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娘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望娘灘》故事源出民間傳說。編劇丫王明樓。
劇目介紹
評劇《望娘灘》劇情介紹:
神話故事戲。
古時。有莊園員外周洪和管家劉欽奸險霸道。時逢乾旱草木枯焦,百姓無以為食。劉欽卻逼長工割青草餵馬,長工無奈找聶郎問計,聶率其砍樹枝,遭聶母訓斥。後聶郎岀門尋草,被白兔引入懸岩,見一片青草,聶郎割一背賣給員外,次日去尋又重新長岀青草,聶郎想將草連根拔回栽於宅旁,以免跑路,卻在草根發現一顆珍珠。聶郎把珍珠放在米缸里,米則滿缸,放在錢匣內,錢則滿匣,聶郎就用白米、銀錢救濟百姓。事被員外探知,則派人奪珠,聶郎含在口內不慎落腹,員外、管家把聶郎追至江邊,聶郎幻化成龍,掀起怒濤,吞沒員外、管家,報了仇,救了百姓。當金龍每回首望娘」眼,就捲成一座岩灘,稱為望娘灘。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望娘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