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罗科菲耶夫」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编辑 同义词 普罗科菲耶夫一般指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
 
行 1: 行 1: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编辑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编辑
 同义词 普罗科菲耶夫一般指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
 同义词 普罗科菲耶夫一般指谢尔盖·[[ 普罗科菲耶夫]]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后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20岁举办首次个人音乐会,1918—1936年寄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1936年回国;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43—1951年,6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57年获列宁奖金(追授)。
+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 普罗科菲耶夫]] (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后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20岁举办首次个人音乐会,1918—1936年寄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1936年回国;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43—1951年,6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57年获列宁奖金(追授)。
 
 中文名 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外文名 Sergei·Sergeyevich·Prokofiev 别    名普罗科菲耶夫 国    籍苏联 民    族 俄罗斯族 出生地乌克兰顿涅茨克州 出生日期 1891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 1953年3月5日 职    业 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毕业院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20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代表作品 第1、5交响曲 第3钢琴协奏曲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性    别 男
 
 中文名 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外文名 Sergei·Sergeyevich·Prokofiev 别    名普罗科菲耶夫 国    籍苏联 民    族 俄罗斯族 出生地乌克兰顿涅茨克州 出生日期 1891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 1953年3月5日 职    业 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毕业院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20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代表作品 第1、5交响曲 第3钢琴协奏曲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性    别 男
 
