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我看你来了(熊平)
作品欣赏
普陀山.我看你来了
退休前曾两次出差宁波,意欲顺便去普陀山一游,终因一个忙字未能如愿,让我抱憾经年。前些时一场大病住院,我趁此将反聘的工作一推了之,真的如释重负。于是令儿子自驾,游了一趟向往已久的普陀山,是还愿也是了愿。
车出宁波,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即入舟山市境。依着导航,我们直奔普陀山。柏油马路连着一座座长短不一的海上大桥,车子时而奔驰在路上,时而奔驰在桥上。从车窗望去,但见波光粼粼,海天相接,岛屿桥隧,航标灯塔,时而清晰,时而空蒙,还有远近楼宇,互相映衬,互相烘托,如诗如画。
在朱家尖泊车,我们即乘海轮登岸。经过“慈航普渡”,我不禁叫了一声:普陀山,我看你来了!
普陀山,这个舟山群岛东南不到十三平方公里的岛屿,竟与四川的峨嵋山、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华山,并称佛家四大名山,并且还有个举世皆知的“海天佛国”称号,巨石上四个苍劲雄浑的大字,最先映入我的眼帘。
普陀山名扬中外,除了它绮丽的海岛风光,多是缘于救苦求难的观音菩萨。在普陀山上,有普济寺、慧济寺、法雨寺、大乘庵等大小寺院庵堂二十多座,座座都供有观音,还有观音的壁画、木刻、石雕,据称共有三千一百尊(幅)之多。前些年,又新造了一尊铜质的露天观音立像,高三十多米,连同莲台下的塔殿,塔殿下的基座,通高七十多米,伫立于普陀山南端之跳山岗上,端庄秀丽,笑对众生。
古往今来,不论僧俗,都称普陀山是观音的家乡,特别是《西游记》问世之后,此说似无异议。
说普陀山是观音的家乡,可能不是仅指观音圣像之多,我随喜之余,从导游那里听过两则故事,兴许才是主要的缘由。一则是,唐大中年间,有印度僧人鸠摩,来普陀山礼佛,于山边水畔的潮音洞亲见观音妙相灵光,现身显圣。此起,便有“观音在此”和“观音道场”之说,普陀山也就有了观音菩萨的香火。一则是,唐咸通之时,有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塑像,意欲带回本国供奉。没有料到,船至普陀山东面莲花洋水域,风浪大作,船犁滩搁浅,虽经千般努力,终是不能成行。慧锷叹曰,观音至此不肯东渡,莫非此处就是观音的家乡!于是,他屈膝三拜,请观音像于海岸之潮音洞供奉——人们便称此尊圣像为“不肯去观音”,普陀山观音香火由此渐盛。唐代僧人,在承袭梅福等汉代修行者结茅为庵的同时,开始募化银两兴建寺庙。不肯去观音院建成之后,普陀山香火更旺。后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各个时期修葺增建,规模渐趋宏大,构筑愈益精湛。今日的普陀山,早已是梵宫百座,佛殿千间,建筑物美轮美奂,中外驰名。
我们去普陀山,有意避开节假日,以为人会少些,便于随喜。不料仍是游人如织,甚至是摩肩接踵,特别是寺庙庵堂和观音圣像近前,更是拥挤。你看,那么多外国人都来了,有蓝眼睛的,有黄头发的,有黑皮肤的,有眉间点朱鼻戴金环银环的,全都秉香在手,推推攘攘争着上香上供,三跪九叩顶礼膜拜。有组团者,还依据导游的指点,拜四方,揖三面,口中念念有词,祈祷许愿,和我们一样中规中矩。更有举旗者带领的外地僧尼,一群群一队队,他们合掌捻珠,唱着“南无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占位置,抢蒲团,也是争着烧香上供磕头作揖。在去跳山岗敬谒立地观音的路上,我还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间,有数队藏胞,那么一步一跪一举手一匍匐地膜拜前行,衣服膝肘处垫着的胶皮毡革都被磨破,其心之笃定和虔诚,让我为之感动而又叹服。
