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为何在升迁途中犯事?曾国藩的为官经验,两个字可绝处逢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有些人为何在升迁途中犯事?曾国藩的为官经验,两个字可绝处
[1] 官场有官场上的文化,如果不懂官场文化,不要说获得持续升迁,就是要想保住头上的乌纱帽,也要十分谨慎。
如果细心观察官场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会发现,有些人能力很强,也不爱钱财,却往往在升迁途中犯事,和升迁失之交臂,可有一类人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也没有八面玲珑的交际,却总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获得意外升迁。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要么是他有后台,要么是他有大把大把的银子。而晚清名臣曾国藩早年在京城为官的时候,这两样东西他都不具备,可他为何总能在危急关头获得升迁呢?
曾国藩的为官经验,两个字可绝处逢生,即:布局。下面,我们通过曾国藩在官场上的真实案例,一一讲解这两个字的微妙之处。
为官时,目光要长远
曾国藩在礼部侍郎的位置上时,就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前途了。
当时的道光皇帝年老体衰,加上常年操劳,身体每况愈下,让每个朝中的大臣都人心惶惶。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道光皇帝驾崩,新皇帝即位后,自然会对朝中老臣来一次大调理,换上他的心腹之人。
可谁才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呢?由于当时没有立太子,这成了皇宫中最为机密的事情,除了道光皇帝本人外,外人一概不知。
况且,曾国藩为官谨慎,害怕卷入储君之争的宫斗中,也从来不去打听,也不敢打听。
但目光长远的曾国藩还是从一些细微的变化中,发现了端倪。其中,有两个人物引起了他的关注
一个是军机大臣、首辅大臣穆彰阿。穆彰阿作为曾国藩的恩师,他早年的升迁得到其大力提拔,可随着曾国藩官职越做越大后,他发现,穆彰阿喜欢结党营私,广结党羽,在很多关键位置上,安插了大量心腹。
另外,曾国藩还发现,在道光皇帝晚年的时候,穆彰阿虽然独揽朝政,可皇上对他并不信任,其提出的很多施政举措都被驳回。弄的穆彰阿颜面尽失,开始牢骚满腹,大有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的想法。
这是一个危险的人物,熟悉官场文化的曾国藩推断,如果道光皇帝驾崩,新的继位者在调整朝中大臣的时候,首当其冲就要换掉他了。
为此,曾国藩开始远离穆彰阿,两人的政见在朝中甚至水火不容。有好几次,穆彰阿都想置曾国藩于死地,可无奈小心谨慎的曾国藩让他无法找到打击机会。
另外一个人物就是御前侍卫、散秩大臣肃顺。此人是真正的皇亲国戚,掌管着朝廷的禁卫军,权力本就很大,可曾国藩发现,肃顺不仅负责朝廷的安危,还出任了御前大臣署领侍卫内大臣,已经开始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参与朝政了。
朝中这些显赫人物的职位变化,让曾国藩发觉到,道光皇帝已经开始为他的继承者铺设道路了。因为只要朝中的禁卫军掌握在自己人手中,无论谁发动宫廷政变,都无异于以卵击石。
曾国藩虽然和肃顺来往并不密切,但由于曾国藩每次外出办事,都得到其派侍卫随行保护,而且很多奏折也是通过肃顺之手,转递到皇上手中,因此,无形之中,两人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盟。
曾国藩的布局是正确的。果然,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皇帝继位后,就开始对穆彰阿曾经推荐的人才进行无情打压,很多人不是被革职,就是被纳令回家养老。
可咸丰皇帝对曾国藩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穆彰阿门下的首席弟子,为穆党人物,也决定要将他扫出朝廷。
而曾国藩决定利用咸丰皇帝的心理,不仅要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还决定再次获得升迁机会。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做的呢?
布局要避免自投罗网
曾国藩后来在总结自己的为官之道时,也认为为官要善于布局,可如果方法不当,就无异于自投罗网,给自己的升迁带来安全隐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