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曹国伟」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條目)
 
Net對話 | 貢獻
行 1: 行 1:
1999年加 新浪, 见证 中国互联网 时代 的发 为新浪 集团董 ,职业里 程碑 是成功 推出 “新浪 微博 ”, 入选《 代》周刊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
+
==个人历程==
 +
'''曹国伟'''是中国第一个由CFO成功变成CEO的人,现在又变成一个真正创业者。
 +
 
 +
回看中国[[互联网]]这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草根,富豪,天使投资,纳斯达克……屡屡成为关键词。而中国第一门户新浪的成长故事则充满了向上、领先、失落、突破的味道。
 +
 
 +
但曹国伟给了业界诸多的意外。
 +
 
 +
在助手和一些朋友的印象中,曹国伟是个[[美食家]]。他对各种美食如数家珍,却很容易地控制了自己的体重。这个非常理性的人,在人生面对重要选择的时候,“实际上在很多复杂的环境里面,很难去做一个非常清楚的论证、评判,大的决定几乎都是凭直觉做”。
 +
 
 +
而在1999年选择来[[新浪]],对于33岁的曹国伟来说,却充满了偶然。
 +
 
 +
 
 +
1999年 ,曹国伟是美国普华永道的注册会计师。那一年,曹国伟被派到了北京,来指导普华永道对一家公司的审计工作。仅仅两周后,曹国伟就回了美国。当时,很多硅谷公司已经向曹国伟伸出了橄榄枝,邀他 盟。斟酌一番之后,他有点为如何选择最后的两家公司,举棋不定。
 +
 
 +
与此同时,时任新浪CEO的王志东(也是 新浪 网的创始人)正在物色一个CFO,而曹国伟也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他在硅谷已经呆了6年。曹国伟有颇多选择,有两家硅谷企业邀请他。曹国伟在选择上有些犹豫,于是便向一位社会经验丰富的老朋友请教,他就是时任新浪首席运营长茅道临。
 +
 
 +
曹国伟告诉茅道临:“我想换工作了,你帮我看下哪一个更好?”听完曹国伟的介绍,茅道临觉得每个选择都很不错,但他还是建议曹国伟来新浪试试。曹国伟考虑了两天,就做出了选择,来新浪上班。那时候新浪的总部在美国 在一个仓库里面办公,与大厦鳞次栉比的硅谷没任何可比性。
 +
 
 +
“我一直觉得,在美国,华人要往上走的话,总是有天花板,至少在那个时候是很明显的,而新浪是跟中国联系起来的一家公司。”尽管,1999年的 中国互联网 ,显然没有今天这样风光。新浪、搜狐、网易初具雏形,腾讯 马化腾刚刚在2月份开 出了基于中文的QQ前身。
 +
 
 +
曹国伟成为新浪主管财务的副总裁。半年之后,在他的推动下,新浪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并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门户网站 而新浪首创的,通过离岸公司控股内资公司上市的形式,也成为之后国内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的普遍模式,并被称 “新浪模式”。
 +
 
 +
新浪 在2000年完成上市后,曹国伟并没有“闪人”,而是做起了幕后英雄。
 +
 
 +
==幕后英雄==
 +
'''曹国伟'''说:“我做过3任以上的[[CFO]],这是在一般公司很少见的 情。一方面说明我在这个职位上还是很称职的 每任CEO都相信我能把这个 位做好,另外一方面说明我对这个公司还是有价值的。”曹国伟如此回顾他在新浪的早些年。
 +
 
 +
在曹国伟的主导下,新浪网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完成了广州讯龙以及深圳Crillion两大无线增值 务公司的重要并购,使新浪网一举跻身无线增值领域前列,并由亏损逐渐走向赢利。
 +
 
 +
有一个背景需要交待,2004年,新浪的网络广告出现了瓶颈,虽然还在自然增长,但幅度已经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2005年,曹国伟被派去负责广告业务,那一年的第二季度,新浪就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
 
 +
那段时间,是曹国伟特别艰难的时期,“在IPO以后,我做CFO的时候,更多是做后端的管理,2004年兼做COO以后,我把前端跟后端都管起来,这两个角色是有分工和冲突的,比如管营销,要业绩;管财务的话,要控制风险和成本开支,这些都是矛盾的。”曹国伟说。
 +
 
 +
在曹国伟的助手、已经为新浪工作10年的刘运利看来,CFO阶段的曹国伟有点抠门,很多项目的审批都 在他那里被否决掉的。
 +
 
 +
那个阶段的曹国伟, 成功 地化解了盛大企图从股票市场控制新浪的图谋。
 +
 
 +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 新浪 股票的交易量狂涨,有四千多万股的交易量。那是大年夜,2月8日是除夕,第二天我要带着全家飞澳大利亚度假,在悉尼的时候,我接到了陈天桥的电话。 曹国伟回忆当时的场景。
 +
 
 +
盛大的陈天桥跟曹国伟说了这个事情 盛大花了2.3亿美金,在二级市场收购了新浪约19.5%的股份,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陈天桥的这个电话让曹国伟抛下妻子和孩子,并立即回国参加董事会商讨对策。
 +
 
 +
盛大突袭之后的第四天晚上22点,曹国伟制定了“股东购股权计划”(即“毒丸计划”),成功地抵制了陈天桥的偷袭。如果盛大再收购超过0.5%的新浪股权,就会启动“毒丸”。届 新浪其他股东有权以半价购买普通股,从而稀释新浪股份,而盛大持有新浪股份也将蒙受损失。
 +
 
