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晴雯為什麼被同情和喜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品晴雯

「晴雯這個人物特別激起我們的同情和喜愛……她美麗、聰明;她的性格很明朗並帶有反抗性;她和賈寶玉的親密關係是純潔的;而且她的夭折代表了封建社會裡許多無辜者的屈死。」詩人何其芳的這段話讓我共鳴良久。這些日子以來,一盞檯燈,一杯清茶,一卷紅樓,便是我全部的夜生活。此番重溫石兄之假語村言,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重又在我的腦中清晰並愈加豐富起來,其一便是晴雯。

晴雯為什麼被同情和喜愛

   美麗、聰明、純潔、鮮活、率真、剛毅,這些詞語用在晴雯身上似乎都不為過。在晴雯張揚的「個性」中,既有寧死不屈的「野性」、追求平等的「人性」,也有不虛偽不做作以及對朋友的一片赤誠之心。

  她是誰呢?她不過是一個只活了十六歲的「其先之鄉籍姓氏,湮淪而莫能考者久亦」的女奴;然而她又不僅僅是一個女奴。她不憚於王夫人等人的淫威,她不屑於花襲人之流的奴態;她珍視與寶玉的那種超越了傳統的主奴界限的純潔、深厚的友誼。「俏丫環抱屈夭風流」,是的,在晴雯短短的一生中始終貫穿着一個「屈」字,然而,她又偏偏是桀傲不訓的,她又偏偏不隨遇而安,而是奮爭反抗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這或許是她的悲劇,但也正是她藝術生命的閃光點!主人們留下了襲人、麝月這些逆來順受的賢奴惠婢們,看官們卻很快把她們忘記了!晴雯,也只有晴雯,在她身上沒有一丁點兒那種「津津樂道地讚賞美妙的奴隸生活並對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盡」的「奴性」。王夫人說她是「心比天高」,可是,她的最高要求,也不過是想得到做人的最起碼的權利罷了。然而,就是這一點小小的要求和願望,也要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王夫人一句「自然我明兒揭你的皮」道盡了所謂「家法體統」的醜惡嘴臉。為什麼會這樣?理由很簡單,就因為她「身為下賤」!但是,看官的眼睛是雪亮的,至少在我們的心中,晴雯有着比高貴的主子和夯夯的襲人們高尚百倍千倍的靈魂。好一個晴雯,面對精神的折磨,面對非人的待遇,她面無懼色,用她那嬌而不弱的生命去抗爭,雖抱屈而不屈,一句「我死也不甘心」正是這位「野性」女奴臨終前的諍諍鐵語。

綜觀晴雯一生,撕扇、倒篋、訣別可以分別代表她性格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是她和驕主橫奴以及所謂的「家法體統」——封建家族等級制度相衝突的三大回合。

先說「撕扇」一出(具體情節大家早已熟稔,此不贅述),這是矛盾的第一次激化,然而,就是在這一出,晴雯開始反抗,她那鮮明的個性也躍然紙上。至於隨後的「補裘」則令看官們在驚異的同時,又很添了一份感動與敬意。很明顯,從「撕扇」到「補裘」,晴雯和寶玉的友情增長了,和襲人等人的矛盾卻加深了。晴雯對不以主子自居的寶玉的感情是純潔無邪的,但一心要當寶二爺姨娘的襲人們並不這樣看,她們把她看成了心腹之患,欲除之而後快,這才有了後來的告密情節。雖然我們的晴雯聰明過人,事事賠着小心甚至於「素日不敢出頭」,然而她卻萬萬沒有想到,同一屋子裡的姐妹會去蓄謀暗算她。而當她終於意識到「有人暗算了她」時,一場致命的災難已然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再說倒篋一幕。可以說,抄檢大觀園的行動是賈府的主子們對家奴的一次圍剿,所謂的繡春囊只不過是個導火線罷了。在這場圍剿中,沖在最前面、反抗最激烈的是晴雯。她「挽着頭髮闖進來,豁啷一聲,將箱子掀開……將所有之物盡都倒出來」,後來甚至於指着王善保家的臉說:「你說你是太太打發來的,我還是老太太打發來的呢!太太那邊的人我也都見過,就只沒看見你這個有頭有臉大管事的奶奶!」倒篋一舉,倒出的是她對惡奴的不屑與鄙夷。她並非不知道這樣做會帶來什麼後果,但晴雯沒有退縮,她以她尚能採取的方式進行了痛快淋漓的反擊。

訣別一出,悽然惶然,其情也摯。讀罷此處,我的眼眶不禁潤濕了。這是一群有惡意的閒人和無惡意的閒人共同導演的一出殺人戲,簡直殘忍之至!這樣一位清白無辜、之前已經「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少女竟被活活的虐殺了!然而晴寶之誼是清白的;然而我們的好晴雯至死也沒有屈服。她與寶玉的永訣之語只是「只是一件……我雖生得比別人好些,並沒有私情勾引你,怎麼一口死咬定了我是個『狐狸精』!「這是她坦蕩心胸的吐露,也是更直接更強烈地對驕主橫奴們的控訴!

「黃土隴中,女兒命薄」,晴雯最終還是去了,去在十六歲的花樣年華,去在「漸聞笑語寂,空剩雪霜痕」的暮求秋時節,去在封建大家族的那種令人作嘔的淫威聲里,去在「情不情」的寶玉那「唏噓悵怏,泣涕彷徨」的哭祭詞中……[1]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