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曹无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曹无伤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中文名字:

曹无伤(?-前206),部分史书中也写作曹毋伤[1]。他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官至左司马。他是导致鸿门宴事件发生的人物之一,亦因此被刘邦处死。[2]

中文名: 曹无伤

国 籍: 中国(西汉

职 业 :将领

官职: 左司马

别 名: 曹毋伤

逝世日期: 前206

所处时代: 汉朝

目录

1历史记载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高帝纪上》

2传信相关

3下场说明

4相关争议

5人物相关

与鸿门宴有关的人物

刘邦所部的左司马之一

司马之职更像是楚制

曹无伤传递的情报内容

刘邦当时的护身符

刘邦让出王关的权利


刘邦的巧妙对话

项羽供出曹无伤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

曹无伤是栽在自己手上

6死因分析

1历史记载

《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3]。”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4]

《史记·高祖本纪》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汉书·高帝纪上》

沛公左司马曹毋伤闻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羽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先入关,能破秦,与将军复相见。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隙。”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毋

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2传信相关

曹无伤

刘邦于前206年攻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投降。项羽过了接近一个月才率领大军到达函谷关,并在得悉刘邦已取得关中后攻陷此关。

据《史记》记载,曹无伤在刘邦决定会见项羽前,派人向项羽传话,说:“沛公(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感到很愤怒,

并在范增的劝说下决定进攻刘邦。

3下场说明

鸿门宴

刘邦在得到项伯(项羽叔父)的通知和张良的建议后亲自见项羽谢罪,项羽设宴款待。范增在席上意图加害刘邦但不成功,是为鸿门宴。

在宴会前,刘邦询问项羽是谁使他怀疑自己。项羽随即透露曹无伤告密的事。

刘邦担心范增等人的加害而逃席,回到自己军中便立即处死了曹无伤。

4相关争议

《史记》

唯一对他有所记载的史籍《史记》未有对曹无伤作出深入的描述。该段文章近年被列为中国大陆的高中语文教材,有阅读者则对曹无伤的身份、角色、动机均作出讨论和研究。

常见的观点包括:

曹无伤为投靠项羽或自保而出卖刘邦。

曹无伤是项羽军派往刘邦军的间谍。

亦有意见认为项羽亲自告诉刘邦事件的经过是出卖曹无伤。

现时亦有论者将曹无伤和项伯比较,认为两人均背叛所属阵营的人。有些意见指曹无伤的贡献比项伯为小。


以下转载自菜九段文:

5人物相关

与鸿门宴有关的人物

鸿门宴

作为历史公案的鸿门宴,其始其终都与一个人物挂上了号,这个人就是曹无伤。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刚刚出场就立即谢幕的人物、却让历史永远地记

住了他。后世甚至以为,因为曹无伤才有鸿门宴。菜九以为,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是,无论有没有曹无伤,都会有鸿门宴。

刘邦所部的左司马之一

除曹无伤外,刘邦所部的左司马尚有三人,他们是蓼侯孔藂,费侯陈贺,斥丘侯唐厉。但一提到左司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无伤。比如,沛公初起兵

时斩秦泗川守壮的功臣就是左司马,《高祖本纪》记此事曰:“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索隐》引颜师古云:“得,司马之名。非也。按后云左

司马曹无伤,自此已下,更不见替易处,盖是左司马无伤得泗川守壮而杀之耳。”这一来二去,就将这一桩大功落实在了曹无伤的名下。只是这种认定不

是没有争议的,《史记会注考证》引周寿昌曰:“沛公此时左司马尚有孔聚、陈贺、唐厉、不止曹无伤一人。《功臣表》可证。”但菜九以为,这个功劳

可能还真应该归之于曹无伤。因为另几人是汉之功臣,如果是他们中某人所为,直接说就是了,何必只保留官职而不提姓名。可能的原因是曹无伤已成了

罪人,不便提。而击杀秦郡守之功又是反秦战事之最可称道者,不容没去,故有此种记载方式。当然,记不住人的姓名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考虑

