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朱理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朱理存
朱理存
出生 1940
中国 江苏 宜兴
国籍 中国
职业 中国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
朱理存画家.jpg

朱理存

人物简介

朱理存(1940—),江苏宜兴人,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59年毕业后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1964年毕业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擅工笔人物,形象饱满,色调清雅,充满人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情趣[2]。《牧民的女儿》等先后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梅花香自苦寒来》“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另有《秋实》、《赶场天》等作品也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或为中国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1986年应邀分别在澳门与新加坡举办“马振声朱理存人物画展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工笔画会副会长[3]

艺术成就

在当代中国画坛上活跃着众多出色的女画家,朱理存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但连续入选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而且获奖。这在中国画家中是不多的,在女画家中更属鲜见。

她的那些形式新颖而且带着生活露珠和泥土芳香的新作,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生活的变化,每每给人气息清新的审美兴奋。

早年朱理存曾在中央美院附中学习,因学业优秀被保送中央美院国画系。1964年毕业时,她已经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改革开放之初,朱理存创作了《踏歌图》。

这幅画像严冬过后的一阵春风,黑夜破晓时的一缕曙光,充分显示了画家对时代的敏感和突出的艺术才华。朱理存巧妙地塑造了醉意深浓、摇曳多姿的“醉女”形象,类似舞蹈化的肢体语言,痛快淋漓地传达出身心解放的快感。该作品的形式语言是极富特色的,设色单纯,画面构图也特别空旷,雾蒙蒙的空间强化了醉意蒙蒙的意境。粗壮的古树让人联想到民族文化的古老,明月西沉正是东曦驾临的时空转换时刻,欢聚归来的醉女风情,既有民族民俗学意义的美,又蕴涵着乡土文化的朴厚。诗性化处理是该作的显著特征,仿佛画中的一切景物都染上了醉意,人醉、月醉、雾醉、树也醉,一切景语皆醉意。醉态女性的组合,构成绘画意象,幻化出画境的浓浓诗意。这幅画是写实的,又是充满浪漫情怀的。是以写实的方式叙事,在叙事中“比兴”,并从而寓意、象征。这幅创作于心有余悸的年代的作品,摆脱了主题先行、为政治需要编织构图、情节、人物的创作模式,将政治概念的图解说明转换成对文化的、生活的深层揭示,开新风气之先。从创作美学的视角来看,无疑是创作观念上的革命。画面的许多细微处都流露出女性艺术家自我体验与女性视角的天然特征,为女性绘画美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范例。

对于变形艺术,朱理存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变形不能扭曲生活,更不能丑化生活。变形应传达画家在艺术体验中获得的独特审美意象、艺术意味、形式神韵。变形也是“妙得”的一种加工手段,是强烈化、浓郁化、鲜明化、夸张化的手法。她的《秋实》就运用了变形的手法,是遵循着“传神写意”和表现“妙得“的路子进行的。她的《赶场天》、《收获》等作品,都在追逐着、捕捉着在生活中遇到的“触电”式的“真切感觉”与“审美兴奋”点,把“感觉”点化成艺术形式。朱理存的有些作品悄悄地汲取了民间艺术造型经验的营养,《猪娃娃》、《秋实》、《赶场天》等明快、大胆、夸张、凝练、强烈、有趣、有味的特征表明,民间艺术的滋养为她的艺术带来了一股淳朴和清新的文化气息。

视频

朱理存中国画《秋实》:画面舒服,溢出画外的平和与幸福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