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之纯 | |
---|---|
出生 | 山东省庆云县 |
国籍 | 中国北宋 |
职业 | 北宋官员 |
李之纯,字端伯,古属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李之仪之从兄。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邕吏金,命之纯往究其端,乃起于出婢之口。之纯以为芜俚之言,不治,彦先得免。《庆云县志》里记载工部尚书李之纯等八位庆云籍的名人,供奉于明朝的庆云县城"乡贤祠"内。 [1]
人物生平
李之纯,字纯甫,自号"屏山居士",宏州(今河北阳原)人,李之仪之从兄。纯甫少年自负其才,谓功名俯拾可得,每以诸葛孔明自期。 [2]
金章宗时进士及第,三入翰林,官至尚书右司都事(尚书省中分管兵、刑、工部三行日常事务),因其壮志为当路者所阻,遂于中年弃官而归心佛学。(见《宋史》卷三百四十四)。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
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邕吏金,命之纯往究其端,乃起于出婢之口。之纯以为芜俚之言,不治,彦先得免。《庆云县志》里记载工部尚书李之纯等八位庆云籍的名人,供奉于明朝的庆云县城"乡贤祠"内。注释:古沧州无棣,今行政区划分为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与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三部分。
徙成都路转运使。成都岁发官米六千石,损直与民,言者谓惠民损上,诏下其议。之纯曰:"蜀郡人恃此为生百年,奈何一旦夺之。"事遂已。秩满复留,凡数岁,始还朝。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
元佑初,加直龙图阁、知沧州,召为户部侍郎。未至,改集贤殿修撰、河北都转运使,进宝文阁待制、知瀛州。俄以直学士知成都府,还为户部,三迁御史中丞。
建言:"朝廷事下六部,但随省吏视其前后批,以制缓急之序,是为胥吏颛处命令也。若大臣不暇省,宜令列曹长贰随其所承,当行即行,当止即止,必禀而后决,毋拘于文,则吏不得舞权,而下情达矣。"又言:"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燮理阴阳,辅相之职。间者,国论稍亏雍睦,语言播传,动系观望,不可以不谨。"
董敦逸、黄庆基论苏轼托词命以毁先帝,苏辙以名器私所亲,皆以临司罢,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以疾,改工部尚书。绍圣中,刘拯劾其阿附辙,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从弟之仪。
之仪字端叔。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以任京官,诏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终朝请大夫。
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
纯甫一生力倡三教合一。他认为近世儒者,推论大道,穷任命之源,其功甚巨,然其论佛,却不能深究其旨,以至坠于邪见,疑误后生。他因此对儒家学者有关论佛、辟佛的言说,进行分类条理,编定为《鸣道集说》。
纯甫在该书中"援儒入佛,推释附儒",阐述了他的"三教合一"的思想。在该书的自序中,他历述了三教的源流,"圣人不王,道术将裂,有老子者,游方之外,恐后世之人寒而无所人,高谈天地未生之前,而洗之以道德。有孔子者,游方之内,恐后世之人眩而无所归,切论天地既生之后,而封之以仁义。
故其言不无有少相龃龉者,虽然,或吹或嘘,或挽或推,一首一尾,一东一西,无圣素王之志,亦皆有归矣。其门弟子恐其不合而遂至于支离也。庄周沿流而下,自天人至于圣人,孟轲溯流而上,自善人至于神人,如左右券,内圣外王之说备矣。
惜夫圣人没,圣人之道不传,一千五百年矣,而浮屠氏之书从西方来,盖距中国数千万里,证之文字,至言妙理,与吾圣人之心,魄然而合。岂万古之下,四海之外,圣人之心,竟不能泯灭耶!"这段论述说明了尽管儒道分流,佛生西方,然而其道则"魄然而合"。
这种融合的本质,近世诸儒也窥见到了。他认为自唐代李翱开始,至宋代介甫父子,苏轼兄弟而日渐明显、成熟。这就是说,三教的融合是必然的,并已成为历史的事实,理学家们自己对佛老也皆是"实与而文不与,阳挤而阴助"。
不过近世诸儒,尤其是理学家们所说过于肤浅,因而他要著书申述,彰明大道。
元人耶律晋卿读到他的书后,"大好之",特为其作序,《序》中称纯甫"卷波澜于圣学之域撤籓篱于大方之家,""会三圣人理性蕴奥之妙要,终指归佛祖而已。"
元好问曾对李纯甫的禅学予以精辟概括,他的《李屏山挽章二首》(之二)说:"谈尘风流二十年,空门名理孔门禅。诸儒久已同坚白,博士真堪补太玄。孙况小疵良未害,庄周阴助恐当然。遗编自有名山在,第一诸孤莫浪传。"
纯甫另有《楞严》、《金刚》等经的注释及诗文集、论述公允平直,皆出入三家。他的观点成为当时主张三教合一说的代表性思想。