到沛公部此时刚刚起兵,部队的建制尚属草创,是否有官衔名号还很成问题,此官职极有可能是日后追记的。

司马之职更像是楚制 非常奇怪的是,考查追随刘邦起兵的几个亲信: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周绁的早期官职,竟与司马之职无一丝一毫的联系。司马之职更像是楚制,

而刘邦部沿用的官职更多的是参照了秦制。比如樊哙、曹参等人均是由七大夫而五大夫,继而为执帛或执圭,再没见司马之职。菜九以为,此职或者非刘

邦主干部队的官职,更可能先为刘邦的兄弟部队吕泽部所专有,因为吕泽所部用楚制更多。司马官职可能不低,灌婴击楚最后一战的功劳薄上还特意记了

“降左右司马各一人”,说明此官职的重要。有鉴于此,曹无伤至少是个立有战功的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参加过秋收起义及万里长征的老红军。像

这样一个追随刘邦或吕泽反秦出生入死的人,到了两军对峙的节骨眼上,怎么会暗中向项羽一方去搬弄是非呢。现在有些教案将曹无伤说成是项羽在刘邦

阵营中的内应,这个看法不对。刘项两军长时期联手作战,曹项原本认识也很正常。此时曹只是主动投靠,是否为项氏接纳尚属未知数,又如何内应得起

来。何况,曹无伤所说并不是什么重大机密,与其说是通风报信,不如说是政治表态。其所作所为更像是为自己留个后路。为什么会是这样?自从项羽破

关而入,两军的态势敌意甚浓,项强刘弱,一目了然,所有的人都清楚打起来会是什么结果。不仅是刘邦,其所部稍有头脑的将领也能判断出局势的危


急,曹无伤的告密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像曹无伤这样经过浴血奋战数年立有大功的人,此时有安享胜利成果的心理状态也很正常。而一旦重新开

战,享受胜利的前景就会完全泡汤。当然,如果能站在胜利者一方,则又将另当别论。曹无伤所为,就有点向下一个胜利者投靠的倾向。也就是说,曹无

伤做了两军将打起来的准备,而根本没想到两军有可能打不起来。一旦打不起来,曹氏所为将为两边所不容。所以古人说,祸莫大于欲利,岂空言哉。

曹无伤传递的情报内容 曹无伤传递的情报内容是:“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此言不得完全视之为进谗,而应当作具有某种可信程度的史料。曹无伤通风报

信的内容,从几个方面刺激了项羽。刘想王关中,尽管他有这个权利,但这是项羽及诸侯联军肯定不会答应的。人性中有一特点,即看高自己的努力,看

低他人的努力。在项羽及联军看来,他们在黄河以北消灭了秦军野战军主力就是盖世奇功,他们就理应享有对战利品的最大支配权。如果让刘邦如约王关

中,就表明项羽的功劳要大打折扣,何况秦政权的金银财宝还都让刘邦霸占了。这口气是项羽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的。在项羽的灭秦计划中,应该将秦宗

室斩尽杀绝,他显然也不想让秦王子婴活下来。因此,刘邦立子婴为相一事,也为项羽所不能容忍。其实无论有没有曹无伤的密报,项羽都不会让刘邦王

关中的野心得逞,只是有了这个密报,加大了项羽打击的决心与打击准备力度。刘邦方面所遇到的尴尬是,曹无伤之进言完全属实。刘邦的打算并非隐

蔽,其所部将领对此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曹无伤大小也是个官,完全有可能知道刘邦的真实意图。

刘邦当时的护身符

刘邦的护身符是怀王之约,只是这个约定此时也不能保证其权利的落实。应该说怀王之约是在灭秦形势非常渺茫的情况下作出的,而这个约定本身也有模

糊之处。比如王关中的范围到底有多大,是旧秦的全部地盘,还是其核心数郡。秦政权的财富怎么处理也没有明确交代,不过也不好明确交代,只能是走

着瞧。谁也没有想到形势发展得如此迅速,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灭秦目标居然一下子实现了,并出现了超强的项羽及诸侯军事集团,使得原本就不容易执

