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版水印技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木版水印技艺是北京市的传统技艺。

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后,荣宝斋木版水印由原来只能印大不及尺的诗笺、信笺发展到能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地印制笔墨淋漓、气势豪放的《奔马图》及唐代周的《簪花侍女图》、宋代马远的《踏歌图》等大幅艺术作品,标志着雕版印刷术已发展到了巅峰。

2006年,木版水印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

起源发展

荣宝斋木版水印源于中国古代 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谓"版"套印,是根据画稿 笔迹的粗细长短、 曲直方圆、刚柔枯润,设色的深浅、浓淡、冷暖及色相的向 背阴阳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逐笔依次 叠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确无误,达到乱真的程度。 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有一名叫王阶的人便用此技术刻 《金刚经》扉页插图,现尚流传于世。唐以来书籍 多附插图, 十六世纪始有彩色套印。近数十年来,荣宝斋在这一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创新,于1896年设帖 套作,延聘刻、印高手,印制了大量精美的诗 笺、 信笺。民国期间荣宝斋重刊 《十竹斋笺谱》,使彩色套印和拱花术获得了延续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荣宝斋木版水印由原来只能印大不及尺的 诗笺、信笺发展到能 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地印制笔墨淋漓、气势豪放的 《奔马图》及唐代周的《簪 花侍女图》、宋代 马远的 《踏歌图》等大幅艺术作品,标志着 雕版 印刷术已发展到了巅峰,也说明荣宝斋木版水印技术已真正成熟。

简要介绍

荣宝斋位于北京市 宣武区 琉璃厂西街,其 木版水印技艺堪称一绝。荣宝斋的前身为" 松竹斋",创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 光绪二十年(1894年), 取" 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荣宝斋。荣宝斋前后延续计有三百余年历史,历来是书画界人士荟集、交流和乐于往来的场所。 荣宝斋制作的木版水印画名扬海内外,最著名的要数五代 顾闳中的 《韩熙载夜宴图》,复制过程历时8年,雕刻木版1667块,套印6000多次,使用了与原画 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贵颜料。荣宝斋的 木版画多次出国展出,也远销国内外,并被很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现在荣宝斋复制旧字画的技术足以达到 以假乱真的程度。[2]

主要工艺

   木版水印这种纯手工 印刷工艺有勾(分版)、刻(制版)、印(印刷)等 基本工艺程序和刻、剔、掸、描等特殊技巧,它以笔、刀、 刷子、 耙子、 国画颜料、水等 材料为基础工具,以追求复原传统书画的艺术形态、笔墨、神采为目的。 (一)勾描:由画师担任此项工作。第一步先分色,即把画稿上所有同一色调的笔迹划归于一 套版内,画面上有几种色调,即分成几套版。色彩简单的画面有二、三 套至八、九套版不等,工细而复杂 。要分到几十套,大幅的甚至分到几百套到一千六百于套 (如 《簪花仕女图卷》)。勾描时先用赛璐 璐版(即透明薄 胶版)覆盖在原作上,照着勾描;然后用极薄的 燕皮纸覆在勾描好的赛 璐璐版上再描。将描好以后的画稿,极其精细地反复检查其笔触、神韵,同原 作有无出入。之后,再从原作的色调和印刷需要分别勾出几套版备用。 (二)刻板:这是木版水印的第二道重要工序,即把勾在燕皮纸上的 画样粘在木板上再进行雕刻。该者除依据墨线雕刻外,还须参看原作,细心领会,持刀如笔,才 能把原作的精神和笔法传达得惟妙惟肖。 (三)印刷:这是木版水印画的最后一道工序,各分版刻成后,依次逐版套印成画。印刷使用的纸(或绢)、墨、色等材料和原作材料完全一致。 由于印刷用料及装裱形式与原作相同,因而木版水印的 复制品具有酷似原作的特殊效果。人们常誉为"艺术再现",几可乱真。同时由于木版水印全系手工操作,要 求水平高,生产过程时间长,产量少,因此,木版水印画也被作为一种艺术品而广受中外艺术爱好者欢迎。

