。第一個自覺地以教師自居(並且是收費的,讓人聯想到孔子的「自行束脩以上」),開啟西方知識付費的先河。普羅泰戈拉強調感覺的重要性,否定認識的可能,激發了人們對當時的各種學科和制度進行反思,迫使他們去辯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