行的约定更难落实了。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刘邦决心武力维权之举,接着有了项羽决心武力毁约之举。而刘邦情知不敌,为求自保,决意拱让王关中的权

利,就等于把怀王之约搁置了起来。这一来,也等于把处理灭秦后局面的难题交给了项羽处理。曹无伤因料想不到刘项之间完全有化解的余地而作出的告密之举,到了这个时候就显得多余了。

刘邦让出王关的权利 鸿门宴就是项羽处理这个局面的第一回合。在鸿门宴上,刘邦肯定提出了自己利益的底线,即只要巴蜀两块地方,其他由项羽发落。这个内容没有被记载

下来,是从常理上推测出来的。因为无论是刘邦对项伯所说的话,还是在鸿门宴上对项羽所说的话,都没有什么涉及利益交换的实质内容。而缺少了这些

内容,就很难设想项羽盛起的杀心如何能平息,也很难设想刘邦如何敢只带百余人深入项羽的龙潭虎穴。因此,刘邦的表态应该是在其动身前往项营之前

就作出了,时间应该是与项伯的会谈。因为也只有这样,项伯才能保证刘邦在项营的安全,才会敦促刘邦第二天早一点来。如果项伯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

刘的安全,又岂能促刘早点送死呢。有关刘前往项营一事,项伯所用之词为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为谢罪谢过之意。谢什么过与罪呢?就是刘

邦派人把住了函谷关不让诸侯联军进入一事。刘邦率先灭秦夺了头功,犯了众人之嫉,又派兵阻函谷关不让联军进入,犯了众人之怒。这样的失误是要受

惩罚的,因此在两军火并在即的当下,就不是仅仅口头上表示承认错误就能解决的,一定要拱让出某种利益。比如刘邦就会拱让出王关中的权利。接下来

的问题是,你不王关中,让谁来王啊?你不王关中,又该如何安置你啊?先不谈后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只要刘邦向项羽当面确定了自己的立场,要打要杀

之类的事就绝不能容许其发生。至于项庄舞剑一事,菜九以为属于节外生枝,并非出于项羽本意,是老糊涂范增在帮倒忙。对项羽而言,一切OK,又何必

再干蠢事,成为亡秦之续呢。尽管刘邦是项羽日后称霸天下的心腹之患,但在那个时候杀刘的风险之大也是可以预期的。一旦杀刘造成刘部及项羽部属或

者诸侯军队的不服,出现的大乱,非项羽所能控制。何况两人原本相交甚笃,至于在一方愿意让步的情况下把事情做绝吗。项羽的这些盘算与顾虑,曹无

伤是不可能算到的,因此他的悲惨下场是不可避免的。

刘邦的巧妙对话

鸿门宴上刘项之间只对了一句话,仅仅这一句对话,项羽就把刘邦部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给卖了。据《项羽本纪》:刘邦天一亮就带了百馀随从至鸿门