成长历程

重拾技艺--鲁迅郑振铎印制诗笺     荣宝斋的 木版水印技术,是从印制诗笺开始的。所谓诗笺,就是带有 暗花和格纹的 信纸,是传统文人用的东西。清末的诗笺不但代表了雕版印刷技术的最高水平, 也体现了这个时期典型的绘画风格。进入20世纪30年代,笺纸的颓败之势日渐显现,旧有的店铺已经大多不再印制,技艺高深的技师又相继故去。一向对版画情 有独钟的鲁迅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他意识到如战火再起,这项流传千年的技艺恐怕真的就要泯灭了。 1933年,郑振铎受鲁迅之托,在京城寻找能够印制精美诗笺的地方。9月中 狂飙怒吼、飞沙漫天的一天,感到希望越来越渺茫的郑振铎寻到了荣宝斋。在荣宝斋 上下的配合下,两位先生的愿望最终实现了,这一民族遗产得以留世,多年后,郑振铎先生对此事仍然念念不忘。通过这次印制,荣宝斋又重新积聚了木版水印的技 术力量。

为张大千印制《敦煌供养人》   20世纪40年代文化界的一桩 公案,更让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1941年,张 大千携家人和弟子西去敦煌研习 敦煌壁画。不久传张大千为了临摹竟大面积破坏敦煌壁画的消息,全国震动。对于张大千打掉敦煌壁画的说法很多,一种较为流行的 版本是:张大千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时,张大千发现在早已剥落的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出现,他认为画的下面一定还藏着某种不为人所 知的东西。经过一番协商后,张大千决定打掉外面的一层。剥落之前,他先把上面一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了下来。剥落后,展现在他面前的果然是一幅敷彩艳丽、行笔 敦厚的盛唐壁画。张大千率领门生在敦煌两年多的时间,据说全部花费达"五百根 金条"之巨。他先后临摹了276件敦煌壁画。面对众多求画者,以卖画为生的他 却不愿出售其中的任何一幅。 此时,与张大千交往密切的荣宝斋经理 王仁山,提出以木版水印印制他临摹的敦煌壁画。终于,荣宝斋水印技师 田永庆试印的《敦煌供养人》赢得了张大千的赞许和 信任,也完成了我国雕版印刷由印制笺纸到国画作品的重大转折,震动了整个文化界。然而对于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来说,这仅仅是 牛刀小试, 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 荣宝斋施展绝技的广阔舞台。

精湛技艺--为徐悲鸿爱画做"美容"   新中国成立后,在郑振铎等文化界人士的奔走下,荣宝斋得以公私合 营。此时一批已在社会上成名的画家、技师,被吸收进入了荣宝斋,为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准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豪华阵容,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一步一步走向了完 善和成熟。 一次,徐悲鸿先生拿着他一幅在上世纪5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来到荣宝斋,说是一位英国友人爱上了这幅作品,但他心中又不忍割舍,希望用荣宝斋的木版水 印技术复制一幅。遗憾的是这幅作品马腿画的长了一些,但重画恐难达到其他部分的神韵,悲鸿先生询问是否可以用木版水印的方式加以修正。结果,这幅作品通过 木版水印技术的处理不但弥补了创作中的不足,同时还完整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其实,木版水印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最高程度地复制原作,复制水平之高,有时到 了原创者和 复制者双方都真伪难辨的程度。 后来,为了复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国宝级书画,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师田永庆,经过艰苦努力,最终发明了印绢上 水法,攻克了绢画印制的技术难关。此后,荣宝斋 的木版水印无论是 纸本,还是 绢本都普遍采用了这种上水的技法。清代 王云的《月色楼阁》是复制成功的第一幅绢本木版水印作品。此幅作品开印制绢本国画的先 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铺平了一条走向木版水印技术巅峰的道路。

发展现状

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久已闻名海内外,其制作工场的师傅们均为艺林 楚翘。荣宝斋汇集了大量古今书画家的真迹或木版水印书画,供应 文房四宝,提供装裱、加 工修复等服务,为书画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便利,为繁荣书画艺术市场、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荣宝斋木版水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 雕版印刷技术并将之发扬光大,其技艺过程具有观赏价值,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现在木版水印正经历着后继乏人和市场 运营成本 高的考验,需要有关方面施以援手,帮助解决困难,走出低谷。

荣誉记录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