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苞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曲苞芋 同义词 岩芋一般指曲苞芋 曲苞芋,别名: 岩芋。是蕨纲、天南星科 、曲苞芋属物种 。块茎小,球形,外皮黄棕色。叶多数,基生,革质,卵形或长圆形卵形,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佛焰苞管部绿色,上部旋卷成长尾状。肉穗花序,雌花序淡绿色,短,约为佛焰苞下部管长的一半;不育雄花序黄色,细;能育雄花序短棒状,钝,青紫色,花粉黄色。花期5-7月。产于中国西藏南部(聂拉木、卡马河下游)和云南西北部、南部至东南部,海拔1000-2800米,附生于密林或灌丛中的石灰岩露头上。锡金、印度东北部和泰国也有。[1]
中文学名 曲苞芋拉丁学名Gonatanthus pumilus 别称 野木鱼(云南屏边),岩芋界植物界门蕨类植物门纲蕨纲目苹目科天南星科属曲苞芋属分布区域台湾省, 海南, 贵州, 云南, 西藏;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
多图
形态特征
块茎小,球形,直径1-2厘米,外皮黄棕色;芽条细长,分枝,芽鳞线形,先端下弯。鳞叶多数,长披针形,长2-3厘米,常纤维状撕裂,宿存。叶柄圆柱形,绿色,长25-40厘米,下部1/3具鞘;叶片革质,表面暗绿色,背面淡绿色或青紫色,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锐尖,基部心形,长8-20厘米,宽7-12厘米,前裂片长为宽的2倍;I级侧脉3-4对,稍弯拱;后裂片半卵形,浑圆,长3-5厘米,3/4联合;后基脉相交成30度一40度的锐角。花序柄圆柱形,长6-10厘米,淡绿色。佛焰苞管部绿色,长圆卵形,长1.2-1.5厘米,粗1厘米;檐部二面淡黄色或黄绿色,先直立,花时后倾,最下部1-2厘米肿胀成球形,花时半展开,向上缢缩,膝曲过渡为扁舟状的长檐,长13-19厘米,平展宽1.8-2.5厘米,长圆披针形,向先端长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浅绿色,短,长6-8毫米,为佛焰苞下部管长的1/2;不育雄花序黄色,细,长4-5毫米;能育雄花序短棒状,钝,青紫色,长1厘米,粗4毫米,花粉黄色。不育雄花菱形或长方形,扁平。雌花:子房绿色,无花柱,柱头扁球形;胚珠多数,卵状长圆形,珠柄细长,基生。花期5-7月。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常生长在海拔1000-2800米山地,附生于密林或灌丛中的石炭岩露头上。[2]
分布范围
产中国西藏南部(聂拉木、卡马河下游)和云南西北部、南部至东南部,锡金、印度东北部和泰国也有。
药用价值
【药 名】:曲苞芋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天南星科植物曲苞芋的块茎。
【功 效】:消肿止痛。
【主 治】:可用于治疗痈疮肿痛、风湿性关节疼痛、跌打损伤诸证。
【性味归经】:麻,温,有毒。入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6一12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敷患处。
【别名】:香芋、团芋(云南),湾洪(傣族语)。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至东南部。
【拉丁名】:原植物曲苞芋Go-natanthus pumilus CD Don ) Engl et Krause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3]
园林用途
曲苞芋叶片美丽,可盆栽观赏。块茎可药用。用块茎繁殖,容易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