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曾繁森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中文名字:

曾繁森,196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曾繁森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教授、博士生导师[2]。广东省政协六、七、八届委员。发表论文60多篇,发明专利多项,编写了《高分子物理学》、《高分子结晶结构与高分子共混原理》、《高分子多相复合结构》等本科及研究生教材[3]目录

1简介:

2触类旁通勤应用,治学严谨作表率

3尽责科研服务,促进高分子工业发展

4老年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目录

1简介

曾繁森,196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政协六、七、八届委员。发表论文60多篇,发明专利多项,编

写了《高分子物理学》、《高分子结晶结构与高分子共混原理》、《高分子多相复合结构》等本科及研究生教材。承但并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

目20多项,其中“ML复合材料”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将,“成核剂改性聚丙烯”获广东省科协优秀论文三等奖、广东睡高教局优秀成果二等奖,“混

凝土高效减水剂”获广东省新产品奖。

2触类旁通勤应用,治学严谨作表率

曾繁森看书非常广泛,他不仅对高分子知识十分熟悉,而且对应用到高分子的专业知识也十分注意学习。他经常给他的学生和同事讲,专业知识绝不是专

一的知识,研究高分子的人也应了解其他学科,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到高分子方面才能开拓视野,活跃思维,触类旁通。如他申请到的“土壤改良剂”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改良剂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国内外很多人在研究,但都没能把高分子和土壤学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许多高分子学者忽略

了土壤学方面的知识。于是土壤方面的专著、期刊及测试方法等便成了曾繁森的读物,他终于以让土壤专家吃惊的土壤知识和渊博的高分子知识获得了该

项目。另外曾繁森还十分注意设备装置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时他不仅能提供操作工艺、工艺流程,而且还能对设备进行选型和设

计。同时曾繁森也强调对专业知识理解和深度,他常对研究生讲:看到一篇好文章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提问题,然后逐渐地查找、解决,这样才能抓住

一篇文章的核心,把整篇文章吃透。而且他读书很注意摘抄、作笔记。曾繁森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身体力行地带头做实验,特别是对有关数据拿不准

时,他会反复地证明。他的一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数据有些疑问,他就让自己的学生延迟答辩,亲自和这位学生做实验,从中找出影响因素,最后找出问题所在。

3尽责科研服务,促进高分子工业发展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曾繁森领导的课题组研究成果有数十项,与这些项目转让协作的单位几十家,通过这些企业得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

量的,极大地促进了广东省高分子工业的发展。

曾繁森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这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他多次承担并很好地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经过这些基金项目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他和课题组成员的基础理论水平。

在雄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他结合每个研究项目的实际情况,从现实出发,把理论基础的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生产力。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

项目“高磺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合成”之后,曾繁森对这种树脂的应用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调查,了解到这种树脂能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水泥减水剂,并

且基本上依靠国外进口的事实,他就带领课题组成员努力攻克难关,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终于研制成功了最新型的高效水泥减水剂,并成功地转化为生

产,建成了年产6000吨的高效水泥减水剂厂,使该产品达到国际领行水平,超过了代表目前世界水平的国外同类产品。在项目转让过程中,协作方提出独

家转让,虽然承诺的条件并不优惠,但曾繁森考虑到目前我国建材行业中使用的新型功能材料比较落后和依赖进口的现状,为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完

善的生产技术和高品质的产品才能和进口的媲美,所以他决定独家转让。期间曾有多个厂家来洽谈转让,均被他婉言谢绝,别人说他傻,他说,办事要讲

实效,要本着对转让方负责的宗旨进行合作,这是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可见他把技术服务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4老年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曾繁森无论在教学科研还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他都秉着实事求是、务实的工作态度,坚持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对同事,他总是以诚相待,

特别是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勇担风险;对学生,他倾囊相授,耐心解答,爱如子女;对企业,对社会,不辞辛劳,不求名利,志在祖国发展,社会进步。

曾繁森在广东省有不少相交颇深的企业界朋友,他们尊重曾教授的学识,更尊重他的人品。广州佛山顺德、中山的不少大厂、著名企业,如华

润、威力等多年来一上保持着与曾繁森的联络与交往。产品结构的改造,引进新产品的可行性论证,厂方都会主动征求曾教授的意见。曾繁森成了这些企

业的“编外顾问”。在办公室,他常接待一些由朋友的朋友介绍来的不速之客,这些客人多数是带着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前来请教的,曾教授热情地帮他们

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甚至具体到什么地方可买到什么化学原料。客人们带着疑问来,带着答案满意而去,临别时,总是盛情邀请

曾繁森吃饭或给一些红包,但他总是推辞不受。他经常说:一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在某方面掌握较多的知识,固然是件好事,但若能做到尽自己的所学将

学识奉献给社会,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一点贡献就更好了。曾繁森不管在校内校外都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这与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

曾繁森教授已60多岁了,除了指导研究生之外,还担任着教学、科研任务,还经常到企业去了解调查,他的工作量每年都是超额的,家人和同事劝他多休

息一下,但他总闲不住,勤读的习惯仍在,务实的作风仍存,他还要继续为学生、为企业界朋友、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老年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正是他此时的写照。

词条标签: 曾繁森

视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