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木槿子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4920285&sid=5139329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木槿子 漢語拼音:Mù Jǐn Zǐ |
木槿子,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syriacusLinn.)的果實。味甘,性寒。歸肺、心、肝經。具有清肺化痰,止頭痛,解毒的功效。治療痰喘咳嗽,支氣管炎,偏正頭痛,黃水瘡,濕疹等病症。[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木槿子
拼音名:Mù Jǐn Zǐ
英文名:Fruit of Shrubalthea
別名:朝天子、川槿子、槿樹子木槿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ibiscus syriacus L.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果實。
採收和儲藏
9-10月果實現黃綠色時採收,曬乾。
原形態
木槿 落葉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黃色星狀絨毛。葉互生;葉柄長5-25mm,被星狀柔毛;托葉線形,長約6mm,疏被柔毛;葉片菱形至三角狀卵形,長3-10cm,寬2-4cm,具深淺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鈍,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整齊齒缺,下面沿葉脈微被毛或近無毛。花單生於枝端葉腋間,花梗長4-14mm,被星狀短絨毛;小苞片6-8,線形,長6-15mm,寬1-2mm,密被星狀疏絨毛;花萼鐘形,長14-20mm,密被星狀短絨毛,裂片5,三角形;花鐘形,淡紫色,直徑5-6cm,花瓣倒卵形,長3.5-4.5cm,外面疏被纖毛和星狀長柔毛;雄蕊柱長約3cm;花柱枝無毛。蒴果卵圓形,直徑約12mm,密被黃色星狀絨毛。種子腎形,背部被黃色長柔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部
原產於我國中部各地。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台灣等地,均有栽培。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為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5-3cm,直徑1.0-1.6cm。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密被黃色短絨毛,有5條縱向淺溝及5條縱縫線;頂端短尖,有的沿縫線開裂為5瓣;基部有宿存鍾狀花萼,5裂,萼下有狹條形的苞片7-8枚,排成1輪,或部分脫落;有殘餘的短果柄;果皮質脆。種子多數,扁腎形長約3mm,寬約4mm;棕色至深棕色,無光澤,四周密布乳白色至黃色長絨毛。氣微,味微苦;種子味淡。以身干、色黃、蒂綠、不開裂為佳。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粉末棕黃色。①星狀毛淡黃色,由2-10數個角狀細胞組成,基部合併一簇;脫落的單個毛呈長梭形、楔形、長三角狀分枝,平直或彎曲,長50-460μm,直徑17-34μm,先端尖或鈍,壁增厚,木化,厚10-17μm。層紋明顯,表面可見螺狀角質紋。②薄壁細胞內有時可見草酸鈣簇晶,直徑13-35μm。③內果皮石細胞黃色,1-2列排列緊密,壁極厚,可見孔溝及壁孔,層紋明顯。
化學成分
種子油含錦葵酸(malvic acid),胖大海酸(sterculinic acid),十四碳三烯酸(tetradcatrienoic acid),十六碳三烯酸(hexadecaterienoic acid),十六碳一烯酸(hexadeceno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十八碳一烯酸(octadecenoic acid),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十八碳三烯酸(octadeca-trienoic acid),還含a-β-δ-生育酚(a-、β-、δ-tocoph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萊油甾醇(campesterol),a-、β-胡蘿蔔素(a-、β-carotene),3,4-二羥基-β-胡蘿蔔素(3,4-dihydroxy-β-carotene)。
藥理作用
同屬植物Hibiscusesculentus果實的水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1/2半數致死量),對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鑑別
理化鑑別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熱浸2-3h,濾過,濾波照下述方法試驗:(1)取濾液2-3ml,蒸乾,加醋研1ml溶解,沿管壁加8滴濃硫酸,在兩液交界面出現猩紅色環,溶液上層漸變綠。(檢查皂甙)(2)取濾液滴於濾紙上,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暗藍紫色熒光。
性味
甘;寒
歸經
肺;心;肝經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止頭痛;解毒。主痰喘咳嗽;支氣管炎;偏正頭痛;黃水瘡;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各家論述
- 1.《綱目》:治偏正頭風,燒煙熏患處;又治黃水膿瘡,燒存性,豬骨髓調塗之。
- 2.《飲片新參》:清肺化痰,治肺風痰喘,咳嗽音瘖。[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