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天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木天蓼為獼猴桃科植物木天蓼(Actinidia polygama (Sieb. et Zucc.) Mip.)的枝葉。分布東北、西北及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浙江、雲南等地。味辛,性溫。歸肝、腎經。具有祛除風濕,溫經止痛,症瘕的功效。治療中風半身不遂,風寒濕痹,腰疼,疝痛,症瘕積聚,氣痢,白癩風等病症。[1]
- 中文學名 :木天蓼
- 別 稱 :天蓼、藤天蓼、天蓼木、金蓮枝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 側膜胎座目
- 科: 獼猴桃科
- 屬: 獼猴桃屬
- 種: 木天蓼
- 分布區域: 東北、西北及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浙江、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 春秋
- 用法用量: 煎湯,3-10克
- 毒 性: 微毒(《別錄》)
- 貯 藏 :乾燥儲藏
目錄
形態特徵
木天蓼藤本,高達7m。嫩枝略有微毛;髓白色,實心。單葉互生;葉柄長1.5-2.5cm;葉片薄紙質,寬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5-14cm,寬4-8.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闊楔形或近心形,邊緣具尖鋸齒,上面無毛或有細刺毛,下面沿葉脈有柔毛;花1-3朵腋生;花單性,雌雄異株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花梗長0.5-1.5cm,中部有節;萼片通常5,連同花梗略有短柔毛或光滑;花瓣5-6,白色;雄蕊多數,花柱多數。漿果長圓形至卵圓形,長2-3cm,徑約1cm,黃色,有喙,無斑點,可食,花期5月,果熟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達3200m的山地林中。分布東北、西北及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浙江、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小枝細長,直徑2.5mm,表面無毛,白色小皮孔不明顯;斷面髓大,白色,實心。葉薄紙質,完整葉片卵形或橢圓卵形,長7-14cm,寬4.5-8cm;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散生少數小刺毛,下面沿脈有捲曲的柔毛,有時中脈有少數小刺毛,兩面均枯綠色;葉柄近無毛,長1.5-3.5cm。氣微,味淡、澀。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2.促進唾液分泌
3.對循環、呼吸的影響
4.對平滑肌的作用
5.對性腺的影響
6.其他作用
相關論述
1.《唐本草》:「味辛,溫,有小毒。」「主癥結積聚,風勞虛冷。」「木天蓼,生山谷中。作藤蔓,葉似柘,花白,子如棗許,無定形,中瓢似茄子。味辛,噉之以當姜、蓼。其苗藤切,以酒浸服,或以釀酒去風冷症癖。所在皆有,今出安州、申州。」
2.《本草拾遺》:「木天蓼,今時所用,出鳳州。樹高如冬青,不凋,出深山。人云多服損壽,以其逐風損氣故也。不當以藤天蓼為注,即雲木蓼,豈更藤生?自有藤蓼爾。」
3.《開寶本草》:「木天蓼,出山南,大樹。《本經》有木天蓼,即是此也。蘇敬注云南,藤生,子辛,與木又異,應是復有藤天蓼。江、淮、南山間有木天蓼,作藤著枝,葉如梨,光而薄,子如棗,辛甘,大主風血羸痹,腰腳疼冷,取皮釀酒,即是蘇引為天蓼注者。」
入藥部位
枝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祛除風濕,溫經止痛,症瘕。[2]
主治
治療中風半身不遂,風寒濕痹,腰疼,疝痛,症瘕積聚,氣痢,白癩風。
相關配伍
1.治大風疾:天蓼(刮去粗皮,碎銼)四兩。以水一斗,煎取一升,去滓,將汁煮糯米為粥,空心食之。如病在膈上即吐出,在中膈即汗出,在膈下即轉出,宜避外風。(天蓼粥《經驗方》)
2.治白癩風:天麻一斤,天蓼木三斤。上藥,銼如大豆粒,用水三斗,入銀鍋或石鍋中,煎至一斗二升,濾去滓,卻於慢火上,煎如稀餳,每天食前,用荊芥、薄荷酒調下半匙。(天麻煎《經驗方》)
3.治氣痢久不止:預采木蓼曝干,用時搗羅為末,食前,粥飲調下一錢。(《聖惠方》)
4.補五勞,祛風益氣:天蓼木十斤(銼),秫米一碩,細曲十斤(搗碎),黑豆二斗。上以水三碗,先煮天蓼木取汁一碗,去滓,其秫米、黑豆一處淨淘,蒸熟放冷,以藥直者拌和令勻,入不津瓮中密封,三七日開,溫飲一盞,日再為良。(天蓼木酒《聖惠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克。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耗氣,不宜久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春、秋季采,曬乾或鮮用。
二、炮製方法
1.淨劑:除去雜質。即得淨木天蓼。
2.切制:取上述淨劑,淋水潤透,切段,曬乾,篩出灰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