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更漏子·本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更漏子·本意》是清代词人王夫之创作的一首词。词中作者写长夜不能入睡,为更漏声所恼。眼看着"斜月横,疏星炯" 是环境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也为下文作铺垫。该词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辗转反侧之状,溢于言表,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天下事,少年心"表达出想要回报国家,为国效力的迫切愿望。全词格式工整对仗,上片写景,下片言志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更觉情意深挚,含蕴不尽。

更漏子·本意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词句注释

①炯(jiǒng):明亮。

②永:漫长。

③滴泠(líng)泠(líng):指漏壶滴水之声。

④扃(jiōng):门上钮环,喻闭门,引申为闭眼。

⑤幽:阴暗的角落

⑥絮(xù):鸣叫

⑦薄:少许

白话译文

一轮弯月挂在西边,稀疏的星星闪烁着明亮的光,可是秋夜却显得格外漫长。漏壶滴水的声音回荡在耳边,使人难以入睡。

下了霜的叶子弯了下来,幽暗角落的虫子在鸣叫,秋天的一切都是显得如此悲凉,薄酒一杯,怎么能解我心中愁?满腔热血地想要为国效力,却始终不能如愿。天下大事,儿女情长,只能深埋在心中。

创作背景

明朝灭亡后,王夫之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王夫之每天都在写文章,以至于磨砚,提笔都觉得费力。王夫之感到报国无门,内心感觉非常悲凉,便把内心的苦楚宣泄在文学作品中。

作品鉴赏

"斜月横,疏星炯"是环境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也为下文作铺垫。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双眸未易扃"则可以看出此时作者的状态是心绪不宁,难以入睡的。"双眸未易扃"与"不道秋宵真永"前后呼应,正是作者彻夜难眠,才感到秋夜漫长。

结构上,承上启下,与上文的外在环境的凄清相应和,为下文抒壮志未酬和忧国忧民之情作铺垫。

"薄酒何曾得醉!"这句话是定语后置句,词人借酒消愁,却不能醉。原因在于他心忧天下。通过"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这些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情,表达了反清复明壮志未酬之情。通过"薄酒何曾得醉"可以看出词人愁之重、深。

全词格式工整对仗,上片写景,下片言志。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借"更漏"以抒情怀。本词中写长夜不能入睡,为更漏声所恼。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更觉情意深挚,含蕴不尽。

名家点评

近代叶恭绰《广箧中词》:"船山词言皆有物,与并时批风抹露者迥殊,知此言可以言词旨。"这阕小令写长夜秋声,听在耳中,击入心头,"天下事"三字使"点点深"力重千钧。结三句平直中回漩郁勃气,反卷上片则清丽缠绵之境顿觉峭然萧然,清劲见骨。

作者简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