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我看你來了(熊平)
作品欣賞
普陀山.我看你來了
退休前曾兩次出差寧波,意欲順便去普陀山一游,終因一個忙字未能如願,讓我抱憾經年。前些時一場大病住院,我趁此將反聘的工作一推了之,真的如釋重負。於是令兒子自駕,遊了一趟嚮往已久的普陀山,是還願也是了願。
車出寧波,大約一個半小時車程,即入舟山市境。依着導航,我們直奔普陀山。柏油馬路連着一座座長短不一的海上大橋,車子時而奔馳在路上,時而奔馳在橋上。從車窗望去,但見波光粼粼,海天相接,島嶼橋隧,航標燈塔,時而清晰,時而空濛,還有遠近樓宇,互相映襯,互相烘托,如詩如畫。
在朱家尖泊車,我們即乘海輪登岸。經過「慈航普渡」,我不禁叫了一聲:普陀山,我看你來了!
普陀山,這個舟山群島東南不到十三平方公里的島嶼,竟與四川的峨嵋山、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華山,並稱佛家四大名山,並且還有個舉世皆知的「海天佛國」稱號,巨石上四個蒼勁雄渾的大字,最先映入我的眼帘。
普陀山名揚中外,除了它綺麗的海島風光,多是緣於救苦求難的觀音菩薩。在普陀山上,有普濟寺、慧濟寺、法雨寺、大乘庵等大小寺院庵堂二十多座,座座都供有觀音,還有觀音的壁畫、木刻、石雕,據稱共有三千一百尊(幅)之多。前些年,又新造了一尊銅質的露天觀音立像,高三十多米,連同蓮台下的塔殿,塔殿下的基座,通高七十多米,佇立於普陀山南端之跳山崗上,端莊秀麗,笑對眾生。
古往今來,不論僧俗,都稱普陀山是觀音的家鄉,特別是《西遊記》問世之後,此說似無異議。
說普陀山是觀音的家鄉,可能不是僅指觀音聖像之多,我隨喜之餘,從導遊那裡聽過兩則故事,興許才是主要的緣由。一則是,唐大中年間,有印度僧人鳩摩,來普陀山禮佛,于山邊水畔的潮音洞親見觀音妙相靈光,現身顯聖。此起,便有「觀音在此」和「觀音道場」之說,普陀山也就有了觀音菩薩的香火。一則是,唐咸通之時,有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請了一尊觀音塑像,意欲帶回本國供奉。沒有料到,船至普陀山東面蓮花洋水域,風浪大作,船犁灘擱淺,雖經千般努力,終是不能成行。慧鍔嘆曰,觀音至此不肯東渡,莫非此處就是觀音的家鄉!於是,他屈膝三拜,請觀音像于海岸之潮音洞供奉——人們便稱此尊聖像為「不肯去觀音」,普陀山觀音香火由此漸盛。唐代僧人,在承襲梅福等漢代修行者結茅為庵的同時,開始募化銀兩興建寺廟。不肯去觀音院建成之後,普陀山香火更旺。後經唐、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各個時期修葺增建,規模漸趨宏大,構築愈益精湛。今日的普陀山,早已是梵宮百座,佛殿千間,建築物美輪美奐,中外馳名。
我們去普陀山,有意避開節假日,以為人會少些,便於隨喜。不料仍是遊人如織,甚至是摩肩接踵,特別是寺廟庵堂和觀音聖像近前,更是擁擠。你看,那麼多外國人都來了,有藍眼睛的,有黃頭髮的,有黑皮膚的,有眉間點朱鼻戴金環銀環的,全都秉香在手,推推攘攘爭着上香上供,三跪九叩頂禮膜拜。有組團者,還依據導遊的指點,拜四方,揖三面,口中念念有詞,祈禱許願,和我們一樣中規中矩。更有舉旗者帶領的外地僧尼,一群群一隊隊,他們合掌捻珠,唱着「南無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的佛號,占位置,搶蒲團,也是爭着燒香上供磕頭作揖。在去跳山崗敬謁立地觀音的路上,我還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間,有數隊藏胞,那麼一步一跪一舉手一匍匐地膜拜前行,衣服膝肘處墊着的膠皮氈革都被磨破,其心之篤定和虔誠,讓我為之感動而又嘆服。
