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朱熠
国籍 中國
知名作品



朱熠(ZhuYi)(1192-1269),字明远,名叔耀,号肃庵,温州府平阳县径口杉桥(今平阳水头三桥村)人。朱熠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朱伯魁,尚武好文。朱熠自小习武,臂力惊人,能挽二百斤的大弓,又爱好读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端平二年(1235)登第,历官阖门舍人、横州知州、雷州知州、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兼侍讲、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

人物生平

朱熠成年就离开了故乡,以武学上舍生的身份寄居临安。理宗端平二年,右科武举第一,他这时四十三岁,授秉议郎,迁阖门舍人(掌朝会议礼的武职宦,宋代可参与政事),差知沅州(今湖南阮陵县治、横州(今广西横县),复为阖门舍人,后来又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县)等地做过几年地方官。任职期间,办事公正廉明。不久调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替某嫔妃的弟弟写了一份婚启书,内有句云: "舍妹夫人十年陪风辇,霓裳犹粲朝霞,水流红叶之无心,琴续朱弦而有托。琼台不怕雪,甫歌采鸾之诗,玉杵曾寿霜,辱聘云英之咏。"

人物仕途

文辞雅典华丽,深得理宗皇帝赏识,从而青云直上。先持旨授带御器械,兼干办皇城司,差知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继迁度支郎官。拜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宝佑元年至四年,擢右正言,迁殿中侍御史兼侍讲,左谏议大夫。宝佑六年,丁大全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朱熠升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事(按:枢密院为宋代最高军事机关,与中将分掌军政大权,其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宫为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数月进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特授中大、开庆元年,拜参知政事,时元兵渡江攻鄂州(今湖北武昌),破广西、湖南,丁大全以隐瞒军情被罢相,朱熠仍旧职,兼权知枢密院事,景定元年,左丞相吴潜被贾似道驱逐下放,皇帝下诏与权参政戴庆灯轮日判事,大政共议,名声大振。不久。贾似道入相,朱熠拜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又兼东官宾客。那年秋天,皇太子度宗赵禥受册礼成,进爵一秩,明年上《经武要略》、《孝宗、光宗实录》,再进二秩,他为官三十年,都是一帆风顺,一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宋代平阳武科在朝廷中最大的官。但自度宗登基以后,贾似道独揽大权,排除异己,一些人趁机挟嫌报复,连章交劾,把朱熠排斥出京师,先后知建宁府、平江府,最后一任是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咸淳四年,终于在监察御使胡用虎,常懋、中书舍人马廷鸾等相继弹劾下,落职送处州居住,不久又被迫还乡,次年死在老家,享年七十二岁。

人物相关

朱熠做了一辈子的官,历经宁、理、度宗三朝,但当时宋室偏安隅,几个皇帝都没有多大作为。朝相史弥远丁大全弄权,兵将不振,边防虚弱,加上连年灾害,人民陷于水深火热。宝佑初年,朱熠担任右正言,揭发了边防军,勾结官吏。盗窃库财经商牟利的违法行为,要求严予惩办。他眼看国用日益不足,前线馈饷缺乏,又上疏说,真宗仁宗时,全国只有一万多官员,现在却增到二万四千余人,"境土蹙而赋敛繁",提出"欲宽民力,"必汰冗员",获得一些朝臣的支持,亦为理宗所赞许,但没有果敢实施。宝佑五年,沿海地区出现垄断盐源的官商,对国家与人发危害极大,他再上了"请措置浮盐"的奏疏,说,"贪墨无耻之士大夫,知朝廷住买浮盐,垄断而笼其利,累累灶户,籍铢两之盐,以延旦夕之命,今商贾不得私贩,朝廷又不与收买,则是绝其衣食之源矣。"他认为政府应采取高于正盐(公盐)的价格,收购浮盐(私盐),使盐民乐于把浮盐卖给国家。"所得盐息经输朝廷,一则可以绝戎争利之风,二则可以续锅户烹煎之利。"这些主张切中时弊,可惜没有坚决执行。

人物评价

朱熠立朝刚正不阿,不避权贵,不谋私利,不营私结党,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一些名士如中书舍人马廷鸾(后为右丞相)、资政殿大学士徐清瘦,端明殿大学士马天骥、翰林学士尤育(累官至礼部尚书正少卿姚希得、秘书中吕中、都受到他的弹劾,他得罪了许多人,因而有人攻击他是个人狂人。

朱熠晚年,眼见政事日非,危机四伏,又羞与专横跋扈的贾似道一伙人为伍,曾三次乞归田里,都得不到恩许,这是大臣马廷鸾等从中阻挠的缘故。

今其家乡有朱熠墓,在浙江平阳县水头镇北岙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