见项王,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经过推敲,我们就会发现,刘邦一番话说得含含糊糊,但却含含糊糊得非常有效用。他在这个时刻绝对不会有任何指责项羽的意思,其出发点是解释与自责。他是来谢罪的,在这个时刻他只能自责,话里自责的内容,是指自己听信了小人之言而闭关不让诸侯入内一事。当然,刘邦所说的小人也含双关,不仅是自己听了小人的话,就是项羽准备大动干戈,也并非出于本意,而是由不相干的人在其中起了作用。换言之,刘邦不仅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也把原本应该由项羽承担的那份责任给开脱了。应该说在原本要起的冲突中,刘项二人都犯了错,刘犯的是小家子气的错,项犯的是绝情的错。而刘邦则把所有的错承担了下来,一下子就在境界上高出项羽。刘邦所言虽然仅寥寥数语,却起到了解开项羽的心结、并使自己脱困的作用,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这段话首先就提到的两人并肩作战情景,自然会让项羽的思绪回到艰苦作战的年代,从而念及两人原本存在的战友情谊;次及战略分工,也有战争时期两人相互配合默契的情分在其中;再及无意立下大功,表明不是自己有多大本事,完全是运气好;终及不详其名的小人尽出馊主意,让原本关系非常好的两兄弟产生矛盾。这番虚虚实实的话,基本上覆盖了项羽复杂的心理状态——战胜的豪情、立了大功的自负、失去灭秦机会的懊恼、拥有空前实力的狂妄、准备对兄弟动粗的自责心理,林林总总,在这里都受到照应。确实,对秦作战是最为艰苦卓绝的事,无数先烈壮志未酬、饮恨而终。而他们好不容易熬到了最后胜利,这个战友情份正是弥足珍贵的。有了刘邦的这番表白,再加上没被记载下来的利益交换,项羽肯定也动了真感情,觉得自己之前准备消灭刘邦的冲动太过分了,他也作了自责,他的话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即“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过来搬弄是非,我又怎么会想起来要做如此绝情的事。”这样的回答固然有项羽把刘邦的话给听岔了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项羽已知道刘邦决意归顺的底,便觉得先前准备火并一事太过绝情,也做了自责。不自责也不合适,本来嘛,人家只是想把住胜利果实,怕别人来抢;你可是一下子就要抢走一切,还要要人家的命。后者的错显然比前者要大,且不可挽回。只是这个自责的后果,是将曹无伤当了垫脚石,让自己下得台阶来。后人以为,项羽如此轻率地把刘邦部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给卖了,实为一大损失。但此时项羽已完全知道刘邦彻底让步的底线,便没有必要与刘邦闹翻。既然不打算撕破脸,此时将曹无伤抛出来,正好可以减轻自己道义上的压力,让自己下得台阶来。曹无伤是你刘邦的人,让你自己去杀好了,与项羽无关,根本谈不上什么损失。确实,在不打算与刘邦撕破脸的情况下,曹无伤的死活对项羽来说根本无所谓。我们不妨想象一下项羽当时的心态,可能听了项伯的转达,及看到刘邦恭敬地来访,项羽一下子觉得自己此前做得太过了,脸上有点下不来。是呀,人家也是千辛万苦,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功劳,让自己省了不少劲。而自己情况不明,就准备一步做绝,真到了那一步,情何以堪。在这个面子上下不来的时候,有个现成的曹无伤,不把他拖下水分担一点岂不愚蠢之至。所以项羽对刘邦的答话,就有很大的为自己开脱的成分。在化解危机方面,这哥俩的处事方式非常相似,自责+委过于人。细分析一下,刘邦的意思是,这事是我的不对,都怪那些不懂事的小人尽出馊主意,造成现在兄弟失和,我有责任哪。

项羽供出曹无伤 刘邦这么一坦白,项羽也说了,我做得也不好,不过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说事,我也不会这么做啊。看来这两个人是要维持关系的,全是外人在捣鬼。是啊,原来两人关系很好,都结拜为兄弟了,怎么居然发展到都准备火并了。噢,原来是曹无伤这小子使得坏。所以项羽供出曹无伤很正常,而将曹无伤通风报信一节瞒过不说,才不合情理,毕竟在这万分尴尬的局面下,当局者都要过关嘛。刘邦过关的办法是放低身段,低声下气,出让利益;项羽显然不能如此丢份。怎么办,把曹无伤拿过来搪塞,得其所哉。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一事,与其说是除奸,但更多的是撒气。因为无论曹无伤是否通风报信,只要刘想王关中,项羽及诸侯联军肯定不会答应,结果还是当不成,有没有曹无伤,结果都不会有什么两样。但一下子亲手把差不多吃下肚的胜利果实拱手让人,刘邦这个心里啊,怎一个痛字了得。这个曹无伤的死于非命,实实在在是自找的。司马迁引用古人的话说是“祸莫大于欲利”,那么,这个曹无伤之死就是欲求利的结果。如果仅仅是想活命,双方打起来临阵投降也可以活下来嘛。其通风报信的目的,无非是想在事后从项羽阵营为自己谋个有利地位。谁知刘项两家之间的疙瘩并非解不开,而一旦战云消散,水落曹出,不死何之。