去跳山崗,只可步行,走完一段坡路,經過穿堂配殿之後,還有百步石階。拾級而上,便是觀音立像基座前的廣場,石板裝鋪,比兩個足球場還大,四大天王的花崗石雕像分立左右,威武雄壯,勢成拱衛。從這裡,可進入觀音立像基座里的香堂,亦可扶欄登陛,繞行觀音立像蓮花座下的迴廊,或是合掌隨喜或是秉香膜拜。在廣場上,遊人正好瞻仰觀音聖像,仿佛觀音菩薩正在指彈仙露,讓眾生沾沐;廣場也是最好的憩息之地,可以倚欄而立,可以席地而坐;更是拍照留念的理想所在,多個角度都可同觀音來一張「合影」。廣場靠前,有一偌大的香案,像是青銅鑄造,其上之龍狀夔形,有如夏鼎商彝,古香古色。香案上供滿各種各樣的果品,還有供項鍊、手鐲、錢包的,不知何意。我們五個人供了五個蘋果五個橘子。導遊告訴我們,供品可取回食用,吃了供品,菩薩不僅不會怪罪,還會特別保佑。等我們小坐片時走到案前,我們放置的供品全都不在。原來,取食供品是不分彼此的,我們上的供品被別人拿了。於是,我們在香案上拿了別人供的兩個蘋果三個橘子,就在觀音菩薩面前分而食之。
普陀山有八景、十景、十二景之說。而我,除了隨喜廟宇庵堂、瞻仰神佛聖像和品讀那些楹聯書法之外,最愛的是花草樹木。
這裡的奇花異草多而且多,最不易見到的,是一里多長的紫竹林帶和數百株古樹,有的古樹已逾千歲。我們徜徉在麻石鋪就的路上,踩着路中央一方方石刻蓮花,兩旁竹木夾道,頭頂林陰蔽日。古樹群中香樟為多,次為小葉榕,都是常綠喬木,它們雖然各具老態卻不失健旺,有的佝腰駝背,有的袒胸露腹,有的屈腿張臂,有的抻拳抖掌,有的露根確如龍盤,有的伸枝恰似蛇走,狀貎各異,不一而足。真巧,這兩種樹木的果實,不僅大小顏色極其近似,而且同在這秋盡冬來之時成熟,半紅半紫,直樂得鳥兒們此唱彼和,高歌不歇。
我們隨喜和拜謁了寺廟庵堂以及立地觀音,直接就去了海濱的百步沙和千步沙。這兩個景點都是背山面海,碧浪銀灘,水天一色。說是百步沙,何止千步。說是千步沙,何止萬步。在通常情況下,人們總愛以小說大,以少說多,極盡誇張之能事,不知普陀山為何反了過來?此處「二沙」,干處可坐可臥,濕處可嬉可戲,年輕人在這裡奔跑跳躍,找貝殼,做沙雕,隨着海浪的進退而進退,不亦樂乎,不亦悅乎。我也受到感染,在沙灘上甩膀搖臀,一蹦三尺。百步沙前有一大片礁石,低者沒在水中,高者露在岸上,不論是獨立的還是連結的,都被海浪海風打磨得光潔而溜圓,赤腳踩踏,如同接受按摩足療,簡直就是享受。有望海亭翼然礁石之上,斗拱飛檐,四方八柱,硫璃瓦為頂,漢白玉為欄。佇立亭間縱目東向以觀滄海,看浪推浪打,潮起潮落,令人心胸為之豁然。礁石群左前,有一突兀而立的巨石,立身水下,凌空而出,高大如一座小樓,其色似白而灰,上書「回頭是岸」四個墨黑大字,看不見落款,人謂弘一法師手筆,想必是真。於是我心有所思:已有惡行或圖謀實施惡行者,見到這四個蒼勁而赫然的大字,心靈或許有所觸動,說不定就此痛改前非,洗心革面。果然如此,弘一法師筆走龍蛇,可就真的阿彌陀佛功德無量了!
在普陀山待了兩天一夜,臨別我仍是依依不捨,不禁再三回首,想着何時再來。[1]
作者簡介
熊平,1958年開始寫作,現為湖北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