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服飾
|
|
|
服飾( apparel ),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上溯至原始社會。《鑒略.三皇紀》:「襲葉為衣裳」;《物原·衣原第十一》:「有巢氏 [1] 始衣皮」;人類最早用樹葉、動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飾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發端。
裝飾人體的物品總稱,包括服裝、鞋、帽、襪子、手套、圍巾、領帶、配飾、包、傘等。古人用來遮羞,而今人對於新事物的認識不斷進步,服飾的材質、款式也多種多樣。
服飾起源
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上溯至原始社會。《鑒略.三皇紀》記載:「有巢氏以出 [1] ,襲葉為衣裳。」;明代羅頎《物原·衣原第十一》就有:「有巢始衣皮」的記載,以上記載是說有巢氏 [1] 最早教民用樹葉、動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飾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發端。
詞目:服飾
含義:[dress and personal adornment] 衣着和裝飾
引證解釋
1 .佩玉之飾。指玉器的彩色襯墊。
《周禮·春官·典瑞》:「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設其服飾。」 鄭玄 註:「服飾之飾,謂繅藉。」 崔顥《盧姬篇》:「君王日晚下朝歸,鳴環佩玉生光輝。」
2.衣服和裝飾。
《漢書·張放傳》:「 放 取皇后弟 平恩侯 許嘉 女,上為 放 供張,賜甲第,充以乘輿服飾,號為天子取婦,皇后嫁女。」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二:「倅問婦人服飾狀貌,乃其亡妻叢塗寺中也。」
清 徐士鑾 《宋艷·叢雜》:「 唐 代宗 朝,令宮人侍左右者,穿紅錦靿鞾。是轉效賤妓服飾也。」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休勒 年約四十歲……他的華麗的服飾和他萎縮的外形極不相襯。」
《詩經.碩人》:「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碩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3.穿衣佩飾。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葉令祠》:「 喬 曰:『天帝獨欲召我!』沐浴服飾,寢其中,蓋便立覆。」
搭配
主要分類 :上衣、褲子、飾品。
上衣包括;毛衣、襯衣、半袖、外套、羽絨服、西服、胸罩等
褲子包括;短褲、內褲、長褲、西褲等
飾品包括:頭飾,胸針,紐扣,褲帶戒指,耳飾等
極好的兔毛混紡面料手感很好,絨絨的毛線質地,在微涼天帶來一絲暖意,帶給肌膚暖暖的貼心感覺。修身的版型具有顯瘦效果,收腰的設計與微微蓬蓬的裙擺,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更加顯得腰部的纖細,同時表現完美的腿部線條。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又是人類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外,還代表着一定時期的文化。「衣」字,在古代除了統指身上穿的衣服,另有廣義和狹義兩個解釋。狹義上的衣,專指上衣;廣義的衣,包括一切蔽體的東西。飾,以增加人們形貌的華美。服飾主要具有三方面作用:禦寒、遮羞、裝飾。它的產生和演變,與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地理、歷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都有密切關係,相互間有着一定影響。各個時代、不同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服飾。我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稱號。自夏、商起,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西周時,已基本完善。戰國期間,諸子興起,思想活躍,服飾日新月異。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服飾愈益華麗,形制開放,甚至有袒胸露臂的女服。宋明以後,強調封建倫理綱常,服飾漸趨保守。清代末葉,西洋文化東漸,服飾日趨適體、簡便。
服裝搭配
現代服飾搭配已經不再僅僅是兩件配飾而已,而是整體的一種美觀。世界服飾搭配潮流一直是由歐美引領的,中國和日韓受到一些影響後,也相繼出現了一些與世界時尚界相互接軌的潮流搭配風格。
古代服裝
歷史介紹
中國漢族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如戰國所撰《呂覽》記述,黃帝時「胡曹作衣」;或說:「伯余、黃帝製衣裳。」這個時代,從考古發掘的文化遺存對照,應該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這個時期內出土的實物有紡輪、骨針、綱墜等,又出土有紡織物的殘片。我國甘肅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繪,已將上衣下裳相連的形制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周代是漢族冠服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這時候,有關服飾的文字記載十分多見。青銅器銘文中,有關服飾的記載有「虎冕練里」(毛公鼎)、「女裘寶殿」(周、伯蔡文簋)等。隨着等級制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弔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了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於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服飾有兩大功能:一是區別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處的場合。古代政府對全天下的人,都有規定的服色,從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詳細規定,因穿制服的人,多屬上層階級,是人們企羨的對象。時代不斷變遷,中國文化中不斷加入外來文化,流行服色也會反過來影響制服服色,在這兩種服色文化互相激盪的結果。古代的服裝,依穿着場合,原則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種類愈多,可以用的顏色愈多。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 [6] 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傳統漢服形制
冕服:禮服中最尊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朱色,諸侯為黃朱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其制,詳見《禮記·深衣》。最要者為「續衽,鈎邊。要縫半下。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拙之及肘……袂圓以應規,曲夾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君臣冠冕服》雲:「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辟積無數,謂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傳統女裝
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1]
參考文獻
- ↑ 它常被當成雜草,農民見了連根拔,卻不知是珍貴的「葉里藏珠」,騰訊,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