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姓名 | 李世昌 |
---|---|
別名 | 字卜五 |
出生年 | 1901 |
死亡年 | 不詳 |
官宦經歷 | 不詳 |
參與社團 | 淡北吟社、鷺洲吟社、天籟吟社、雙蓮吟社 |
李世昌(1901-?),字卜五,臺北鷺洲(今蘆洲與三重)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曾任職臺灣商工商業銀行大稻埕支店廿三年,戰後轉入臺灣茶葉公司任會計科長兼總務科長。
性耽風雅,曾參與創立「淡北吟社」,擔任幹事卅餘年,亦為「鷺洲吟社」、「天籟吟社」、「雙蓮吟社」之社員,頗擅長寫景,〈芝山巖〉、〈蘆洲泛月〉、〈新店碧潭〉、〈角板山蕃社〉、〈獅頭山佛寺〉、〈虎頭埤夜月〉等皆曾入選鷺洲吟社歷屆徵詩,且往往名列前茅。
其詩作散見於《現代傑作愛國詩選集》、《臺北市志》、《蘆洲市志》、《詩報》、《風月報》、《臺南新報》等。
七言律詩
臺北橋晚眺
散策[1]虹橋夕照幽,臨江[2]無限感沉浮。潮分關渡[3]迴青帶,雪積屯山[4]現白頭。雁字[5]橫斜書遠浦,燈光閃爍放巍[6]樓。河邊日暮砧[7]聲忽[8],極目[9]觀音[10]月一鉤。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載於《臺南新報》第11800期(1934年11月13日)。臺北橋連接了淡水河兩岸的臺北市大同區以及臺北縣三重市,前身原為木橋,興建於光緒15年(1889),至大正9年(1920)為暴風雨所毀,隨即籌畫改建為鐵橋,三年後竣工,而「鐵橋夕照」也成為當時「臺北八景」之一。詩人在傍晚時分來此散步,描繪了遠處的屯山積雪與關渡分潮,近處的華燈初上與河邊砧聲,筆觸細膩生動,結尾餘韻不盡。
【延伸閱讀】
1. 張達修〈臺北橋晚眺〉,《詩報》第95期(1934年12月15日)。
2. 林瑞宗〈臺北橋乘舟至江頭〉,《風月報》第72期(1938年9月15)。
3. 傅秋鏞〈冒暴風雨過臺北橋〉二首,《詩報》第277期(1942年8月5日)。
七言律詩
臺東夕照
極目卑南[11]近晚天,霞封島嶼夕陽燃[12]。鯉魚[13]閃爍含殘日,耶馬[14]蒼茫鎖薄煙。葵藿[15]餘輝還綺麗,桑榆[16]暮景倍鮮妍。魯戈[17]我願長揮住,斜照東臺似畫懸。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原載《風月報》第68期(1938年7月15日)。作者以正面的筆觸,將臺東的著名地點(火燒島、鯉魚山、射馬干)嵌入詩中,並處處扣合夕照情景,描繪出悠靜美好、與世無爭的東臺圖畫。全詩緊扣「臺東」、「夕照」兩個主題加以發揮,是典型擊缽風格的詩作。
【延伸閱讀】
1. 李世昌〈花蓮港曉望〉,《風月報》第68期(1938年7月15日)。
2. 黃紹安〈臺東夕照〉,《瀛海詩集》。
3. 李碩卿〈臺東街旅次〉,《東臺吟草》。
註釋
- ↑ 散策:撐著柺杖散步。
- ↑ 江:指淡水河。
- ↑ 潮分關渡:指「淡北八景」之中的「關渡分潮」(或稱「關渡劃流」),關渡位在基隆河(水色黑)匯入淡水河(水色青)之處,漲潮時海水(水色藍)也會大量湧入至此,三種水色迴旋激盪,非常壯觀。民國53年(1964),關渡隘口被鑿開,此勝景已不復得見。
- ↑ 雪積屯山:指「淡北八景」之中的「屯山積雪」。屯山即大屯山,寒冬時,大屯山巔偶有積雪,望之皚白,若披絮帽,可與玉山相媲美。
- ↑ 雁字:雁鳥在天空飛翔排成的「一」、「人」等隊形。
- ↑ 巍:音ㄨㄟˊ,高聳。
- ↑ 砧:音ㄓㄣ,洗衣時用來輕搥衣服的石塊。
- ↑ 忽:飄忽不定。
- ↑ 極目:望到最遠的地方。
- ↑ 觀音:指觀音山,位於淡水河口南岸的臺北縣八里鄉,海拔616公尺。
- ↑ 卑南:清代卑南為今日臺東地區之泛稱,卑南覓即臺東平野一帶。
- ↑ 霞封島嶼夕陽燃:島嶼指火燒島(今稱綠島)。火燒島名稱由來有多種,其中一種說法是:島民漁船在薄暮歸航時,遠望島嶼,被夕陽染紅,似火燒景象,故稱火燒島。作者即採用此種說法。
- ↑ 鯉魚:即鯉魚山。
- ↑ 耶馬:疑即射馬干,為與鯉魚對仗,改稱耶馬。射,音ㄧㄝˋ。射馬干,意為「凹地(盆地)」或「山谷之中」。射馬干原為卑南族八社之一,原址在今魚池附近。
- ↑ 葵藿:原指葵與藿二種菜名,在此為偏義複詞,單指葵。葵性向日,古人多用以比喻下對上赤心趨向。此處作者以葵藿餘輝切合夕照。
- ↑ 桑榆:桑樹與榆樹。日落時陽光照在桑榆樹端,因此桑榆又指日暮。
- ↑ 魯戈:據中國神話記錄,魯陽公與韓交戰,戰至酣時,夕陽已西下,魯陽奮力揮戈,太陽竟然為之倒退三舍(《淮南子‧ 覽冥訓》),後有「魯陽揮戈」之語,意指力挽危局、改變已成定局的事情。此處作者用以表明願意永遠停留在美好的夕照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