曹无伤是栽在自己手上 当然,有些事不到最后是看不出结果的。如同买卖股票,哪个人不是经过百般思索、反复比较权衡,认定百分之九十九会看涨,才会持有,但事与愿违的情况多了去了,欲益反损、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我们自己就经历过或身边就不时发生,但这是生活的严酷性所决定的,谁也没有办法。只可惜了曹无伤这个老革命,为了过上理想中的好日子,将一生名节押在了刘项必火并一事上,不仅是送了老命,而且其反秦的功劳就此一笔勾销。因此,也用不着说曹无伤是什么内奸,他不过是个财迷心窍、自以为精明的人,只不过是人算不过天,到头来却栽在自己手上,死都死得没名没份。

6死因分析

曹无伤何许人也,他是导致鸿门宴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刚刚出场就立即谢幕的小丑一样的人物,却让历史永远地记住了他。他出生在哪一年我不知道,但是他肯定是死于公元前206,死亡时,他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官至左司马。左司马在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这也是“司马”一姓的来历),那是比较大的官了,可不是唐朝那司马。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值得一说的是,唐代大诗人元稹,在我们达州(当时叫通州)当了几年司马,今天当官的为了借他的名声来个文化搭台,有意无意地误导人们认为元稹作过达州的父母官,其实,元稹在达州时,完全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当了几年司马,仅在临走前代理了几个月刺史。

《史记·项羽本纪》

曹无伤是被刘邦在九死一生的鸿门宴上逃回,惊魂未定之时,就以叛徒的罪名杀死的。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传神地在“杀”字前加了两个字“立诛”。没有使用审判,没有使用秋决,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立诛”表明,这是刘邦回家之后气急败坏而又迫不及待干的第一件事情。

那么,刘邦为什么会这样干呢?很简单,《史记·项羽本纪》载,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曹无伤在关键时刻卖主求荣,弄得刘邦差点送了性命,刘邦岂能饶过他。

那么,曹无伤为什么会出卖自己的领导呢?首先是曹无伤身上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陷。项羽与秦主力拼死相博,好不容易才来到函谷关,可是,刘邦已经先一步进关并拿下了咸阳,楚王早有“先入咸阳者王之”约定,灭秦的巨大荣耀又被实力远远不如自己的刘邦得到,项羽当然不高兴了。《史记·高祖本纪》载:“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欲以求封”的曹无伤,听说项王怒,于是落井下石,希望能够以自己领导的血铺垫自己升官发财的阶梯,我只能用张学友的歌来说“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呜呜呜”。好你个曹无伤,原来你看见项羽人多势众,你就利欲熏心,见风使舵。其次,利欲熏心的人往往利令智昏。刘邦与项羽的确在利益上发生了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就一定会让他们火并一场吗?人多势众就一定能笑到最后吗?

当然,有些事不到最后是看不出结果的。如同买卖股票,哪个人不是经过百般思索、反复比较权衡,认定百分之九十九会看涨,才会持有,但事与愿违的情况多了去了,欲益反损、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我们自己就经历过或身边就不时发生,但这是生活的严酷性所决定的,谁也没有办法。正如1948年,国统区的老百姓大多不知道共产党很快会坐江山一样。那时,我舅舅在上海交大读书,参加了共产党,接连写信回来,要我外公当开明绅士,把多余的田地分给穷人,我外公怎么可能这样做呢?结果解放以后被斗争而死。

曹无伤不了解项羽,也没有认清刘邦。我们先来看看曹无伤告密的三个主要内容:一,“沛公欲王关中”。这是当时明摆着的事实,不为了“王关中”,辛辛苦苦打进来干什么,刘帮当然想拥有关中这块金城之地。项羽到不一定想“王关中”,因为后来他杀入秦都咸阳后,并未利用关中之人文地利,就地为王继而成其帝业,一翻烧杀掳掠后就回了江苏老家。其原因一语道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说“发了财不回家,就如同穿着漂亮衣服在夜晚走路,谁知道啊”。所以我们可以说,“沛公欲王关中”并不是项羽发怒的主要原因。二,“令子婴为相”。项羽与刘邦不同,对秦有亡国破家的深仇大恨,在项羽的灭秦计划中,应该将秦宗室斩尽杀绝,后来他也是这样干的,他显然也不想让秦王子婴活下来。因此,刘邦立子婴为相一事,也为项羽所不能容忍,但是问刘邦要个子婴等人,这是小事,也不应该是项羽发怒的主要原因。三,“珍宝尽有之”。这其实才是项羽发怒的主要原因。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身经百战,好不容易打到了秦都,可是,好东西却别人先拿了。怎么不先让大哥我先挑选啊。我拼了老命才来到这里,结果名没有得到,利没有得到,那怎么行?