去跳山岗,只可步行,走完一段坡路,经过穿堂配殿之后,还有百步石阶。拾级而上,便是观音立像基座前的广场,石板装铺,比两个足球场还大,四大天王的花岗石雕像分立左右,威武雄壮,势成拱卫。从这里,可进入观音立像基座里的香堂,亦可扶栏登陛,绕行观音立像莲花座下的回廊,或是合掌随喜或是秉香膜拜。在广场上,游人正好瞻仰观音圣像,仿佛观音菩萨正在指弹仙露,让众生沾沐;广场也是最好的憩息之地,可以倚栏而立,可以席地而坐;更是拍照留念的理想所在,多个角度都可同观音来一张“合影”。广场靠前,有一偌大的香案,像是青铜铸造,其上之龙状夔形,有如夏鼎商彝,古香古色。香案上供满各种各样的果品,还有供项链、手镯、钱包的,不知何意。我们五个人供了五个苹果五个橘子。导游告诉我们,供品可取回食用,吃了供品,菩萨不仅不会怪罪,还会特别保佑。等我们小坐片时走到案前,我们放置的供品全都不在。原来,取食供品是不分彼此的,我们上的供品被别人拿了。于是,我们在香案上拿了别人供的两个苹果三个橘子,就在观音菩萨面前分而食之。
普陀山有八景、十景、十二景之说。而我,除了随喜庙宇庵堂、瞻仰神佛圣像和品读那些楹联书法之外,最爱的是花草树木。
这里的奇花异草多而且多,最不易见到的,是一里多长的紫竹林带和数百株古树,有的古树已逾千岁。我们徜徉在麻石铺就的路上,踩着路中央一方方石刻莲花,两旁竹木夹道,头顶林阴蔽日。古树群中香樟为多,次为小叶榕,都是常绿乔木,它们虽然各具老态却不失健旺,有的佝腰驼背,有的袒胸露腹,有的屈腿张臂,有的抻拳抖掌,有的露根确如龙盘,有的伸枝恰似蛇走,状貎各异,不一而足。真巧,这两种树木的果实,不仅大小颜色极其近似,而且同在这秋尽冬来之时成熟,半红半紫,直乐得鸟儿们此唱彼和,高歌不歇。
我们随喜和拜谒了寺庙庵堂以及立地观音,直接就去了海滨的百步沙和千步沙。这两个景点都是背山面海,碧浪银滩,水天一色。说是百步沙,何止千步。说是千步沙,何止万步。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总爱以小说大,以少说多,极尽夸张之能事,不知普陀山为何反了过来?此处“二沙”,干处可坐可卧,湿处可嬉可戏,年轻人在这里奔跑跳跃,找贝壳,做沙雕,随着海浪的进退而进退,不亦乐乎,不亦悦乎。我也受到感染,在沙滩上甩膀摇臀,一蹦三尺。百步沙前有一大片礁石,低者没在水中,高者露在岸上,不论是独立的还是连结的,都被海浪海风打磨得光洁而溜圆,赤脚踩踏,如同接受按摩足疗,简直就是享受。有望海亭翼然礁石之上,斗拱飞檐,四方八柱,硫璃瓦为顶,汉白玉为栏。伫立亭间纵目东向以观沧海,看浪推浪打,潮起潮落,令人心胸为之豁然。礁石群左前,有一突兀而立的巨石,立身水下,凌空而出,高大如一座小楼,其色似白而灰,上书“回头是岸”四个墨黑大字,看不见落款,人谓弘一法师手笔,想必是真。于是我心有所思:已有恶行或图谋实施恶行者,见到这四个苍劲而赫然的大字,心灵或许有所触动,说不定就此痛改前非,洗心革面。果然如此,弘一法师笔走龙蛇,可就真的阿弥陀佛功德无量了!
在普陀山待了两天一夜,临别我仍是依依不舍,不禁再三回首,想着何时再来。[1]
作者简介
熊平,1958年开始写作,现为湖北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