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本体感受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本体感受器
圖片來自腾讯新闻

本体感受器指的是位于肌肉、肌腱、关节囊和韧带等运动器官[1]处的感觉神经末梢等装置。本体感受器能够感受肌肉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感受关节伸展程度,并将这些感受变化的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以调节骨骼肌的运动,使人感受到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运动的变化等。

产品介绍

位于骨骼肌的本体感受器包括肌梭腱梭。肌梭是位于肌肉中的一种梭形感受器,位于肌纤维之间并与肌纤维平行排列。[2]肌梭在人体的骨骼肌内分布范围广,主要集中于四肢的手和足骨骼肌内。肌梭能感受到肌肉长度的改变,当肌肉被牵拉,长度发生变化时,肌梭内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接收到相应刺激从而被激活,刺激信号由传入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后,将会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腱梭也被称为高尔基器官或腱器官,主要分布在肌腱胶原纤维之间并且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状态,能感受肌肉的张力。腱梭与肌梭结构相似,其构成也是感觉神经纤维末梢缠绕数条腱纤维束,外包结缔组织囊。当肌肉受到外部或内部压力使肌肉收缩张力增大时,肌梭会受到刺激信号而被激活,传入神经纤维将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最后使该肌肉舒张。

位于关节囊、韧带、骨膜以及束间间隔等结缔组织中的本体感受器有鲁菲尼末梢(Ruffini endings [1] ,RE)、环层小体(Pacinian corpuscles,PC)、高尔基器末梢(Golgiedon organ like ending,GrOE)、游离神经末梢(FIee nerve end,FNE)4类,RE属于慢适应、低阀值的牵张感受器可感知关节的静态位置、内部压力以及运动时角度、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PC具有快适应、低阀值的特点,其作用是产生和传递关节的运动觉,并感知关节位置变化。GTOE是慢适应、高阀值感受器,在关节静止和动时作用不大,而在关节运动至极限位置时可敏感地感知韧带张力FNE是一种无鞘神经末梢,其作用是感知关节炎症和疼痛刺激,同时也具有高阈值特点。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亦称人体的“第六感”,是指人体对方向、空间位置、速度变化激活肌肉,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且在大脑、肌肉、关节等做出判断后产生相应的控制行为。或者表达为,在进行各种活动的同时人体能判断出身体及四肢所在位置的信息。根据不同的角度,本体感觉可分为平衡觉系统和运动觉系统,或者分为位置觉和运动觉,或者分为动态本体感觉和静态本体感觉等。各种分类方法都共同包含3个方面内容:(1)关节位置的静态感知能力;(2)关节运动的感知能力(关节运动或加速度的感知);(3)反射回应和肌张力的传出活动能力。前两者反映本体感觉的传入活动能力,后者反映其传出活动的能力。

传导通路

本体感受器感受到的肌肉张力、长度、肢体位置及运动状况的信息,其中有一部分也上传至大脑皮质从而形成本体感觉。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起终于肌、健、关节的感受器;中枢突起经后根的内侧部进人脊髓,在后角的内侧直接上升形成脊髓后索。在上胸部和颈部后索中可区分为两束:内侧为薄束,来自第六胸节以下的后根纤维,传导躯千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外侧为楔束,来自第六胸节以上的后根纤维,传导躯干上部和上肢的本体感觉。后索纤维进人延髓后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发出的第二级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者交叉,这是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延髓中线两侧上行,称为内侧丘系。在脑桥中,它居被盖部的前缘,向上进人中脑的被盖部,居红核的外方,再向上止于丘脑外侧核。

调节机制

1、从解剖结构角度上分析

本体感觉的作用主要是指对躯干和肢体的控制,由神经系统通过腱梭和肌梭、韧带等皮肤感觉之间的协调作用,对局部关节、肌肉张力的调节来实现。如果本体感觉下降,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也就降低,那么机体发生损伤的几率也将大大提高。人体在运动时,由于外界负荷使肌肉等组织张力和长度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该组织中的高尔基小体、环层小体等本体感觉感受器兴奋,这些感受器将兴奋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整合分析,通过反射性神经肌肉反馈机制在脊髓反射、认知系统、大脑系统3个运动控制水平上对运动做出合适的回应。

2、从生理机制上分析

本体感受器受到机械刺激时,感受器细胞膜的某些阳离子通道通透性增加,造成膜电位去极化,产生感受电位或发生器电位。这两种电位会经传入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并上传,这个过程中主要以电紧张扩布的形式传导。例如,机械牵拉会使肌梭感觉末梢的Ca通道开放时,Ca内流产生去极化感受器电位,然后它以电紧张扩布的形式作用于感觉纤维,激活Ca2+通道开放,引起Ca内增加,产生肌梭电位,进一步激活Na通道,产生传入神经纤维上的神经活动。

3、从运动参与程度上分析

理论上,本体感觉参与任何运动项目,但不直接参与。它是通过控制肌肉、关节以调整身体各部位姿势,维持保障平衡,为动作的完成提供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可以促进动作结束后的身体平衡恢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