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機械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機械化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名稱 :機械化

機械化,指的是用機械來代替人工勞動完成生產作業。如:工廠機械化的生產流水線,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工程作業中的機械化施工等。機械化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體力勞動的重要途徑。[1]

簡介

機械化

一、機械化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直接運用電力或其他動力來驅動或操縱機械設備以代替手工勞動進行生產的措施或手段。利用機械設備但仍以人力或畜力推動而進行生產的,稱為「半機械化」。機械化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體力勞動的重要途徑。 二、工業化與整體經濟變革 既然現代機械化生產只是工業化進程的一個基本起點,那麼,工業化的內涵就應該比機械化更豐富,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必然要引起社會經濟領域的整體變革。這方面的認識,由方顯廷於1938年12月首先提出,自1943年始被知識界普遍接受。對於工業化內涵的看法,也逐漸超脫「機械化」這種較為單一的概念,轉而把工業化視為一種包括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整體經濟變革。

理論

針對吳景超在《中國工業化的途徑》一書中仍然把工業化理解為單純的機械化,1938年12月,著名工業史專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方顯廷提出了一個新認識:工業化並非只是機械化生產,還意味着整個經濟領域的變革。他提出,所謂工業化,不只是工業領域,還包括農業、礦業、交通、貿易、金融和財政等所有經濟領域,「工業化之要義,在以現代工業所實施之科學技術及大規模組織,普遍引用於一切經濟部門中」。「即就經濟一端言,亦必須工業以外之一切經濟活動,如農、礦、交通、貿易、金融以及財政等,均已循工業發展之途徑,引用新式技術與大規模組織,始得謂為已臻工業化之境。」其後,方顯廷又於12月16日針對《中國工業化的途徑》寫了一篇書評。他對吳景超把工業化只指為「機械化」頗有異義,提出了一個狹義和廣義的工業化概念①。他認為,「就其全書所探討之對象觀之,則仍不脫狹義的工業化之範疇」,並強調說,「工業化一詞,有廣狹二義。狹義之工業化,專指工業本身。凡一國之工業,已引用機械動力及工廠組織以從事生產者,稱為已臻工業化。廣義之工業化,則指一國所有之生產事業,均已追隨工業化工業之後,利用新式機械與大規模之組織方式而言。」方顯廷的論述,為抗戰時期中國知識界從更廣義的角度認識工業化問題,提供了一個先導。不過,他的這個觀點在抗戰前期並未引起知識界的普遍注意。大家普遍從整體經濟變革角度闡述工業化問題,則是1943年的事情了。 1943年4月,霍寶樹和顧毓瑔分別以各經濟部門間的關聯性為視角,分析工業化的整體性,從而超出了機械化概念。霍寶樹闡述了工業、礦業等工業生產與其他經濟領域的關聯性。他分析說,「工礦事業之發展必須有待於其他互有關聯之事業,如交通、農林、水利、墾殖、貿易、金融等等,一一進展,始可完全達到目的。」此時,顧毓瓊也不再把機械化和工業化完全等同,而是把機械化視為工業化的一種「基礎」。他指出,工業化是一個「組織體」,可以比作經緯交織的織物,而且是一個複雜的「組織體」或「聯環體」。在現代工業的大規模體系中,「供給其他工業製造所必需之材料、機器及動力」的重工業是一種「基本工業」。雖然顧毓瓊所言工業化內部的關聯性重點還在於工業生產自身,不像霍寶樹那樣從工礦、交通、農林、貿易和金融等角度分析問題,但這種看法畢竟超越了單純的機械化概念。 正式從整體經濟變革角度全面闡釋工業化概念的是劉大鈞。在完成於1943年9月的《工業化與中國工業建設》一書中,他明確指出,一般論者把工業化僅視為工業本身的發展,是不正確的。工業化的含義,並非專指工業一項,其他一切經濟事業、組織以及政治、社會文化等,在工業化時代中都要發生相應變化。他把工業化概念定義為:「各種生產事業機械化及科學化,而其組織與管理亦科學化及合理化」,亦即以生產的機械化和科學化為核心,生產的組織與管理也要科學化及合理化。以此定義為基礎,他把工業化的內容概括為以下十個方面:①工業本身機械化與科學化;②礦產之大量開發;③運輸事業機械化與動力化;④(農業、牧業、漁業等)各種生產事業以工業為中心而發展,工業化之影響遍及各種生產事業;⑤動力(主要指電力)之普遍利用;⑥大規模生產;⑦產品標準化;⑧事業組織及管理科學化與合理化;⑨各種生產事業資本化;⑩工業都市之形成。方顯廷於1938年所提到的整體性的工業化,還只能算是一般性的泛泛而論,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論說,而劉大鈞此時所闡述的工業化概念,在抗戰時期則是從整個經濟層面詮釋工業化概念較早的一次努力。而且,劉大鈞對工業化概念的闡述,並非他一人的主張,也不是國民經濟研究所一家之言,而是當時知識界許多人士的普遍看法。據劉大鈞稱,他關於工業化的含義等基本問題的論述,「在着手編撰本叢書(系指國民經濟研究所丙種叢書——引者)之前,曾經本所同人與特約撰述者一再研討,且更將所得結論,送所外專家多人,經其指正,酌加修改」,「並非筆者個人之意見,而為專家多人之共同主張。」

參考來源

少見的機械化加工過程!機械化操作太高端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