 目录
 
 目录

於 2018年12月1日 (六) 14:12 的修訂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 編輯 同義詞 普羅科菲耶夫一般指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蘇聯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自幼學習音樂,後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20歲舉辦首次個人音樂會,1918—1936年寄居美國、法國,從事創作和演出,1936年回國;1947年獲俄羅斯聯邦人民藝術家;1943—1951年,6次獲蘇聯國家獎金,1957年獲列寧獎金(追授)。 中文名 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外文名 Sergei·Sergeyevich·Prokofiev 別 名普羅科菲耶夫 國 籍蘇聯 民 族 俄羅斯族 出生地烏克蘭頓涅茨克州 出生日期 1891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 1953年3月5日 職 業 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畢業院校聖彼得堡音樂學院 信 仰 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 20世紀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代表作品 第1、5交響曲 第3鋼琴協奏曲 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性 別 男 目錄 1 人物生平 ▪ 家庭背景 ▪ 少年時代 ▪ 成名之後 ▪ 異鄉生活 ▪ 回歸故國 ▪ 去世經過 2 人物評價 3 人物作品 人物生平編輯 家庭背景 據普羅科菲耶夫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寫的《自傳》,他是在1891年出生的。其誕生地松卓夫卡村在烏克蘭的頓巴斯地區,離開21世紀的領涅茨克大約四十公里,是位於兩條河流匯合處的一個大村莊。 父親是一位農藝師,受大學時代同學迪米特利·松卓夫的聘請,來此經營這塊土地。母親瑪麗亞·格里戈利耶夫娜到了松卓夫卡村後,辦了一個學校,免費教授貧苦農民的孩子。這是一個偏僻的地方。離開小火車站二十五公里,離醫院二十三公里,到郵局八公里,一個星期部差只來兩趟。普羅科菲耶夫一家住在一幢白壁綠頂的雙層樓房裡,庭院有一棵高大的七葉樹和幾棵洋槐樹。炎熱的夏天,少年時代的普羅科菲耶夫就在七葉樹下「避暑」。這裡每年都能看到一片金黃色的麥浪,烏克蘭農民的歌聲終日傳向四方。烏克蘭民歌對青少年時代的普羅科菲耶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普羅科菲耶夫最早的作品,是五歲時即興彈出來的曲 子,是母親替他記下來的。原先並沒有標題,是一首不用降 B音的F大調的小曲。關於此曲為什麼不用降B音(即缺少a大調的fa音),作曲家後來在青《自傳》中說:「倒也不是 表示我偏愛里第亞調式。」而是表示我不喜歡跟鋼琴上的黑鍵打交道」。此曲記譜後就馬上給加上了一個標題《印度風格的加洛普》。這是由於當時報紙上刊登了印度發生大饑荒的消息,於是就編個與印度有關的曲名罷了。 在父母細心的培育下,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才能得到了發展。1900年1月他跟雙親第一次來到莫斯科,觀看了古諾的歌劇《浮士德》、鮑羅丁的歌劇《伊戈爾王子》、柴科夫斯基的舞劇《睡美人》而大開眼界。第二年再到莫斯科時, 普羅科菲耶夫在著名俄國作曲家塔涅耶夫(1856-1915)面前,信心十足地彈奏自己的作品歌劇《無人島》的序曲。對此塔涅耶夫頗有好感。後來經塔涅耶夫介紹,從1902年夏夫 開始,普羅科菲耶夫跟格里愛爾(1875-1956)學了兩年作曲與鋼琴。那時普羅科菲耶夫才十一二歲,格里愛爾二十八.九歲。後來就任基輔音樂學院院長的格里愛爾,是普羅科菲耶夫最好的啟蒙老師。四十年後,普羅科菲耶夫曾說:「跟格里愛爾學過的人都有着美好的回憶。他是一位連學生心靈深處都能掌握住的出色的教育家。他並不勉強學生去學那些枯燥無味的學科。學生對什麼有興趣他一清二楚,他循循相誘,把學生引向正確的方向」。他們從第一次見面後就始終保持着親密的友誼。 普羅科菲耶夫與徒弟Mstislav Rostropovich(著名指揮家) 普羅科菲耶夫與徒弟Mstislav Rostropovich(著名指揮家) 少年時代 普羅科菲耶夫 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於1904年(十三歲)去投考彼得堡音樂學院。當時他帶了兩箱子自己的作品,其中包括四部歌劇、兩部奏鳴曲、一部交響曲以及相當數量的鋼琴曲。當時的考式委員會委員長、大作曲家裡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1908)見到後說:這個學生我可看中了。經過長時間的考試(視唱練耳、評政作品等),普羅科菲耶夫被批准入學。 從此,普羅科菲耶夫在彼得堡音樂學院呆了十年。1909年他學完了作曲系的課程,教師是里亞多夫(1855-1914)、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在校期間,他跟米亞斯科夫斯基(1881-1950)同窗,他們志同道合,成為知心朋友。博學的米亞斯科夫斯基把他看成是「具體體現了我們大家的音樂精神的人物」,而普羅科菲耶夫從比自己大十多歲的同學那兒學得了很多,並對理查·施特勞斯、德彪西、拉威爾、馬克斯·雷加的音樂發生了興趣。 1914年,從尼·尼·齊爾品(1877-1945)的指揮班和葉西波娃的鋼琴班畢業。在帶有比賽性質的畢業演奏會上,他演奏了自己在兩年前創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巴赫的一首賦格,獲得一等獎,從而兼得贈送一架平台鋼琴的魯賓斯坦獎。當年六月,他出國到倫敦,看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火鳥》以及拉威爾的《達菲尼與克羅埃》等舞劇。在當地,俄羅斯芭蕾舞團的主辦人賈季列夫聽了普羅科菲耶夫彈奏《第二鋼琴協奏曲》後,對其音樂才華驚嘆不已。這一年他還根據安徒生的童話寫了獨唱曲《醜小鴨》。翌年普羅科菲耶夫到羅馬。回國後,下半年完成了賈季列夫委託他寫的舞劇《丑角》,並着手寫歌劇《賭徒》。 