 +
“一家公司如果从二级市场上,没有障碍地去控制另一家公司,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於 2019年2月18日 (一) 18:25 的修訂

個人歷程

曹國偉是中國第一個由CFO成功變成CEO的人,現在又變成一個真正創業者。

回看中國互聯網這十多年的發展歷史,草根,富豪,天使投資,納斯達克……屢屢成為關鍵詞。而中國第一門戶新浪的成長故事則充滿了向上、領先、失落、突破的味道。

但曹國偉給了業界諸多的意外。

在助手和一些朋友的印象中,曹國偉是個美食家。他對各種美食如數家珍,卻很容易地控制了自己的體重。這個非常理性的人,在人生面對重要選擇的時候,「實際上在很多複雜的環境裡面,很難去做一個非常清楚的論證、評判,大的決定幾乎都是憑直覺做」。

而在1999年選擇來新浪,對於33歲的曹國偉來說,卻充滿了偶然。


1999年,曹國偉是美國普華永道的註冊會計師。那一年,曹國偉被派到了北京,來指導普華永道對一家公司的審計工作。僅僅兩周後,曹國偉就回了美國。當時,很多硅谷公司已經向曹國偉伸出了橄欖枝,邀他加盟。斟酌一番之後,他有點為如何選擇最後的兩家公司,舉棋不定。

與此同時,時任新浪CEO的王志東(也是新浪網的創始人)正在物色一個CFO,而曹國偉也在尋找新的工作機會,他在硅谷已經呆了6年。曹國偉有頗多選擇,有兩家硅谷企業邀請他。曹國偉在選擇上有些猶豫,於是便向一位社會經驗豐富的老朋友請教,他就是時任新浪首席運營長茅道臨。

曹國偉告訴茅道臨:「我想換工作了,你幫我看下哪一個更好?」聽完曹國偉的介紹,茅道臨覺得每個選擇都很不錯,但他還是建議曹國偉來新浪試試。曹國偉考慮了兩天,就做出了選擇,來新浪上班。那時候新浪的總部在美國,在一個倉庫裡面辦公,與大廈鱗次櫛比的硅谷沒任何可比性。

「我一直覺得,在美國,華人要往上走的話,總是有天花板,至少在那個時候是很明顯的,而新浪是跟中國聯繫起來的一家公司。」儘管,1999年的中國互聯網,顯然沒有今天這樣風光。新浪、搜狐、網易初具雛形,騰訊的馬化騰剛剛在2月份開發出了基於中文的QQ前身。

曹國偉成為新浪主管財務的副總裁。半年之後,在他的推動下,新浪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並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門戶網站。而新浪首創的,通過離岸公司控股內資公司上市的形式,也成為之後國內互聯網公司海外上市的普遍模式,並被稱為「新浪模式」。

新浪在2000年完成上市後,曹國偉並沒有「閃人」,而是做起了幕後英雄。

幕後英雄

曹國偉說:「我做過3任以上的CFO,這是在一般公司很少見的事情。一方面說明我在這個職位上還是很稱職的,每任CEO都相信我能把這個職位做好,另外一方面說明我對這個公司還是有價值的。」曹國偉如此回顧他在新浪的早些年。

在曹國偉的主導下,新浪網於2003年和2004年分別完成了廣州訊龍以及深圳Crillion兩大無線增值業務公司的重要併購,使新浪網一舉躋身無線增值領域前列,並由虧損逐漸走向贏利。

這裡有一個背景需要交待,2004年,新浪的網絡廣告出現了瓶頸,雖然還在自然增長,但幅度已經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並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2005年,曹國偉被派去負責廣告業務,那一年的第二季度,新浪就拉開了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那段時間,是曹國偉特別艱難的時期,「在IPO以後,我做CFO的時候,更多是做後端的管理,2004年兼做COO以後,我把前端跟後端都管起來,這兩個角色是有分工和衝突的,比如管營銷,要業績;管財務的話,要控制風險和成本開支,這些都是矛盾的。」曹國偉說。

在曹國偉的助手、已經為新浪工作10年的劉運利看來,CFO階段的曹國偉有點摳門,很多項目的審批都是在他那裡被否決掉的。

那個階段的曹國偉,成功地化解了盛大企圖從股票市場控制新浪的圖謀。

「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晚上,新浪股票的交易量狂漲,有四千多萬股的交易量。那是大年夜,2月8日是除夕,第二天我要帶着全家飛澳大利亞度假,在悉尼的時候,我接到了陳天橋的電話。」曹國偉回憶當時的場景。

盛大的陳天橋跟曹國偉說了這個事情,盛大花了2.3億美金,在二級市場收購了新浪約19.5%的股份,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陳天橋的這個電話讓曹國偉拋下妻子和孩子,並立即回國參加董事會商討對策。

盛大突襲之後的第四天晚上22點,曹國偉制定了「股東購股權計劃」(即「毒丸計劃」),成功地抵制了陳天橋的偷襲。如果盛大再收購超過0.5%的新浪股權,就會啟動「毒丸」。屆時新浪其他股東有權以半價購買普通股,從而稀釋新浪股份,而盛大持有新浪股份也將蒙受損失。

「一家公司如果從二級市場上,沒有障礙地去控制另一家公司,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