然而,在鸿门宴之前,通过项伯,刘邦已经明确示弱,为了尊重大哥,我已经“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了,一切都等着项哥(其实,刘邦大项羽20多岁)来处理,项羽已经没有了杀刘之心。后人分析刘邦能够死里逃生有三个原因,一是与项伯“结为婚姻”,有了亲家帮助,二是樊哙闯入干扰了会场上项氏集团的注意力,三是及时逃离避免了节外生枝。虽然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显然,这都不是主要原因。如果项羽一心一意要杀刘邦,鸿门宴上刘邦就是有100个脑袋也被砍了。

鸿门宴上刘项之间只对了一句话,仅仅这一句对话,项羽就把刘邦部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给卖了。据《项羽本纪》:刘邦天一亮就带了百余随从至鸿门见项王,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经过推敲,我们就会发现,刘邦一番话说了三层意思: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是提醒项王,我们是兄弟,我们并肩作战,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不是敌人,我们没有敌我矛盾。这自然会让项羽的思绪回到艰苦作战的年代,从而念及两人原本存在的战友情谊;次及战略分工,也有战争时期两人相互配合默契的情分。二,“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这是刘邦表明自己无意立下大功,表明不是自己有多大本事,完全是运气好才抢了大哥你的风头。放下身段,自轻自贱,这也只有刘邦才干得出来哦,难怪有人后来说“楚汉之战”的流氓和贵族的战争。三,“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这是刘邦给项王恭恭敬敬送上的一块缓解矛盾的下台石,这显然是一句还没有说完的话,然而项王害怕承担不义的罪名,急急忙忙就顺势而下了:“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过来搬弄是非,我又怎么会想起来要做如此绝情的事。”刘邦在这里本来是自责,是指自己听信了小人之言而闭关不让诸侯入内一事。当然,刘邦所说的小人也含双关,不仅是自己听了小人的话,就是项羽准备大动干戈,也并非出于本意,而是由不相干的人在其中起了作用。换言之,刘邦不仅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也把原本应该由项羽承担的那份责任给开脱了。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项羽接过来的话却让自己惊出一身冷汗,他根本没有想到,叛徒原来就在自己身边。后人以为,项羽如此轻率地把刘邦队伍里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贱卖了,实为一大损失。但此时项羽已经没有必要与刘邦闹翻。既然不打算撕破脸,此时将曹无伤抛出来,正好可以减轻自己道义上的压力,让自己下得台阶来。曹无伤是你刘邦的人,让你自己去杀好了,与我项羽无关,根本谈不上什么损失。确实,在不打算与刘邦撕破脸的情况下,曹无伤的死活对项羽来说根本无所谓。况且,叛臣贼子,谁都讨厌。今天能够背叛他,明天就不能够背叛我吗?抛出曹无伤,正好表现出我项羽的光明磊落。曹无伤,你好贱,你成了别人为了自己颜面而随意抛弃的棋子。

在历史的舞台上能够叱吒风云、笑到最后的肯定不会是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的小人。小人们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时得势,但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历史上本来没有他们的位置,只是有时为了衬托英雄豪杰的不平凡的经历与光辉的业绩,才让他们在历史上时隐时现。

曹无伤死了。曹无伤该死。这正应了那句新格言:“出来混,早晚都是要还的。”

曹无伤啊,长得笨不是你的错,长得笨还要耍小聪明就是你不对了。别怪刘哥心狠手辣,别怪项哥无情无义,更别怪造化弄人,时运不济,会怪就怪自己眼睛长到

视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