成名之後 1916年 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油畫) 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油畫) 1月 29日,普羅科菲耶夫親自指揮了《斯基夫組曲》的首次演出。這部交響組曲又名《阿拉與洛利》。共四個樂章:(1)《對維列斯與阿拉的崇拜》,(2)《異教之神與惡鬼之舞》,(3)《夜》,(4)《洛利出征與太陽的行進》。採用斯基夫人古老的傳說為題材的這部作品,初演時反應強烈。聽眾分成兩派,鬧得不可開交。普羅科菲耶夫敢於創新的精神,使他在以後的年代裡寫出了許多別開生面的名曲。 1917年初,普羅科菲耶夫差一點成為克倫斯基臨時政府(1917年7月示威後成立的臨時政府,代表資產階級利益,克倫斯基為政府總理.)的徵兵對象。由於相識不久的高爾基的幫助才倖免。他的鋼琴小品曲集《瞬間幻影》(共二十首)中的第十九首,表現了俄國二月革命時群眾的激昂情緒。 這一年春天,他滯留在彼得堡郊外的一個村子裡,完成了一首鋼琴奏鳴曲,開始寫名曲《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三鋼琴奏鳴曲》的初稿。秋天,陪母親到高加索,因為母親要在這裡進行溫泉治療。翌年春天到彼得格勒(1924年改稱列寧格勒),4月21 日親自指揮《古典交響曲》的首次演出。當時任人民教育委員的盧那察爾斯基出席聽了音樂會。幾天之後,高爾基把普羅科菲耶夫帶到冬宮,介紹給盧那察爾斯基。見面時普羅科菲耶夫提出想到美國去的想法。盧那察爾斯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忙得不亦樂乎,所以想呼吸新鮮空氣。」「那麼,你不認為我們這裡現在充滿着新鮮空氣嗎。」_「不,我認為是這樣。不過,我想呼吸一下大海洋外界的空氣。」盧那察爾斯基考慮幾分種後開朗地說道:「你是音樂方面的革命家,我們是現實生活的革命家;我們應該攜手搞好工作才好。不過,假如你堅持一定要去美國,那我也不阻撓你」。 後來,普羅科菲耶夫得到了護照以及寫上「為了藝術方面的任務與恢復健康」的不限定滯留期間的出國通知書。顯然,這是盧那察爾斯基出於對未來的信念和對普羅科菲耶夫的理解而採取的一種有遠見的態度,相信他有朝一日會「浪子回頭」,重返祖國。後來的事實證明,盧那察爾斯基是有遠見的。 異鄉生活 1918年 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5月普羅科菲耶夫離開彼得格勒。為了辦理赴美的入境手續,在日本滯留了兩個月,到達紐約已是秋天。  普羅科菲耶夫在國外的十多年,生活上創作上都並不如意,有時甚至碰上暗礁,陷入困境。8月2日傍晚,他從橫濱乘上荷蘭的輪船前往美國。到達舊金山,上岸就在外國人扣留所里被拘留三天,受到移民局官員嚴厲的審問。結果認為沒有攜帶炸彈、禁書,給予警告後允許上岸。他身無分文,只得從船上認識的幾個人那裡借了三百美元。於9月19。回到達紐約。當天《紐約時報》刊登的消息說:「斯特拉文斯基以後最有前途的俄羅斯作曲家來到美國」。 但是,既沒有金錢又沒有背景的普羅科菲耶夫,馬上就覺察到要在美國開展他的音樂活動是艱難的。當時的美國聽眾對新的音樂幾乎全不感興趣,對演奏的要求也比較保守,而且同行之間的競爭激烈。為了解決經濟問題,他總算設法舉行了一系列演奏會。 但是演奏自己作品的機會卻寥寥無幾,只能在演奏會結束前彈幾首年輕時寫的小品,如《魔鬼的暗示》(OP.4)或《加伏特舞曲》(作品12之2)等。 1919年,他完成歌劇《對三個橙子的愛情》的音樂創作,寫下一首六重奏曲《希伯萊主題序曲》(由弦樂四部、單簧管與鋼琴演奏)。這部歌劇直到1921年12月底才得以在芝加哥首次演出。著名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也是於12月由作曲家自己演奏鋼琴,斯托科夫斯基指揮,在芝加開初演的。不過,這兩部都是在國內就開始構思的作品。 1922年3月,普羅科菲耶夫離開了使他感到失望的美國。後來他在《自傳》中寫道: 「……在美國的季節對我來說毫無收穫,結束是悽慘的。離開時,留給我的只是口袋裡的一千美元和迄今仍在頭腦中不斷盤旋着的喧鬧聲響,還有就是想尋找一個安靜的工作環境的迫切願望」。雖然以後他還曾七次訪美,但是不再定居下來了。 普羅科菲耶夫先是帶着患心臟病和眼疾的母親和妻子麗娜來到德國南部的農村小住。第二年的10月全家移居巴黎。過了一年後的冬天,母親病逝。對於普羅科菲耶夫來說,這是一生中最沉重的打擊。 在國外的十多年中,他創作的舞台音樂除上述兩部歌劇外,還有歌劇《火焰的天使》、《賭徒》(修訂版),舞劇《丑角》(修訂版)、《鋼之跳躍》、《浪子》、《在德涅泊河上》、《鞦韆》。交響音樂有交響曲三部和根據所作歌劇、舞劇的音樂編配的交響組曲多部。鋼琴協奏曲三部。重奏曲和鋼琴曲多首。另外還有《五首無詞歌》及其改編曲—— 提琴獨奏的《五支旋律》,等等。 他的有些優秀作品,在國外並沒有馬上被接受。例如,到國外後完成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在紐約演出時受到冷遇。1923年秋,《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在巴黎初演時,許多小提琴家都拒絕擔任獨奏,後來由樂隊首席小提琴達留擔任獨奏部分,演出後遭到非議。1924年春,約瑟夫·西蓋蒂見到這首樂曲的樂譜後大為讚賞,並於同年6月1日,在布拉格的現代音樂節表演,接着帶到柏林、日內瓦、倫敦、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布達佩斯、華沙、莫斯科、列寧格勒演奏,才使這部作品起死回生,成為21世紀許多小提琴名家的保留曲目。他的不少鋼琴作品,起先都只有他自己演奏。 許多鋼琴家如吉賽金、霍洛維茨、魯賓斯坦等,都是在1924 年左右聽了他的演奏後,才開始納入自己的表演曲目中去的。 普羅科菲耶夫作為第一流作曲家、作為世界樂壇上最突出的音樂巨匠之一的牢固地位,在二十年代中期已得到了承認,也是在這個時候,他想回國的願望越來越強,回國的條件也逐漸成熟。1926年三月起,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成為莫斯科音樂會上的表演節目。同年2月18日,歌劇《對三個橙子的愛情》在列寧格勒國家歌劇舞劇院上演,由他的老同學多拉尼西科夫指揮。 普羅科菲耶夫在3月26日給老同學、著名音樂學家阿薩菲耶夫(1884-1949)的信中寫道:「我盼望自己的歌劇在瑪林斯基劇院上演已有十年了。可是,當這個願望終於實現的時候,我卻在地球的相反方向」。差不多同時,盧那察爾斯基在歡迎鋼琴家埃里遜舉行獨奏會的祝辭中說到普羅科菲耶夫是稀有的天才,為了能夠順利地充分發揮其才能,應該回到我們這個地方來。這篇講話後來刊登在1926年第22號的《藝術生活》雜誌上。不多久,普羅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